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数学课堂学具使用的实践研究

2020-12-04 02:52王晴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52期
关键词:学具数学课堂

王晴

摘  要:新课标主张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教材中的内容逐渐向学生技能培养的课堂教学转型。这也意味着在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得极其重要而有意义。本文作者对学具在小学低学段数学课堂中使用的实践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数学课堂;学具

在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能够比较准确地辨别事物的颜色、形状等。他们的味觉、嗅觉和触觉也已经比较发达,这些都为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能够不断地提高。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只能够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他们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能够很快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都不断地发展。但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然是有限的,需要教师通过专门的努力引起并且给予指导。小学生的思维依赖于具体的对象和情境,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他们开始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甚至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等。但从总体而言,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可见,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如果让学生稳稳地坐在教室当中认真听讲,许多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现象,通过学具的使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课堂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着重谈一下学具在小学低学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一、巧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知识属于理论概念性质的,对于这一类的教学内容,学生常常会有兴趣不足的现象,通过使用学具来加强直观的演示操作,配合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得出结论,这样做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校一年级数学教师的公开课上,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张老师通过让学生在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教室打扫卫生情境图中找一找哪些可以用数字说一说,用带有数字的话说一说,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如6个学生、7把椅子等等,接着课件出示点子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字6和7,紧跟着让学生数出6根小棒,利用学具摆出漂亮的图形,课上有的学生用6根小棒摆成了数字6,有的学生摆成了小房子,还有的学生摆成了一棵树。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就准备了十几根小木棒,通过创设运动会上,学校给运动员准备了饮料的案例,让学生计算已经喝了一部分,剩下的数量是多少。此处我从情境入手,使学生理解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木棒摆一摆,通过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算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善用学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新课改提出:教师不只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学具在面对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时候,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学具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鉴于角的概念比较抽象,结合学生此前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先利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摆一摆,大部分学生都摆成了正方形,再让学生利用三根小棒摆一摆,学生很容易摆成了三角形,最后让学生利用两根小棒摆一摆,有的同学摆出了角,接着问学生:认识这样的图形吗?进而接着研究角,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让學生利用小棒摆图形,让学生发现图形的趣味性,体验成功的快乐。

再例如:在进行“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前我就让每一名学生准备10张圆形纸片和10张三角形纸片。在课程开始时,我先是指导学生在自己课桌第一排摆4张圆形纸片,在第二排摆三角形比圆形多3个,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摆的。从而启发学生互相说条件,通过操作学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了解了比一个数多几的数量关系。

三、会用学具,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对小学数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学的目标也在随着时代不停地迭代,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只是教材中的知识和理论,在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学具,通过实践与思维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拼角”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已对角的划分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教师提出: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利用手中的三角尺来拼。在动手实践和交流中,学生发现有四种拼法。通过学具的直观呈现,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小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再例如: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长方形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第一次对学生问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几乎都是:“三个角。”这时候,可以适时地使用学具来进行教学,我先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和小剪刀,自己亲自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结论。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结论与实际出现差异的时候,会自觉地进行思考。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后,我再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时学生不再是统一答案,有的学生说剩下三个角,有的学生说剩下四个角,有的学生说剩下三个角。最后我让同学上台来进行演示,从而得出最后结论:剪的方法不同,剩下的角各不相同的答案。通过这样的学具使用,让学生经历边实践边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用好学具,将课程难点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发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在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通过在教学中使用学具,可以将课程的难点变成易于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使学生将头脑中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事物,从而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测量”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安排了让学生量一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1米和1厘米有多长,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尺寸,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铅笔和粉笔,先让学生对它们的长短进行估测,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的动手操作。简单测量过后,我再拿出一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米”的概念。在对“1米”和1厘米认识之后,我在课堂上开展“找一找”的活动,让学生探究发现身边“1米”长的东西。这样的学具使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并且体会到了从了解到发现的过程。在实践过后,我再引导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对学具的操作,体会到了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化知识的过程,对于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巧妙地运用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教师要吸纳各方面的经验,不断地从现实中去探索对于学具有效使用的新方法、新技巧,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把有效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贾彩霞.浅谈如何创建高效快乐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128-129.

[2]李彬.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88-89.

[3]黄艳梅.小学数学有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6(11):52-54.

[4]苏成栋.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3.5.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学具数学课堂
实用、活用、妙用数学学具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巧妙运用学具操作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