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琳
摘 要:女大学生被害案件时常发生,令人叹息,也令社会重新审视深化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本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某高校为例,采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法,调查了该院校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通过量化与质性结合的方法,我们发现了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的一方面,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她们未能关注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女大学生;自我保护;高校
近期,一些有关于女大学生被犯罪分子所侵害的新闻被不断爆出。8月29日,杭州21岁女大学生被劫杀抛尸水井;8月19日,重庆女大学生高渝回家路上上错车遭司机杀害;8月21日女大学生金某在济南被黑车司机囚禁4天,并遭多次侵犯;8月12日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在返校路上遭遇抢劫,被杀后尸体被就地掩埋……(新浪新闻中心新知栏目独家-女大学生受侵害案盘点:25案件致死18人)这些问题让听者不由得毛骨悚然,犯罪分子的行为令人发指。同时,这也反映出了当代女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識的薄弱。
对于女大学生的侵害有多种高发的形式,第一位的问题是人身伤害,人身伤害包括暴力侵害、性侵害等等,不一而足。由于女大学生生理和“性别角色”上具有固有柔弱特质,使得她们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目标。有关研究表明,这类侵害给女大学生造成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损伤,更为严重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很多女大学生在受到侵害之后发生了轻生的悲剧行为,更多人从此一生蒙受阴影,一蹶不振。另外,女大学生的财产被骗也是一类严重的侵害问题。女大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同情心较强,容易受到犯罪分子的蛊惑,从而受到经济上的损害。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女大学生容易受到侵害的因素。首要的因素是女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过少,缺乏安全防范的意识。因此,女大学生经常会轻信犯罪分子的蛊惑,从而落入犯罪分子布下的陷阱。另外,法律意识的缺乏也是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的一种体现,很多女大学生在面对危险时,和受到侵害后,不敢或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无疑对犯罪行为是一种促进,使得犯罪分子在女大学生面前更加肆无忌惮。其二,女大学生的固有形象使犯罪分子更倾向于对女大学生作案,她们经常是柔弱、犹豫不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形象,而犯罪分子只要把握了这一系列的特点,就能够顺利地实施犯罪,这些特点使得大部分女大学生被犯罪分子所觊觎。
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一次次女大学生受侵害的悲剧发生,令人无比地痛心和惋惜。或许生理上的伤害和财产的损失只是一时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和。但种种侵害对于女大学生心理上的伤害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许多女大学生因为这种伤害,一辈子一蹶不振,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造成了一系列悲剧。有关研究也表明,对于女性的侵害,尤其是性侵害,特别是年龄较小时的性侵害,其心理影响作用是可以延续一生的。因此,女大学生侵害事件关系重大,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唤起当代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犯罪分子对女大学生的侵害行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当代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现状情况,从中发掘一些薄弱点,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最终使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全方位的加强。
一、调研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法,通过量化的方法窥见问题的全貌,再通过质性的方法深入挖掘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调研对象
我们随机选取了重庆市北碚区某高校的女大学生作为调研对象,通过网络下发问卷和在线访谈的方式开展调研。共调研该校女大学生22人,年级分布为:大一3人,大二2人,大三4人,大四13人。
(二)问卷设计
我们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本研究设计了如下的调研问卷,其中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年级(1题),对于女大学生受侵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2题~5题),对于女大学生受侵害问题的相关行为认识(6-8题)。通过量化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目标问题的整体情况。
(三)访谈设计
访谈研究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在问卷作答完毕之后,我们针对问卷第2-8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探讨。询问了以下问题:1),女大学生受侵害的常见形式和常见场所有哪些?2)你为什么会在自己受到侵害时选择这种解决方式?3)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法律上关于女大学生受侵害问题的相关措施?4)你觉得通过哪种途径了解自我保护有关知识的效率最高?5)学校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的?
