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平台环境下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2020-11-30 08:50李晓丽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专业硕士云平台

李晓丽

摘 要: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云平台在大数据和资源共享理念下应运而生,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即时共享互动,是高等教育现代化教学的新工具。科研活动的学习性、科研过程的多样性、科研成果的一般性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显著特征。构建科研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科研实践锻炼以及过程评价体系,是云平台支撑下实现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培养的重要途径。扬州大学通过建设扬大云盘、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导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等校内信息资源,同时整合公共信息[1],搭建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云平台。教师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访问海量的教学资源,实施即时的教学互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和多元互动化。

关键词:云平台;专业硕士;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22-0071-05

云平台(Cloud Platform)也称云计算平台,是存在于互联网中,基于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服务的平台[2]。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云平台已经成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使得信息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社会生产生活习惯正在与信息技术发生密切互动[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培养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4],重视实践训练和职业倾向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5]。高校现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导师制,然而受到导师实践能力、学校评价机制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途径进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培养质量。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平台条件、科研思维、实现途径等各具特色,如何有效利用云平台培养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各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云平台特征

云平台是指系统整合硬件、软件、数据、网络等资源,具备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可靠的存储、访问以及分析处理的核心技术,提供计算、网络和存储相关服务[6]。云平台大体上可以分为存储型、计算型和综合型。云平台硬件管理对使用者和购买者高度抽象,当用户需求提出后,云计算在短时间内就将结果以整体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云平台计算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去解释,狭义上的云计算涵盖数据分析、数据存储等各类服务;广义上的云计算指的是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根据不同类型的客户,利用大规模服务器集群来定制化地提供一套解决方案,服务涵盖计算分析、硬件租借和在线软件服务等[7]。高校依托云平台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通过虚拟化、云计算等途径能够有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的开展[8]。

二、专业硕士科研创新活动特征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对于学术型而言,更强调实践和解决生产中问题的能力。从培养目标讲,专业型研究生需要以实践为手段去贯彻基础理论。参与科学研究既是学术型研究生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专业型研究生科研素质提高和升华的重要方式[9][10]。

1.科研活动的学习性

科研活动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形成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本质上讲,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是严格的研究和学术行为训练。目前雖然很多高校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模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但是主要培养环节还是由校内导师指导完成。由于经历和平台的限制,校内导师更多侧重于基础理论,这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缺少从实践中发现并解决科学问题的机会,很难达到将专业硕士培养成基础理论扎实、实际应用性强的人才培养目标[11][12]。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技能仅依靠导师讲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相对独立的工作,如讨论、实验、调查探究等,在教学与科研的环境中逐步学习,形成完备的科研技能[1]。具备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能够有效地鼓舞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自信心,是其进一步实施课题研究并最终采用严谨规范的方式呈现研究结果的重要保障[13]。但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如何高质量地呈现科研论文的兴趣和能力不足,导致少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不具备挖掘高质量科研论文成果价值的能力[14][15]。

2.科研过程的多样性

首先,实践能力提升贯彻整个科研过程。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显著个性化特征[16],要综合考虑学生当前现状以及今后发展的需要,重点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未来能够胜任相应领域的专业工作。同时,将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系统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技术相结合,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5]。其次,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是科研活动的核心目标。部分专业研究生乐于接受导师手把手的安排,不愿意主动思考,导致即便完成了实验工作,但是科学的科研思维依旧没有形成,无法自主找到切入点进行科研立题,更难实现自我的科研创新[17]。在教与学过程中,导师不但需要指导研究生完成既定的科研工作任务,更要鼓励研究生自行梳理问题、理清思路、大胆自主设计,对课题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胸有成竹,最终形成科学的科研思维,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上的永续发展奠定基础。最后,科研形式灵活多样。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大体分为独立研究和参与研究两种类型。独立研究就是导师采用“放养式”选题方式让研究生成为选题的主要决策者,研究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工作完成项目;参与式研究就是导师构建好研究框架,研究生参加研究工作。研究生需要了解和实现导师的科研意图,这种模式下研究生与导师互动频繁,导师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科研态度和工作作风等对学生影响较大[18][19]。

