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把握国内外局势变化,顺应时代发展提出的关于“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问题回答。其思想内涵包含着人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三个鲜明的主体层次,分析这三个主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进程中承担的角色,对于探究这个实体构建是否可能、发展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前景是否光明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十八大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多个国际场合高频提及,其传播范围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思想的传播却没有同步带动其实体构建的进程,而且,这个实体到底能不能构建,构建的主体角色是哪些,其作用如何,都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回答的问题。
一、“人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源”动力
人类是人的集合体,人是地球上实实在在存在的特殊生命物种。说其特殊,是因为人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己的生命活动,人通过自己的思维、实践活动创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类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迈入到新时代人类文明的产物,如果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进程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人类就是场上运动员的角色,有他们的参与,比赛才会存在,也才有了意义。所以,人类现实的存在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的生物现实,是起源、源头动力,确保了实体构建的可能。
除了是地球实际的生物存在之外,从“类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类还是一个抽象意义上哲学概念,是具有类本质的类存在物。在抽象的意义,人的类本质特性,促使人在生活交往中,超越物种思维封闭性、片面性和孤立性,以开放性和包容性真正融于与他人、自然、社会内在统一交往中,呈现出一种一体性关系特性。这种特性,暗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内核——合作共赢。所以,人类本质的天然存在,必然将人与外在紧密联系,无法割裂,天然就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整体,从哲学上回答了实体构建的可能性。
跳脱出哲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打下的思想基础,我们也应当明确,在构建这个实体的进程中,人类这个重要主体,必然要在其中发挥动力作用。上文说过,如果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的过程比作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运动员在场上要奔跑,做出这个行动,这场比赛才算开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过程中,人类也要发挥作用,如果无法发挥,那么这个构建的进程就是静止的,永远停留在可能存在的理论层面。现实情况下,由于差异化的个体或群体生活,确实个人的类意识、类认同感各不相同,所以,看起来人类作为类整体发挥出的动力作用是微弱的。但我们可以预见,当人类越来越多的类主体意识觉醒,“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构建就将获得更多支持与动力,使实体存在成为可能。
二、“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动力
“人類命运共同体”也是共同体的类型之一,它以人类前途命为纽带,联结着由不同纽带聚集而形成的各种类型的共同体,含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是共同体中的共同体,是共同体的最高层次。共同体是实体构建过程中最强大动力,也是实体发展具有生命力关键。
当前各界着力处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中突出性、针对性和指向性的问题,创造性地以不同纽带人为地提出了一些共同体类型,例如为解决价值观冲突,推进形成价值共同体,解决东西方交往间价值观,促进构建全球价值;为解决利益冲突,推进形成利益共同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吸引了各参与国家,有效地将各国联结;为解决规则双标,推进形成规则适用共同体,以“公平平等适用规则”为纽带,形成积极意义的各国无论大小一律平等。这些共同体的类型,好比马拉松比赛中的补给站,一程一程为这场比赛助力,在其中发挥强大动力作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建成。
但是,在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防控战中,出现部分国家禁止医疗物资出口、污名化、政治化疫情等行为,可以看出上述希望建立共同体还只处于理论、理想层面。想要真正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回归当下现实的环境及国际因素,依靠民族、国家和政党这些最稳定且强大的共同体。他们就像马拉松比赛中的单纯的补水站和全能量补给站的区别,补水与与补能量,对这一程的支持作用可大不相同。
民族是伴随着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因为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习惯等,保持着强大凝聚力和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进程中,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吸引相同血脉的个体参与,扫除很多障碍,极大程度上凝聚社会分散力量,形成合力。当今世界不同的民族群体生活在一个主权之下,共同组成了政治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国家这个政治实体,各国的主体作为、参与度、认可度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进程走向及其前途命运。而回归当下政治实际,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也具有特殊地位,无论是多党制还是一党制,哪个为执政党,在很大程度上就能代表人民意志或者替人民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取决国内执政党的意愿与努力了。执政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的态度,直接影响本国人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意愿、参与度,极大影响实体进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体进程,必然是一个平衡各国利益差异、阶级立场差异从而可以实现各民族、国家和政党联结。这个追求平衡的过程,是寻找政治共识的过程,是实现共享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的过程。要充分发挥民族国家和政党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民族、国家、政党这些最基础、最现实、最普遍的社会共同体力量,为实体构建注入最强大动力、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具有旺盛生命力。
三、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领”动力
“命运共同体”是介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层次,它以“命运”为纽带联系各共同体。人类从区别于自然物或动物的意义上说,在人类目前为止唯一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本身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人类自身的前途命运来看,为了应对自然或其他种族的威胁,出于生存需要,就会形成一种生死相依的联系。这里的“命运共同体”的命运,指的就是构成共同体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福祸依偎、生死共担、休戚与共的必然关联,所以必然的“命运”联系使得个体与共同体在全球治理困境的当下,共同寻找生存、发展的共生途径,这就是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前提,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构建提供可能。
除逻辑上命运共同体构建具备可能性之外,事实上,无论各国的个体意愿如何,各国已经处在一个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之中。在这样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之下,彼此之間已经命运与共,共生互存,合则利,否则,两败俱伤。虽然事实上的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但各主体之间命运与共的意识还比较单薄。彼此即使承认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各主体之间的命运共生关系,但这只是出于客观事实的压迫,并不意味着主体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自发苏醒。所以在思考命运共同体如何发挥其应有的动力作用之时,应当将激发主体命运与共意识同步进行。当然,意识的自发觉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我国在积极推进中非、中阿、亚太等命运共同体,从区域出发,促进共同体意识自觉觉醒。同时,在小范围内,挖掘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有效经验用以推广及普及,为构建更大程度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方向,提供动力。
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微型雏形,就像迷你马拉松之于全程马拉松,虽然只是一个小范围的,但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进程中的领头羊、前哨站,为其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和发展方向引领作用,同时,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好坏,直接反映实体发展的前景问题。就目前来看,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随着几个区域的试点,其发展越来越得到众多国家认可,显示出光明的发展前景。
四、结语
当今世界,“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为了抵御风险与挑战,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方案。但将这个方案变为现实则是一个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统一的过程,是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不同主体的角色以及作用,有的放矢,凝聚不同主体的最大动力,共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
当然,分析“人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三个主体层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动力系统中不同主体地位及作用,只是其实体构建过程的第一步。如何有效平衡各方,将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如何促进主体的命运与共意识自觉觉醒、激发人的类本质意识;如何更好地建设、发展区域性命运共同体,并从中总结普遍经验等等,仍需深入研究。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从主体动力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实体绝对是具备建构可能性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及光明前景的,只是这个过程还需要较长时间,用以各主体的动力的再激发与挖掘。
(袁琴:扬州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