二、调研结果
(一)调研对象描述
本研究调研该高校大学女生共22人。其中,调查对象处于不同的年级阶段,相应的年级分布为:大一3人,大二2人,大三4人,大四13人,调研对象基本涉及到了所有年级的本科生,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二)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结果
在“女大学生受侵害的常见形式和常见场所”这两个问题中(2-3题),有68.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基本了解这一选项,其余受访者中,有22.7%选择了完全了解,也有9.1%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值得一提的是,选择不了解的女大学生中有多位同学都是大一的。在我们随后的访谈过程中,大部分选择了解或充分了解的同学都能正确地说出性侵害、暴力侵害两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有约二分之一的受访者并没有意识到财产侵害这种形式。
在对于有关部门的相关保护措施和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上(4-5题),77.3%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不了解,13.6%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基本了解,而只有9.1%的女大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在随后的访谈过程中,这部分选择非常了解的同学也只是说明了在侵害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即收集证据,向公安部门报案这种笼统的理解,而对具体的措施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当假设确实遭受侵害的情境后,有90.9%的同学选择了向有关部门报案的选项,90.0%的同学选择了告知家人,72.7%的同学选择了告知朋友,而只有9.1%的同学选择了不声张。究其原因,同学表明是害怕被犯罪分子报复,而且在遇到性侵害这种问题时,中国的传统思想还是会让女性同学们感到难以启齿。
关于学校对于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问题,只有9.1%的同学选择了没接受过相关的教育,68.2%的同学表示接受过基本的普及性教育,22.7%的同学表示接受过比较系统化的自我保护教育。经过详细的询问,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是在思政教育课上接受过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普及,还有一部分同学表明自己选修了相关的课程。
关于自我保护相关知识问题的了解渠道,100%的女大学生均选择了网络渠道,81.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学校渠道,并标明自己愿意通过学校的课程得到一些系统性的自我保护教育。电视、宣传栏和他人也有少量大学生选择。大家均普遍反映,在微博、微信等社交新媒体占据主流地位的时代,通过网络传播相应知识是最具效率的,能够自己选择了解的程度,同时节约时间。而学校的课程好处则在于可以对问题产生系统性的了解,全面完備的知识,尤其相关法律知识有时候确实是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我们将第2、3,4、5,7题的作答情况绘制成两张条形图,以获得更直观的了解。
三、建议
我们在本次调研中发现了当代女大学生对于女性侵害问题的认识特点,同时找到了一些认识盲区,下面将逐一给出建议。
首先对于侵害发生的常见形式和常见场所的问题,大部分女同学都能略知一二,他们较为关注的一般都是对于自身的暴力侵害和性侵害问题,而对于财产安全问题则关注度较少。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有重点地关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相比于身体和精神的侵害,财产的侵害产生的不良影响确实小很多。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财产的侵害是可以忽略的,以往案例表明,有一些女大学生正是从财产受到侵害开始,逐步走向卖淫、犯罪等严重的问题方向上,以想方设法弥补财产问题;另一些同学更是因为财产问题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对于侵害问题,有关部门一定要负起责任,让学生对其构建完整的认识,只有认识清晰了,在危险来临时才能够有所准备。
关于公安部门对女性的保护举措,以及相关的法律武器,很多同学没能做出具体的回答。据我们的观察发现,学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思政教育必修课中,实际上大量安排了相关内容的教学,有可能是这类知识的记忆比较困难,导致效果的不佳。因此,我们认为,相关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时,应当更多地讲究方式方法,不应当只局限于讲授法,而应当采用一些案例和讨论来活跃气氛,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达到更为良好的效果。
当我们询问到大学生朋友们关于侵害发生时的对策问题时,我们很欣慰地发现大部分同学愿意寻求公安部门的帮助,愿意借助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同时很多同学也愿意向家人和朋友寻求帮助,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不过,我们仍然不能过度乐观,因为这一结果当中存在着社会赞许性偏差的影响,可能学生了解了调查的目的后,倾向于回答一些受到普遍认可的答案。因此,关于这方面认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学校有关部门和家长还要及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动向,避免危险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发生。
在传播方式问题中,网络传播获得了一致的好评。网络传播容易抓住同学们的注意,同时对于问题的分析较为透彻,也有可重复观看、可深入研究等等优点。利用这些优点,有关部门可以创办一些公众号、宣传片等等,提升大家的关注度。当然,网络传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因此很多同学也提出了希望能以课堂教学的发生接收自我保护的相关教育,因此,学校应该多举办一些相关方面的讲座和选修课,和网络传播达到长短互补的效果。
四、结语
以上是我们对当代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情况的调研,通过此次调研,我们对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情况形成了全面,深入而细致的了解,并针对受访者的认识缺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为日后相关部门的针对性教育传播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艳柯,王崇.当代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78-80.
[2] 杨汝.对女大学生被侵害案反思与研究[J].华人时刊旬刊,2014(9).
[3] 苏碧.浅谈女大学生性侵害的原因和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s1):150-152.
[4] 戚春超.女大学生频繁遇险的原因及自救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0):10-11.
[5] 惠康.女大学生遇害案件成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5(22).
[6] 刘籴,郭薄,刘宇晨,等.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现状调查[J].经营管理者,2015(27):115-116.
[7] 王筝.女大学生财产型犯罪动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
[8] 袁媛.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律基础教育的性质与定位[J].学理论,2013(36):373-374.
[9] 赵丹,黄星艳.社会赞许性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