3.科研成果的一般性

首先,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规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采用“双导师制”,高校聘用企业和行业高层次人才作为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然而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中,高校对校外导师的工作考核和待遇滞后等原因,导致其不能真正深入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形式大于内容。受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惯性、课题基础等影响,真正能够在培养理念、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上胜任的校内导师十分缺乏。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倾向于理论研究,从事产学研合作,解决生产实践一线问题的研究数量不多[20][21]。其次,缺少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成果评价体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需要建立有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22]。然而相当多的高校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质量评价标准还是沿用学术型的标准,或者是打折后的学术型标准,导致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出现较大的趋同性,人才培养的核心成果难以体现应有的实践应用能力。最后,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率低。受培养体系标准、学生毕业学术成果要求等影响,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往往选择预期前景好、能够短期内出结果的课题,不愿意涉及探索性强、研究周期长的课题,造成无法出现大的、系统性科研成果。部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开展的科研项目不是来源于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相当比例的课题为了研究而研究,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形成的科研成果无法实现快速转化应用。

三、云平台下专业硕士科研能力培养

扬州大学长期以来重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专门搭建了扬大云盘(https://pan.yzu.edu.cn/)、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http://yjsglxt.yzu.edu.cn/)、导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http://ds.yzu.edu.cn/)等服务于教学科研活动的数据资源,同时整合云端公共信息资源,构建了扬州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云平台。在云平台的支撑下,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得到进一步规范、科研素养训练得到全程跟踪、教学互动过程得到系统管理,其科研能力得到系统性的培养和提升。

1.通过云盘构建科研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壁垒是阻碍科技进步的最大障碍,及时并且充分共享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能够极大提升科研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9月,为了给教职工提供教学、科研、行政办公的协作空间,“扬大云盘”(简称云盘)上线(见图1)。云盘是基于文档的管理、服务与协作的平台级应用系统,可提供安全高效的工作文档、教学科研数据、学习资料等的存储、管理服务以及便捷的文档協作服务。“扬大云盘”传输过程采用国际高级加密标准AES CTR 256流加密,在保证对数字资产的绝对所有权前提下,对教职工存储在平台上的数据实施全方位的安全保护。

(1)通过云盘建立了扬州大学与企业资源共享库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属点,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导师、企业、学生多方协同。因此,资源共享是协同育人的关键。学校以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为纽带,与合作培养的企业建立了资源信息共享协同库。学校及时获知企业生产一线需求,提出科学问题、开展科学试验、解决实践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企业;企业及时获知学校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适时互动解决实践问题。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信息共享支撑下具备更多选择的机会,能够更好地反推各自能力建设。

(2)通过云盘建立扬州大学人才信息与企业需求信息共享库

学校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研究生能力素质,企业将主营业务、人才需求等信息通过云端共享。企业对后备人才的培养、选聘可以前置到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也可以结合目标就业企业的需求。通过信息共享,企业和人才提前互动,双方实现零距离对接。

(3)通过云盘建立科研信息共享生态链

云盘以扬州大学教职工为核心,搭建与学生、校外单位等资源、信息共享网络。专业硕士导师科研团队的信息资源分布于信息生态链中各个节点,科研团队中的不同个体通过信息生态链实现信息共享[23]。云盘使科研链条中节点独有信息接入信息生态链,通过信息传播实现信息共享。科研团队内部成员、相关领域的外部研究者都是云盘的信息提供者,科研团队成员既是信息的受用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云盘充当信息组织者、分解者、信息安全管理者的角色,极大地拓展了科研信息来源、提高了信息共享效率,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23]。

2.通过云端公共资源开展科研实践锻炼

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24]。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是较为理想的方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高校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双方诉求不一致,企业参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培养的积极性难以持久。同时,由于激励措施和动力机制的缺失,不少企业参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靠热情,致使教学实践活动难以持续有效实施[24][25]。面对困局,扬州大学通过云端公共资源信息平台,确保教师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访问海量教学资源,实施即时的教学互动,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和多元互动化。依托教育部信息化教育平台等以云端资源建构专业硕士科研教学模型,实施虚拟仿真教学,较好地解决高校、企业、经费、时间、场地条件等制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扬州大学通过产学研各方提供的服务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优选出适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的资源进行功能和类别划分,建立面向专业硕士创新实践开发的信息共享库。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提供项目指导、先进性查新、设计优化、制造加工、仿真模拟、功能试验、参数测试和外协采购等外协服务,并贯穿整个创新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26]。研究生依据各自学习目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提交研究阶段性成果,通过云端数据库验证科学假设,在人机反馈互动中解决预定的科学问题,在锻炼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时系统建构其科研思维。

