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20-12-06 10:39沙海芳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训练创新思维阅读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提出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创新等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时时想创新、处处能创新、个个会创新。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训练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59-0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MS-EEPO创始人孟照彬教授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是它的高级形式,应贯穿在教育的始终。”由此可见,实施创新教育、训练学生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让学生时时想创新

(一)营造创新氛围

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人们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通过在教室张贴“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创造力是最珍贵的财富,你有这种能力,能够把握生活最佳的时机,缔造伟大的成就”“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此刻一切完美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等标语或名言,让学生时时刻刻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此外,针对一些难题,教师不妨以宽松、包容的心态,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让人人可以发表看法,不用怕说错;人人可以提出问题,哪怕这个问题离主题有点远;人人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质疑和补充。对特别复杂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坐下来和学生一起讨论,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如:“咱们先这样行不行……”“谁愿意说说……”“你和我想的一样。”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激励学生创新

“在教學领域,谁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擅长的知识性有机整合起来,谁的教学水平就走入世界前列。”在教学中,教师应“不以成败论英雄”,时刻不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允许学生提出荒谬的看法,欣赏敢于打破常规的说法,引导突破传统观念的方法,赞扬标新立异的想法。“你的想法很奇特”“你居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这样的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心中始终燃烧着激情的火焰,思维始终活跃,所产生的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个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他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吗?”有的学生说:“乌鸦先用爪子在瓶子旁边刨个坑,再把瓶子推倒,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学生说:“乌鸦找一根稻草秆,插进瓶子里就可以喝到水了。”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二、让学生处处能创新

在语文课堂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比训练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只要教师善于搭建平台,创新思维训练就无处不在。

(一)在课题中质疑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思维训练从看到课题的那一刻就已经起步了。教师应充分抓住这个训练时机,教会学生从题目意思、关键词、包含内容、关联内容等方面质疑,让学生形成“看到课题—提出问题”的条件反射,进而形成思维习惯。如在教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可爱的西沙群岛》时,在开课伊始笔者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西沙群岛在哪里?”“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可爱?”“西沙群岛有什么风景名胜?”“怎样才能去到西沙群岛?”“怎样才能称为群岛?”……学生七嘴八舌,提出了很多不同的问题。看课题质疑,开课伊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在“双基”中拓展

生字教学的记字、组词、造句等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每个生字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如“赢”字,可以用“亡口月贝凡”来记;“蒜”字,可以用字谜“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来记。例如,教学“棉”字时,教师可以先设计“生字开花”游戏,让学生用“棉”字组成尽可能多的词;接着,让学生用其中一个词说几句不同的话;然后,让学生创编记字歌来区别“棉”与“绵”,如“木棉花开朵朵白,纺成丝线软绵绵”等;再者,以“棉”字进行词语接龙;最后,让学生围绕“棉花”谈谈自己想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每一步都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一个思维点都能向西面八方延伸成为思维链条。

(三)在诗句中想象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无言的诗。”古诗教学最高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并画出来。而想象是创新不可或缺的思维品质,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画一幅能表达诗意的画。十分钟后,一幅幅迥然不同的作品在学生手上诞生了:“京口瓜州一水间”,这“水”有的气势磅礴,有的蜿蜒旖旎。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做了大胆补充,这“两岸”有的桃红柳绿,有的细雨绵绵……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在想象中得到了升华。从文本到绘画,是学生想象的过程,也是大胆创新的过程。由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同,各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也会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画面布局和表现手法。

(四)在留白处训练

课文中的“留白”是作者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应有伯乐的慧眼,在引领学生咀嚼文句、领略文境时,善于挖掘文本留白,给学生搭起智慧的阶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不停地挖着”就是一处留白,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的父亲在这36个小时里,会经历些什么。又如,语文S版第六册《刻舟求剑》文末的留白,可以这样设计:“同船的其他人会如何想,如何说?掉宝剑的人又会如何想?他没捞到剑又会说些什么?”可见,在“留白”处让学生展开多维想象,更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在仿写中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写作方法和遣词用句方面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翠鸟》的动作描写,《桂林山水》的山水描写等,都是开展仿写训练的典范。例如,《可爱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采取了“总—分—总”结构,还用了四个“有的”,把鱼的各种不同的美写得淋漓尽致。在让学生反复诵读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从菜市、校园、商场、农场等地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写一写。因为有了课文引路,学生很快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仿写句,有写校园课间活动的,有写菜市的。如一名学生写道:“下课了,操场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有的打篮球,有的玩游戏,有的踢毽子,有的转呼啦圈。同学们的活动真丰富啊!”还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花草树木们都纷纷换上了新装,有的系上红纱巾,有的套上黄马甲,有的穿上绣花裙,有的披上绿战袍,精神抖擞一派生机。”……学生用稚嫩的话语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三、让学生个个会创新

