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圆
(泰山国际学校 山东泰安 271000)
《礼记·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对“家国情怀”最好的诠释。
家是小家,国是国家,情怀是一种情感、寄托。所以,家国情怀即是对本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是从秦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汉时的“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到民国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现代社会的“中国梦”,中华民族才延续了5000年的文明而不倒,才有了驱逐鞑虏保我中华的胜利,才有了如今跻身世界前列的大国之气和成就。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血脉中,都凝聚着这种亘古不灭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面对疫情的凶猛侵袭,百战不殆取得胜利。
钟南山、李兰娟、一线的医生、护士、快递员、农村老大爷,都在疫情中挺身而出付出了大爱,这正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真实的体现。文以载道,文和“道”密不可分。家国情怀的“道”是需要教育这个“文”来传递和发展的。所以,如何在教学中做到以情施教,如何做到在教育中渗透家国情怀?是每个教育者应该追求和践行的使命。
语文教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意境,加以引导、渲染和补充拓展,让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受到冲击,才能真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语文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渗透家国情怀的目标和重要途经。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教学环节,更要围绕“情感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来备课。是给学生树立家国情怀的榜样人物,从英雄身上寻找伟大思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通过林则徐的豪言壮志,让学生明白优秀民族气节的重要性,传递家国情怀的内涵。余光中是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一首《乡愁》道尽了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回归祖国,期盼国家统一的真实心声。《乡愁》不仅是余光中的愁,更成表现了每个中国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胸中有天下,心里有祖国,脚下有故乡,眼里有亲人,身边有他人”我国的历史长河里,出现了大量文人志士,他们的英雄形象时刻激励着后人,他们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精魂。同学们对他们事迹的了解,最基础的就是教师授课。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理想教育融入知人论世之中。教师可以通过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戟来唤醒国民、拯救中华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把为社会进步、国富民强作为理想。教师可以通过朱自清的事迹及其对其作品的讲读,培养学生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品质;通过“心冠肺炎”疫情中涌现的平凡的、不平凡的英雄们,学生们可以真实感受家国情怀的巨大力量。
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更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是家国情怀的“有效”渗透。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老师在《钱学森》的教学中这样创设:在讲课过程中安排歌曲《我的中国心》,还截取电影《钱学森》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深刻感受人物形象。在热血的歌词、澎湃的旋律中、在英雄人物坚毅而不屈的脸上,让学生感受钱学森的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此时,再让深受感染的学生谈自己看法,从而达到更深刻的感悟。此时,《钱学森》这篇课文就是一粒种子,它在孩子心里觉醒、生根、发芽,孩子的成长在它的指引下开花、结果,最终必将长成一棵爱国的参天大树。
读写结合是好方法。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写作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阵地,它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在写作中对家国情怀进行反思。
针对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语文老师应结合“写”作,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去体验,让他们对肺炎形势、英雄人物、国家大爱进行了解和认识。针对爱国行为,要引导学生认识爱国不是一时的激情,应该是植根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国应该是具体而微地融入生活中的行为。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幸福来自很多人的拼搏,来自当下的好政策,而我们也要去回馈,付出自己的行动。
组织活动是好途径。语文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课内外知识与家国情怀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积跬步以至千里”的目的,让学生在少年时期便埋好爱国的种子。
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的家国情怀的诗歌,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体会文章情感,丰富学生内心感受。
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开展诗歌朗读比赛,学生通过前期准备、中期实际朗读和事后反思更深刻的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内核。老师可以事前给与指导、中期给与评价、在合适的时候引经据典,让学生在细节中深刻体会。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通过丰富的有效的行动,去充实课堂内容,去深化学生的思想,于潜移默化中让他们拥有深厚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