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20”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互动展示”环节的教学实践及听课反思

2020-12-06 10:07陈珊珊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维导图

陈珊珊

摘要:在认真学习学校“20+20”教学模式中的“互动展示”环节的精髓后,结合自己的公开课和科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基于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从四个方面谈了“互动展示”的教学要义,为以后自己课堂重难点的落实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动展示;三重表征;学案导;思维导图

“引、展、探、评”四个环节既是环环相扣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割裂。如果给它们定一个调,那么就如香水的三个调,“引”如香水的“前调”,几分钟就可透露出信息“香味”;“探”如“中调”,中调在前调消失之后开始发出香味,“中调”是整节课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高级思维培养和知识建构的重要过程,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相互作用的指直接的体现但必须要与“前调”衔接;“展、评”如香水“基调”,它们不只是新知识生长的载体,更兼具整合“前调”和“中调”功能。结合自己的公开课和科组其他老师的公开课,下面谈谈我基于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特点对“20+20”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互动展示”环节的实践理解。

一、“展”是知识反馈的基础

案例1:(高二李婷老师)将等体积的4x10-3mol/L的AgNO,溶液和4x10-'mol/L的K,Cr0溶液混合,是否能析出AgCr0沉淀?【已知Ksp(AgCr0,)=9.0x10-l2]

练习2.已知Ksp 【Cu (0H)2】=2.0x10-20 (1)某Cu(S0)溶液里,c(Cu°)=0.02mol/L 刚生成Cu(0H),沉淀,应调整溶液的pH=

(2)要使溶液中Cu?完全沉淀(使Cu浓度降为10-'mol/L),则应向溶液里加人NaOH溶液,使溶液的pH=

学科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是学科能力的基础,但并不充分,能否成为学科能力还依赖知识经验能否转化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认识角、认识思路和相应的认识方式。学科知识需要经过学习和理解、应用和实践、

迁移和创新等关键能力活动,才能完成从具体知识到认识方式的外部定向、独立操作和自觉内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首先要落实好学生的学科核心知识和活动经验,本节课的学科能力主要包含:(1)学习理解能力层次:能记住浓度商,平衡常数(溶度积Ksp)等重要概念的表达式。(2)应用实践能力:能基于Ksp-Q。关系判断体系是否达到溶解平衡。本节课教师设计两道题,通过学生对这两道题的展示了解学生对溶度积的理解和掌握,第一道题是利用溶度积Ksp与Q。的相对大小判断有无沉淀生成,掌握溶度积的意义。第二道题是通过溶度积求算沉淀生成所需要的PH,是溶度积的表达式的重要体现和化工除杂的重要应有,课堂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多展示,从展示中可以反馈学生对概念的表达和意义的掌握程度,对重难点是否把握到位,同时也能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的落实是否到位,而教师的点评与学生的展示互动可以直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或者学生对知识存在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的“走过场”现象!

二、“展”是三重表征的直接体现

案例2:(高一王艾玲老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经验化学向理论化学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仍是化学学科发展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通过实验学生能观察实验现象和获得实验事实,为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源泉。这些感性的材料是学生对物质所进行的外在可观察的现象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即是我们化学上说的宏观表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知识的宏观表征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是学生最易形成和接受的表征形式。借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物质宏观表征的一种认识,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学生所必需的感性认识,为以后进人微观领域和符号领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个体学习化学的整体进程来看,对知识首先

进行宏观表征是化学学习的“始发站”,能否以良好的开端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化学学习活动的成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探究Fe和Fe3*的检验和相互转化,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活动,然后学生进行实验,其他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证明实验的结论,最后大家把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宏观现象的表达和微观符号的表征展示出来,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

三、“展”是学案导学的关键

案例3:(高二陈姗姗老师)常温时,用0.10mol.L-1NaOH溶液滴定25.00mL0.10molL'一元酸HX的溶液,滴定过程中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判断HX是强酸还是弱酸并写出电离方程式。 (2)求Ka。

(3)指出A、B、C、D四种溶液的溶质。

A:

B:

C:

D:

(4)写出A、B、C、D电荷守恒关系式,并结合溶液的酸碱性,分析A、B、C、D四点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A:

B:

C:

D:

(5)写出A、C、D点的物料守恒式子。

A

C

D

(6)在滴定过程中选择的指示剂为:

选甲基橙,酚酞,紫色石蕊)。

(7)A、C两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关系:A

C(填》、<、=)。

【变式迁移】

1.298K时,在20.0mL0.10molL氨水中滴入0.10mol.L的鹽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

系如图所示。已知0.10mol。L氨水的电离度为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在图中找出证明氨水是弱碱的点并写出氨水的电离方程式。

(2)求Kb和N点的PH。

(3)指出N、0、M、P四种溶液的溶质。

N:

0:

M:

P:

(4)写出N、0、M、P电荷守恒关系式,并结合溶液的酸碱性,分析N、0、M、P四点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N:

0:

M:

P:

(5)写出N、0、P点的物料守恒式子。

N

0

M

P

(6)在滴定过程中选择的指示剂为:

(限选甲基橙,酚酞,紫色石蕊)。

(7)N、P两点所示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关系:N

P(填》、《、=)。

0点溶液电离程度

水解程度。

【课堂小结】

关注四个点

起点:确定酸碱强弱。

中和点:①确定酸或碱的体积及酸碱强弱。②根据生成的盐选择指示剂。

③确定酸碱的强弱及离子浓度大小。

中性点:利用c(H*)=c(0H~)和电荷守恒判断溶液离子浓度大小。

半点:根据溶液酸碱性确定电离水解程度的大小。

以上几点考查对水电离的影响和离子浓度大小。案例4(高三吴小辉老师):室温下,1mol/L的HA和1mol/LHB两种溶液,起始时体积均为V,分别向两溶液中加水进行稀释,所得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M点溶液中的c(A~)等于N点溶液中c (B~)。

(2)HA的电离常数约为10-↵。

(3)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HA混合溶液的PH<7。

(4)M、P两点的溶液分别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消耗的Na0H溶液体积:P》M。

【课堂小结】

(1)识图判断强弱。

变化趋势:快强

稀释倍数10":PHPH +n

起始PH和c:PH=-lgc(H*)

等量关系:借“电荷守恒”或“物料守恒” (2)由水的电离c(H*)或c(0H)看PH。 (3)求电离常数K,用三段式。

根据《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的研究》关于水溶液主题的教学建议:(1)关注知识输入的质量和重要性,(2)尽可能针对一个典型原型跟学生做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从多角度认识原型),让学生明白物质类别和电离行为的关联,明确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与微粒种类,浓度的大小全面深人的原型问题,有助于溶液系统分析模型的建构。对于水溶液主题的复习,这两位老师共同的特点以导学案作为复习策略的专题复习课,课前学生对考点知识完成的展示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习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掌握,在课堂上基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让师生互动的效果更加好,教师能针对问题进行精讲精练,关注课堂上的概括总结和学生对话后的小结,学生较能掌握一题多变,唯知识点不变的方法和考点不变的掌握,以展示为基的导学案的复习策略提高学生对考点和解题的能力突破,提高解题的方向性和效率。

四、“展”是思维导图的建构

案例5:(高三赖路燕老师)原板书比听课记录的要美很多!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形象直观地显现教学思路和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节复习课的亮点展示了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这种板书设计不仅体现学生对知识的重现过程,还体现教师对学生有效的学习建构,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在高三的复习教学中,常常需要对很多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严密的思维结构,在课堂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思维建构,与学生互动展示知识的内外在联系,可以拓展思维,增强记忆的效果,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利于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五、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而实现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将知识信息传输给学生,更要通过互动展示从学生的反馈中,掌握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实现知识信息的双向传递,这样才能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形成师生思维螺旋式上升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生成。目前,课堂展示已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是高效课堂最基本的学习形式,为提高课堂展示的实效,教师可以设计导学案或者双基内容引导学生互动展示,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从三重表征进行互动展示,或者设计思维导图式的板书与学生互动展示。展示内容贵在“精”,必须是学生深人探究的问题,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但无论如何“展”是手段,“展”必须要与“引”“探”“评”相结合,而提高才是目的!

【參考文献】

王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猜你喜欢
思维导图
基于思维导图的PBL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究
学海无涯“图”作舟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