(一)教会独立思考,让学生有“想”的朝气

“学而不思则罔”,独立思考是创新的基础。笛卡尔是法国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的成功就在于他具有一个作为创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新发现;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常规的突破。据统计,在一节课中能一直保持独立思考的学生只占30%,剩下的70%学生缺乏“想”的主动性,课堂上完全依附于教师的“牵引”,只能循教师而动,没有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做到如下几点:1.提问方式要“变”。有时可以采取韩信点兵式,摆开架势,让全班无“闲人”;有时可以采取随机点号式,让全班无“懒人”。2.启发诱导要“精”。教师要经常使用“除了这个,你还能想到什么?”“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启发式提问,诱发学生思考。3.开放式问题要“多”。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课可以设计“母亲为什么说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伴随着豌豆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等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激起他们思想上的阵阵波澜。4.思考切入要“准”。“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方法是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从哪些地方去“想”:初读课文时,从题目入手,多问几个“为什么”;品读课文时,要从关键标点、字、词去想,解决“为什么”;重点句子,要联系上下文,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写得特别优美的句子,要知道美在哪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于课文中小泡泡里提的小问题,该怎样回答;学习全文后,说一说主要内容,品一品读课文后的感受,学一学写作方法;对照课后思考题,理一理文章结构。

(二)掌握新型思维,让学生有“想”的勇气

教会学生一些新型的思维方式,能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虎添翼,而不至于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比如,想不出东西时,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先确定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做辐射状的思考,如“红”发散出去有“红色、红花、红球、红衣、红歌、红人……”,由“红色”向更宽更广的方向拓展,又有“浅红、深红、玫红、血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发现这个办法不行,就运用水平思维,寻求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如果发现此路还是不通,就运用U型思维,转换思路,以退为进;如果发现此路不好走,那么就换个方向去想,运用逆向思维、侧向思维……

(三)鼓励大胆质疑,让学生有“想”的锐气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觉悟的契机,有一番觉悟就有一番长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发问的意识,让学生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有疑就问,有问就说,能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如《燕子》一课,在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写几根细线,而写几痕?”于是,笔者把学生带到室外去观察远处空中的电线。学生通过观察就明白了,远处空中的电线是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晰的,所以用“几痕”比“几根”更为确切。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且敢提出来,这是非常难得的。要创新,就必须在思维上有突破,就要有对旧有的思想观念、习惯做法进行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四)善于捕捉灵感,让学生有“想”的灵气

灵感是创新的引擎。约翰·施特劳斯在多瑙河边散步时,美丽的风景激发了他的灵感,世界名曲《蓝色多瑙河》诞生了;屠格涅夫乘游船游莱茵河时,看到岸边楼上眺望的老妇和少女,产生了灵感,由此写成《阿霞》。灵感转瞬即逝,如果没来得及抓住,它就会飘逝得无影无踪。所以教师要告诉学生,灵感是自己长时间思考和探索的结果,当它来临时,要格外珍视它,要及时记录下来。说不定就是这些看起来零碎的启示和线索,会让你收获惊喜。

(五)倡导主动求知,让学生有“想”的士气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急于求成。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做“甩手掌柜”: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面对新问题,教师要舍得“浪费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遇到老旧问题,教师更要善打“包围战”,围而不打,促使学生自觉联系旧知识进行问题转化。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对于“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粒,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学生普遍认为“花生米的分量和平时的分量差不多”,因为“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粒”。对此,笔者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思考,然后与同桌讨论:“花生米和平时一样吗?”有学生很快发现“好像”一词,还有学生从上文中两杯“绿茶”推断出花生米也是两个人的,分量已经增加了。仅仅是吃夜宵这个细节,就让学生感慨万千:周总理日理万机,不辞劳苦,在生活上却如此简朴,真是人民的好总理。学生通过思考获取知识,能促使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六)重视读书积累,让学生有“想”的底气

创新离不开广博的知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都是酷爱读书的人。毛主席可谓是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典范,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比。他的许多思想理论既源于他读过的书本,又高于他读过的书本;他不仅能广泛吸纳书本知识,而且能融会贯通实践经验,因而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引导学生不仅看课内书籍,还要看课外书籍,只要有益身心的,都可以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多了,接触面就广,了解的知识就多,就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积累就越多,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要师生都能悟出思维创新之道,将能使课堂进入“小眼发光、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口常开”的美好之境。

作者簡介:沙海芳(1976—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现任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第三实验小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训练创新思维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