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荣县的南景村,有一个为花鼓传承坚守了大半辈子的老人。生于1941年的王企仁,7岁时,由本村长辈教授花鼓技艺,勤学苦练加上领悟力强,他很快出类拔萃,稍大一些就成了村里的花鼓头儿。
王企仁介绍,现在所说的万荣花鼓,其实就是南景花鼓,因为这门技艺几乎为南景村人独有。南景村1 700多口人,绝大多数姓王,他们是一个老祖先,家谱记载,王家本为官宦人家,后来落难,在艰难生存的过程中,创造了花鼓这门用以上门乞讨的技艺,因而有编好话奉承人的前奏,“丰年的时候南景人搞社火,花鼓是主要活动,灾年的时候又恢复乞讨用途。”
对于万荣花鼓,王企仁能说、会演,还不断创新,是一个出色的民间花鼓艺人。村子里留有关于花鼓的碑刻,还有其他文献,全是文言文,王企仁都能随口背出来。为了让花鼓传承下去,1964年,王企仁对万荣花鼓加以改编,去掉胸鼓,也就是高鼓,增加了臂鼓和膝鼓,花鼓数量达到了8个,使得花鼓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改革开放后,因为外出打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南景花鼓有表演的时候经常组織不起来人,王企仁再次创新,原本最少也要十几个人的表演队伍,现在只要3个人就可以表演了,而且还是鼓、锣、钹齐全。
曾经为了宣传计划生育的国策,王企仁编了一个《一家三口》的花鼓节目。“花鼓本名娲鼓,女娲的娲,女娲是河东的送子娘娘,古时候人口成活率低,意思是让人多子多福,人多财产就多,体现了当地的人口和农耕文化。我改编之后,也把这个含义继承下来了。”王企仁说,“现在国家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爱老年人,我就编了《老来乐》这个节目。一种文化要发展,要不断根,不淘汰,必须和社会的大形势合拍。”
王企仁的创新花鼓被广泛学习,不少花鼓表演队伍也因此存活下来。为了让花鼓影响更多的人,王企仁还把万荣花鼓编成健身操,免费教授给大家。现在,王企仁最高兴的是,随着农村经济林业的发展,村里的人靠着种果树可以安居乐业,出现了人口回流,虽然大家还是很忙,但是组织个四五十人的演出也不是太难的事,“娃娃们也能待在在村里学校上学,不用担心没有人学花鼓了。”王企仁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