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滁州市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影响因素研究

2020-12-11 19:24孙艺芹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滁州市市民化农民工

孙艺芹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滁州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

(一)滁州市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现状

2018 年末,滁州市的城镇化率为53.4%,相比安徽省54.69%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率低1.29%,在省内16 市中排名第11 位。

(二)滁州市吸引农民工流动输入的自然环境与政策环境

不论从输入地还是从输出地看,滁州市是安徽省农民工流动量较大的地区,近些年,农民工人数不断增加,在滁州地区务工农民工占到农民工总量的一半左右。根据调查来看,本地农民是农民工增量的主要来源。从输入地来看,滁州市对于吸引农民工的输入,拥有其自身的优势,毗邻南京地理位置优越,拥有5A 景区,有高铁站交通便利。因此输入的农民工数量大。另外,滁州市人口的净流入,还与城市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有关,2017 年滁州市都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近几年,在滁州市经济增速高于平均安徽水平,部分制造业发展的背景下,也带来农民工更多的就业机会[1]。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滁州市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一)农民工职业转换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

一般而言,国民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部门在岗位类别上存在技术层次和技术类别的差异,而高水平的技术文化是实现农民工职业转化的必要条件。在滁州市内失业情况存在的状况下,农民工进城难以获得高工资率,稳定的城市现代部门就业概率较低。从当前滁州市农民工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工在技术与管理技能方面极度欠缺,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只能成为从事非技术劳动的普通民工。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完成职业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城市的融合,那么,必须要具备在滁州市区获取永久就业的能力。

(二)增强农民工社会适应性和城市归属感

社会资本与社会地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社会资本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地位又能够依据其自身的地位优势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滁州市政府牵头构建工会组织,使农民工作为集体组织的一份子及时获取外界资源,包括教育、住房、医疗、生活救济等。农民工社会资本的增加有利于农民工更加和谐融洽地参加各种社团组织、维权等活动,有利于其进一步融入融入城市生活,进入城市的社区交往圈,进而增加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时间与社会资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生活时间的延长,农民工更易于融入市民生活,与市民的交流互动更频繁多样,增强市民生活的参与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于之相适应的生活和价值观念,增强组织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通过社会资本的增加、社会地位的提升,可以加强农民工的社会认知[2]。

(三)平等的就业机会可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职业转换能力

就业权利是公民一项基本的社会权利,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二元化的倾向,使得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就业权利和保障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目前滁州市农民工在就业的机会和待遇存在薪酬待遇普遍较低、工作条件不好、工作保障机制较差等,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民工的积极性。一旦农民工获得了与城市市民对等的就业权利,就可以增强是职业转换的机会,为农民工择业和就业提供了更广的空间,进而消除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的歧视现象,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经济融入能力。

(四)可靠的社会保障有助于农民工积极融入城市

随着滁州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滁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农民工权利的保障率较低,居住环境和条件简陋,农民工知识水平较低且成长发展的机会较少。农民工市民化,即要保证农民工与市民相等同的权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生活补贴等基本生活的保障权利。社会保险权利的保障,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民工生活的成本,提高自身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滁州市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 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技术和管理能力

首先,健全农民工教育培训制度。由于农民工的工作技能和水平有限,以及所从事的职业种类复杂,这就要求政府针对滁州市农民工工作的具体情况,通过分类和分层的方式开展针对性强的指导和培训。可通过设立一定的部门机构,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来谋划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此项工作应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通过有选择性地筛选培训内容、科学设计评价标准等方式填补农民工所从事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提升农民工的具体操作水平。同时还可以设置或出台一定的激励制度,鼓励广大农民工群体参与培训,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调整农民工培训机制。人力、物力等因素是此项活动开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性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完善培训工作的保障机制。再次,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为了促进和改善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情况,在培训工作开展之初需要对市场中职业的需求情况做一定的调查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培训活动才更具针对性,才能更大程度上同时满足农民工和市场的需求。最后,丰富资金来源渠道。培训资金以政府拨款为主,也可以通过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等第三方组织为培训事业注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以依据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水平,适当地要求其缴纳一定的学习费用,实现政府、社会和农民工的三重资金支持机制[3]。

(二)成立农民工群体组织,提高社区接纳能力

首先,应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据目前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状况而言,大多数农民工服务于较为基础的建筑、餐饮等行业,为了保证行业内农民工的利益,实现农民工权利保障,可以由滁州市政府牵头进行工会组织建设。工会组织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代言人,可根据农民工的利益和要求服务,为农民工发声。同时,通过工会组织,在保证和维护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基础上,也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参与度。

其次,提高滁州市社区的接纳能力。农民工处于城市社区管理的边缘地带,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员,不能完全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因此,通过一定的制度政策,保证农民工基本权利非常重要。同时由于农民工身份的两重性,使得其社会生活基本的服务和待遇无法实现全面保障,因此,需要扩大城市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将农民工纳入社区管理的范围之内,保证农民工享受与市民相一致的服务。除此之外,还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文化等文艺活动,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互动,增强农民工与普通市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交流活动的常态化。

(三)解决农民工在农村或城市的后顾之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向城市入住和转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不同情况的农民工,应该尽最大努力保证其基本的权益,提供其在农村和城市中的生活成长机会。对于已经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农民工,其作为农民的权益也应该加以保护,如关于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土地的转让权等,让其能够通过此项权利获得一定的收益,增强其经济实力,进而为其市民化进程助力。随着农民入城趋势的不断增强,为了防止“城中村”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需要政府加大住房的管控力度,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同时已经在城市入户的农民工,其基本的住房、医疗等服务,有关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的制度或政策,并加以贯彻落实,以保证其享受基本的社会服务[4]。

(四) 推进完善农民工群体政治权利的制度建设

农民工政治权利的保障和落实,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越完善、详细,越有利于其政治权利的落实。首先要求市民团体和组织拥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接纳新的成员,承认新组织和新团体的加入,并开展一定的互动和交流;同时,给予农民工群体相等的结社权,成立代表农民工利益、维护农民工意志的组织;最后给予农民工一定的政治参与权,保障其基本权利的同时,增强其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其能够更快地融入城市的公共生活。

猜你喜欢
滁州市市民化农民工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床成矿模式研究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李萍作品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习作点评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滁州市机构养老服务调查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