3.构建过程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反馈学习状态和成果,学生能够实时感受到学习的收获,激发其勤奋好学、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其主动构建科研兴趣、提升科研技能、形成系统的科研思维。扬州大学注重信息化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建立使用了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见图2)和导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见图3),对专业硕士培养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两个系统涵盖了导师信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教育管理、培养计划审核、课程学习、开题报告、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突出过程评价与控制。

过程评价是从过程、方法、态度、观念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开展过程评价可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的提高[27]。其更关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使计划、学习、体验、创造、反思与评价融于一体,改变了传统评价方式下教、学分离的状态,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目标[28]。社会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实习基地评价、指导教师、自我评价是过程评价的主要评价载体[29]。扬州大学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将理论素养、知识掌握、文献阅读、实践操作、参与程度、数据整理呈现等作为过程评价的主要指标[27]。扬州大学导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将导师的教育教学经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信息进行系统展示和及时更新,不但有利于专业硕士充分了解导师工作现状,更有利于学校采集相关信息,强化产学研合作。

扬州大学通过两个信息系统搭建了基于共享模式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过程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支撑和提升培养过程中教学者和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模式,使有限的学习空间延展到更为广泛的学习空间,使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师生互动突破时空的限制。云平台下的过程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够更为便捷地实现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的系统反思来评估教学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并依此作为提升教学互动过程的依据,动态辅助、提升导师教学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水平[30]。

目前,全国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入新时期,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云平台的创新应用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虹.浅谈如何在研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J].民营科技,2009(12):85+121.

[2]范磊,李凤利,郑国清,等.农业企业集团大数据分析云平台设计及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2018,47(5):155-160.

[3]尚俊杰.新一轮信息技术潮会颠覆教育形态吗?[J].人民教育,2014(1):38-41.

[4]吴昕芸,郭照冰,任团伟,等.高校专业硕士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36(5):101-104.

[5]尤嘉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9(12):157-159.

[6]王鼎,钱科军,高一丹,等.云计算平台技术及其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5,31(4):72-78.

[7]沈玲,趙学健,孙知信.基于云计算业务应用的定制化服务器性能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6):85-89.

[8]孙宇,庞双龙.基于大数据及智慧教育云平台的产教融合新模式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95+100.

[9]刘敏.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2):32-35.

[10]阎凤桥,李欣,杨钋,等.专业学位硕士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4):9-16.

[11]朱云辰,黄杉,华晨.基于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浙江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7(1):73-77.

[12]刘艳.非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7(2):84-85.

[13]费育曼,赵江农.高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75-76+81.

[14]张瑞华,朱晗,张哲.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519-521.

[15]许家林.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调查——基于对100篇博士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学术指标统计结果的分析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5):4-11.

[16]何秀超.努力创建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 全面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1):35-38.

[17]李薇,喻良文,吴文如.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0,9(3):380-382.

[18]王亚青.当前高校硕士研究生科研活动现状调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1-137.

[19]孙勇,张明辉.试论研究生专业课教学的创造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4):40-42.

[20]杨启亮.偏失与合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选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5-8.

[21]范兆飞,李波,温健.浅谈社会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项目选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69-170.

[22]李娟,孙雪,王守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资格认证为导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9(11):57-59.

[23]吴巍,曹茹烨.新媒体环境下科研团队信息共享模式及案例研究[J].情报科学,2017,35(12):102-107.

[24]杜艳秋,李莞荷,王顶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专家访谈结果的实证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38(2):69-74.

[25]雷世富.研究生社会实践中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17-20.

[26]李蓓,刘红梅.高校创客空间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9):254-258.

[27]李圣洁,熊振芳,李敬文,等.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评价方案设计综述[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6):113-115.

[28]谷彦彬.艺术设计教学过程评价方案的研制和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8(2):129-132.

[29]冷志杰,张坤,高艳,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应用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研究[J].大学教育,2018(12):154-157.

[30]方继东.新课程背景下中职体育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31(4):120-121.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专业硕士云平台
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加强机构编制研究工作的探索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企业云平台建设研究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