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

2020-12-07 06:09王利飞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46期
关键词:有效预习方法指导初中物理

王利飞

摘  要:物理学科对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要求,而初中生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很多初中生反映物理学习难度大。基于此,我们要积极参与教学引导,逐步降低物理知识学习难度,避免挫伤学生自信心。组织预习活动旨在课前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为课上教学做好准备。本研究尝试分析科学引导学生参与有效预习活动的策略,旨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活动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有效预习;方法指导

引言:

预习是课前学生了解课时知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预习活动可以让学生做好课上准备,提高听课效率,比较符合构建有效课堂的整体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明确自身薄弱点,确立符合自己学习需求的目标,提高课上学习的针对性。为了提升教学活动效率,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包括目标设定、方法渗透以及材料提供等,都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一、习题类型多样化

预习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前设置练习题,帮助学生总结和记忆知识点,帮助学生测验预习成果。设置预习题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记忆还有实操能力训练,设置形式多样的题型,可以囊括问题形式、填空形式、实验形式等类型。例如,在“物体的质量”这一节课学习前,可以设置预习题:(1)什么是质量?(2)质量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常用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如何换算:

1t=____ kg,1kg=    g,1g= ____mg。(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什么?

(4)托盘天平由哪些构成?(5)掌握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教材阅读指导初步感知学习内容

教材阅读是我们开展预习活动的首要步骤,一切教学指导都建立在教材基础上,学生在课前熟悉教材资料,是其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的过程[1]。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只是简单地阅读教材,预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学习重点、难点,列出提纲,做好标注[2]。例如:在指导学生预习“欧姆定律”这部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且指导学生的阅读,提示学生要用心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划出这节课内容中的核心概念,同时对于这些基本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重点标注,增强对这些物理基础知识的记忆,结合上下文加深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引入微视频展示电流跟电阻、电压的关系实验,让学生尝试总结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教材内容的方法,眼脑并存,积极思考,提高预习效果。

三、设计科学的、层次性的预习任务

一方面,问题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教材,要突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问题的形式要多元,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个复杂问题进行拆分,这样学生容易进行更细致的思考,教师也可以设计梯度式的问题,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3]。基于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富有层次性的预习任务更利于提升预习活动效果,比如,在教学“动能”时,可以设计如下预习问题:“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为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说明。”其中“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有能量吗?”这两个问题即使不理解也能从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是给所有学生做的,而“为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说明。”这个问题则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背景和探究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参与解决问题。再如:在学习“液体的压强”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有效預习,课前预习任务可以设计如下:第一,搜集查阅有关潜水艇的资料,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第二,结合自己的游泳经历,谈一谈自己在潜入水里时的感受。第三,思考问题:液体对于容器的底部是否有压强?可以通过哪些实例来证明。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通过网络搜集了很多资料,辅助感知“液体压强”有关知识点。通过这种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引发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刻思考,极大地提升了物理课前预习的效果,使传统的预习模式得到创新突破,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从而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

四、及时检查课前预习效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要及时检查课前预习,这样才会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实际效果。现在很多老师虽然会让学生预习,但是忽略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4]。为了提高物理课前预习的效果,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监督管理作用,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获得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内容时,老师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列举各种声音,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如果没有空气,还可以听到声音吗?对于这些问题,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进行了提问,检查学生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老师在开始上课导入环节,首先让学生列举听到的声音,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在学习新课内容时,点名让学生回答课前预习的问题。老师通过检查课前预习的情况,有效地监督了学生预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束语:

总之,预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契机。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兴趣不足,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水平不达标。基于此,我们应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提前了解学科知识,为课上学习做好准备,以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提高听课效率。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初中物理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周莉.课前预习对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作用[J].中学物理,2016,34(10):71-72.

[2]高贵森.初中物理学习要重视课前预习——全动力模式下物理教学运用与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55(11):80-81.

[3]单雨.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预习题的设置[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21(12):71-72.

[4]陈晓燕.当前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29):192-193.

猜你喜欢
有效预习方法指导初中物理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浅析如何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