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生成”的数学课

2020-12-07 14:27王宗祥
魅力中国 2020年4期
关键词:分配律多边形内角

王宗祥

(旺苍县陈家岭小学校,四川 广元 628200)

我国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实验活动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是明确反对“生成”这一提法的。他在《社会、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中曾如此说:“新课程理念倡导不确立固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并修改了预定目标,随机出现新的目标,这是一种比实现预定目标更为优质的教学。很显然,这个观点是过于偏激的,也是对新课程及教学目标的一种误解……”但在教学实践中,确乎有“生成”现象发生。

在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后,该利用“三角形特性”这一知识解决问题了。由于预学的原因,学生们基本都会把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分成多个三角形来计算多边形的内角和。按新教育A、B、c三重目标设计教学,本节课归纳总结和运用多边形计算公式就基本完成任务了。我把例7和练习十六中第4题结合起来教学,在作图时孩子们发现,从一个点出发可以把多边形分成多个三角形。当同学们通过作图把多边形分成三角形后,发现了边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关系,即得到(边数-2)个三角形。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多边形分得的个数是边数减2呢?”同学们很快发现,从一个点发出的两条边是构不成一个三角形的,因此多边形内角和是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180°×(n边-2)。我习惯性地问了一下:“还有问题吗?”罗琼举手说:“我还有一种方法计算多边形内角和。那就是在多边形中任意取一点,连接多边形的各点构成了多个三角形。我们可以发现,n条边就分成n个三角形,而这些三角形的以这一点为顶点的角相加是一个周角,所以我得到180°×n-360°。”同学们表示不明白,我就请罗琼到黑板上边画边讲,同学们都恍然大悟,也分别试验起来,发出了“真的如此耶”的感叹。我把罗琼同学发现的公式并排写在开始发现的公式后,问:“这两个公式相等吗?为什么?”由于公式中有“n”这个代数式,对于才接触代数式的四年级学生还是有难度的。两个公式都算的同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所以当然相等。但当我提出“你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分配律把两个等式互化吗?”这一问题时,才真正点燃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一个小组用了“分”的形式,把360写成了180×2,一个小组用了“合”的形式,提取了“公因数180”,另一个小组更厉害,两种方式都写出来了。但我在巡视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艺伟、诗琪两人一种方式也不会写,小组长给他们讲啊,怎么也讲不明白。我知道这是二人又忘了乘法分配律是怎么回事了,便又给二人复习了乘法分配律,二人才有点明白。不知不觉下课铃已经响过了几分钟了,同学们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发现中。

其实,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是三角形内容与四则运算乘法规律的整合,即所谓的“生成”,这一生成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两者知识联系的理解,复习了旧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对教学目标的延伸和拓展。反思本节课,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今后注意:

一、备课要更深入,加强专业书籍的学习

对于罗琼同学提出的方法,人教版教学光碟中是有的,但联系两个公式互化的问题,的确是我当时灵机一动想到的,这种“生成”的课堂,其实质是备课不足、不深造成的。对于这种不确定的目标,就仿佛“走到哪里黑,就到哪里歇”一样,是“有效课堂”大忌,故朱永新老师极为反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历史老师的讲课完全吸引了听课人,他说他这一节课备了一辈子。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能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材”,而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书籍的阅读。

确实如此,本学期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比较》后,原来我在备课中最害怕的“确定教学目标”终于有点突破,因为我对小学各年级的数学教学目标心中有了一些了解,再结合教材单元分析和教学参考书的学习,加之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学生需要什么,知识掌握些什么,也就是对“教什么”和“学什么”心中有数了,只要考虑“怎么教”就行了。

二、整合的数学学习是有效果的

“整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近年来运用得较多的一种理论思想和教学策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整合数学是更好地涵养数学素养,整合的人生,是完整的健全的人生。”整合数学分为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课内外整合。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和乘法分配律的结合,其知识点是图形与几何领域和数与代数领域的整合,这是王丽星老师所说的“学科内知识的整合”。平时教学中我们是害怕这种前后跨度大的内容的整合的,因为那是我们老师设计的程序而不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本节课的知识整合,却不是老师有意识的设计的知识的整合,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这也是学生数学学习前后贯通才能产生的整合课堂吧。这样“生成”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终身难忘的。

三、实施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老师曾提出教学是“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本堂课中,学生通过合作动手操作、交流,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与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规律,学生充满了“发现之旅。这一过程符合新教育关于"构筑理想课堂”理念,朱永新老师论述道:“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一知识一文本’,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在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奇与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与顿悟。”学生能通过两种方法得出结论,已经了不起了,还能通过代数式的转换更深刻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知识的发现中充满了愉悦与惊奇,这正是新课标“培养发展的人”的课堂具体体现。

四、教师要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活动

课堂提问是教师真正的课堂教学技艺,教师好的课堂提问设计能引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本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带领着学生走入“发现之旅”。但教师光问还不行,还得学会听“答”,李政涛教授在《倾听着的教育》中专门强调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互动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激发学生在课堂提出自已的问题。

老子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教学也是这样,要顺势而导。“生成”是偶然,“有效”是必然。我们亦努力构建自己的“理想课堂”,探索教育中的“斯芬克斯之谜”。

猜你喜欢
分配律多边形内角
数形结合 突破难点——“乘法分配律”教学新探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多边形的艺术
三角形分割问题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
有关多边形边数问题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