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昕
【摘 要】本文根据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及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原则,首先说明了我园设置和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思路。然后,根据小班幼儿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现代教育观倡导下的体育活动组织方法,分析了在小班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必要性。最后,列举了小班年龄组在开展体育区域活动的过程,联系实践效果,总结了小班体育区域活动在区域设置形式、材料投放、组织指导过程、活动常规与规则的成果。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园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宜的锻炼,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指南》还提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区域性体育游戏的形式既符合《指南》的要求,又遵循了体育活动的日常性、适量性、多样性和身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幼儿园小班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设置思路
区域性体育活动是以设置多种活动内容的区域,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区、自由结伴进行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既遵循了幼儿意愿,保持愉快的情绪,又完成了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兴趣的教育任务。同时,在固定的时间开放区域活动,也有助于帮助幼儿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
另外,区域的设置体现了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原则,多种运动方式、运动器械与幼儿互动,可以使幼儿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幼儿机体适应力,有效地发展幼儿基本的活动能力。
最后,不同班级的幼儿在同一时间分散自由地活动还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增进幼儿心理健康。
区域性体育活动这一形式,克服了集体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统一组织模式中幼儿过于被动的缺点,弥补了幼儿自由分散活动中目标性不强、锻炼效果不突出的不足。
二、小班幼儿开展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必要性
小班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有如下特点。
①体力较弱,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较差,动作不够平稳、灵敏、协调;
②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
③规则意识差,没有胜负意识。
根据以上特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认为小班幼儿不适宜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
但其实,小班幼儿这些特点更适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育形式。而学前儿童体育也提出了“变被动体育内容为主动体育”的组织指导方法。
首先,小班幼儿体力弱、动手能力差才更需要一些适合个体活动的内容,同时也要相信幼儿在活动中会量力而行。活动证明,幼儿基本不会选择超出自己能力的活动,因为他们认为“那太难了!”而当幼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活动后,他们同时获得了表现自己最高能力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这就是变统一的活动内容为适合个体的活动内容而产生的效果。
其次,小班幼儿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那么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被不同的内容吸引而变换活动内容,在不断的变换中,他们受到了多方面的刺激,进行了多种尝试,并感受了多种材料,这使幼儿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為下一步更深入的活动打下了基础。这有助于变讲授学习为探索学习,让幼儿通过尝试、积累经验,不断地寻求新的活动方式,在提高活动能力的同时,获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最后,针对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差,没有胜负观念的特点,我们设置了规则简单,没有竞赛性而娱乐性强的内容,变集体活动内容为分散活动为主,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自由、自主、自动的活动机会,促进了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由此可见,小班幼儿由于他们特殊的体育活动特点,更有必要进行区域性体育活动。
三、幼儿园小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内容
首先,我们将适合小班幼儿开展的体育活动内容列举出来,逐一分析各项内容是否适合设置到活动区中去。将内容固定下来后,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并周密考虑到安全保护方面的因素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既能自由选择和活动,又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封闭的区域设置方案。
这个方案与以往中大班各区隔列的活动模式大不相同,整体看来似乎是一个“大区”,而“大区”中包含了各种基本动作练习的器械活动,又能分成许多“小区”,非常便于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又能使幼儿活动安全受到保障。
具体方案是:以平衡、跳跃、钻爬三种动作练习的器械连接组成一个固定的大环形区域。器械固定而幼儿却是活动的,他们在这个“大环”上逆时针运动,时而跳跃,时而钻爬,时而走平衡木。在环形区的中间地带,分散着投掷、推滚、手足爬的活动材料及各种小型体育玩具,让幼儿自由选择使用。我们把“大环”上的活动区称为“循环区”,中间的活动是“混合区”,这样“循环区”的幼儿可以随时进入“混合区”,“混合区”的幼儿也可以随意在环形任何一点上进入“循环区”。“循环区”将“混合区”封闭起来,使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使教师在指导和管理时可以“尽收眼底”,十分方便观察幼儿活动情况。幼儿在活动中既能自由、尽兴,又相对安全。
设计好方案后,我们着手实施,经过多次的实践、修改后,方案更具严谨实效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我们进行了总结,活动模式的框架初步形成了。
四、幼儿园小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模式
(一)区域布局形成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为了便于幼儿充分自由地活动,并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我们将活动区域设置成为封闭式环形“循环区”和环内“混合区”。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结伴,自由活动。
(二)区域设置
平衡区:直线平衡木、轮胎、曲线平衡木、圆形小墩、长形塑料板。
钻爬区:体操垫、中型爬虫玩具、鱼型钻爬玩具、弓形门、自制布篷,自制手垫(手足爬)。
跳跃区:塑料圈、地板块,羊角球。
推滚区:自制滚筒、塑料大球、塑料大滚筒,小推车。
拍球区:大、小皮球。
投掷区:沙包、布包,皮包。
四散跑区:方向盘、小尾巴(捉尾巴)。
(三)教师指导过程
各班先单项熟悉材料和器械使用方法,接著进行混合练习,最后全组打破班级界限集体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分管各个区的指导与组织,同时观察幼儿在区中的活动情况。
(四)活动常规与规则
活动时间每周一次,让幼儿有熟悉的过程,由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指导。幼儿充分熟悉活动形成和材料后,每次活动的时间为20~30分钟。
幼儿在活动时听信号统一入区,自选区域游戏。幼儿在“循环区”和“混合区”自由活动。
(五)讨论与小结
每次活动后,教师及时集中进行小结,并根据幼儿活动情况修改方案。另外,教师在活动中不断丰富材料,让幼儿总有新鲜感。
五、幼儿园小班户外体育区域活动的实施效果
(一)幼儿方面
活动反映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明显提高。以前,每班平均有30%的幼儿不爱活动,不愿意参加集体体育活动,而现在,每班喜欢体育活动的幼儿占到了85%以上。同时,幼儿的探索欲望也增强了,面对新鲜的玩具,会有浓厚兴趣探索怎么操作,面对旧玩具时,同样有兴趣选择和别人不一样玩法。另外,教师最大的感觉是,幼儿的动作能力提高很快,适应能力也大大加强。在期末体质测查时,幼儿得分优秀率平均55%以上,有一个班甚至达到了76%。
(二)教师方面
教师明显感觉到,在区域活动时既能指导个别又能照顾多数,幼儿玩得自由还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规则简单,实施容易,这是一个简便易行又能促进幼儿发挥的活动形式。
综上所述,我们虽然较成功地进行了小班体育区域活动的初探,但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的研究活动也应继续深入下去,而以上的初步成果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