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陈 娟*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9)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脑力劳动量也逐渐增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动静脉瘘、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瘤、脑动脉损伤、脑动脉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影响和威胁了患者生命安全[1]。近些年,介入手术在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疗效,但是此方法需要患者在术后制动卧床治疗,增加了并发症发生几率,所以患者的护理工作也更为严格[2]。本文以90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例,旨在分析介入护理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详细报告如下文。
行包扎。⑹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关指导,如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合理饮食和运动,禁烟酒,不应过度劳累,定期复诊等。
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其中包括脑血管痉挛、脑灌注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以及穿刺部位出血[3]。
本研究均利用SPSS 24.0软件包加以数据处理,若P<0.05表明两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将本院在2017年4月~2018年7月之间收治的90例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通组(45例)中患者年龄47~71岁,平均年龄(61.37±1.64)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33例。研究组(45例)中患者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61.43±1.57)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无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和精神类疾病患者。组间基本资料经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普通组患者予以一般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穿刺点、手术切口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健康教育等。
研究组患者予以介入护理:⑴饮食护理:以清淡、低脂、低盐饮食为宜,多饮水,对于存在腹痛的患者可以鼓励患者多进食萝卜、白菜等易消化食物。⑵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家属多交谈,了解其心理寻求,可以通过讲解成功病例、治疗方案、疾病知识等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疾病治疗自信心。与患者沟通时应语气平缓,态度友善,减轻其抵触心理。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针对抑郁、焦虑患者予以心理疏导。此外,也应该告知患者家属相关健康知识内容,并叮嘱其多陪伴患者,予以支持和鼓励,对其存在的问题也应及时解答,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⑶术中护理:当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护理人员应询问其体位舒适程度,并向患者介绍手术室基本情况,缓解其紧张感;当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时患者可能发生低血压、心脏骤停等现象,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⑷并发症护理:脑血管患者术后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脑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可能,因此必须做好预防护理:关注患者穿刺侧皮肤的颜色和温度,包扎松紧程度应适当调整;重视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工作,对患者生命体征加以监测,并合理选择支架;此外也要重视患者的瞳孔、意识情况,若发生异常应立即暂停手术并对症处理。⑸拔除鞘管护理:在拔出鞘管时,护理人员应对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以防造成静脉回流异常。在包扎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手指活动情况合理调整松紧度,如果出现渗血现象应重新进
研究组脑血管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普通组脑血管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77%(8/45),差异明显,t=4.0500,P<0.05。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占同期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25~50%。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重,这也导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递增趋势。脑血管疾病不仅影响了患者身体健康男,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治疗效果,加上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有创,所以必须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介入护理为为一种综合性合理模式,包括出院指导、并发症护理、饮食护理、术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等,旨在缓解和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护理质量[4]。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介入护理更加满足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明确了介入治疗的风险,改善其负面情绪,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此同时也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脑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疗期间予以介入护理,与普通组患者相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进一步说明了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期间的重要性和作用。
总之,脑血管并患者介入治疗期间予以介入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