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河区社会事务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现代数学论认为:“在数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所以让学生学会发展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方法。那么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学会发展呢?下面就来谈一谈我的切身体会。
情感具有感染性,积极主动、奋发向上的情感具有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利于掌握、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提高数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图形面积的第一节课,我出了一些同学们学过的图形,首先让学生求这些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出了几个将要学习和以后要学习的图形,我问:“这几个图形的面积该如何求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到:“想”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发言热烈,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结果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营造情感光靠创设情境是不够的,还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同时还应注意教师必须首先进入角色,用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要使学生“学会发展”先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指个体在以往学习活动中学到学习态度、方法等综合经验而使以后学习成功效率显著提高的现象。教会学生学习,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向“会学”转化,从而提高自学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如下几点学习方法。
1.模仿。模仿,就是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学习,它直依赖于课本的范例及说明。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一般是从模仿开始的。通过模仿,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的接受知识成果,缩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因此,这是一种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例如:在计算小数乘法时,老师出示例1 告诉学生应该将个位对齐,学生也模仿着试做。但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发现新知识的本领,不能让学生停留在模仿阶段,而应引导学生向变试性模仿过度。如:在教学图形的面积时,有意识引导学生用拼合法把三角或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用割补平移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等。学生逐步领略“转化统一”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又凭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未知。通过潜移默化地多次熏陶,使学生自然地把这种原型的记忆与新问题之间建立联系,把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方法模仿着应用到新的学习中去。
2.操作。操作是指可以对数学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并能促成强化作用的一种方法,数学学习中的操作形式有练习、学具使用、作图、测量等等。学生要获得新知、形成技能、领悟数学思想,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运用分梨的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时学生操作,把13 个梨每4 个一盘,一盘一盘地分,引导学生观察:能分几盘?还剩几个?还能分一盘吗?为什么?通过操作,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观察思索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发现。这里的“发现”指的是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事实、概念、原理)进行操作、组合和转化,从而亲自获得进知识所进行的一种学习,与模仿相比,发现学习对学过的思维要求更高,也更有利于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首先让学生计算后观察:
(1)(4.7+5.3)×14 4.7×14+5.3×14
(2)(2.5+0.5)×4 2.5×4+0.5×4
(3)41×(52+28) 41×52+41×28
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得出猜想:两个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所得的和相加,即
(a+b)×c=a×c+b×c再按“猜想”进行计算,仍得这个结论,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
要使学生“学会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再创造。教育家弗顿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一节曾听过的“圆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格外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试着想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竟想出将16 个等份数拼摆成一个大的三角形,然后进一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就是创造能力。通过学生的操作、讨论,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正确性、灵活性和周密性,还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会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使学生愿学数学、会学数学,及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是教学数学时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