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要素集聚、产业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

2017-01-16 17:17艾思远
中国经贸 2016年22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产业结构优化

【摘 要】安徽省合肥市不仅是国家级经济区域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的承接转移示范区的两个核心城市之一,也因作为省会的城市地位承担起聚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的综合性职能,同时更因丰富科研资源的集聚而具有“科教之城”的美誉。近10年来,受国家整体经济模式和省内经济政策的影响,在省内经济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势态下,合肥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以家电产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继续雄踞厚利,以互联网金融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部分新兴产业的诞生与成长为这两大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第二、三产业的的产值比重有升有降,始终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比例,第二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略快于第三产业。针对合肥市特有的科研创新要的集聚资源,本文运用新经济增长模型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模型,分别从技术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的角度,对合肥市第二、三产业结构的升级、创新性探究作出阐述、分析,并提出实际的方案设计或优化性建议。

【关键词】家电产业;互联网金融业;科研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新经济增长模型

一、研究问题、理论框架与研究内容

1.研究问题

以家电产业在升级中的困惑和互联网金融业在成长中渴求的技术支持的现状为例,本文将立足合肥市二、三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从科研创新要素集聚视角对合肥市蕴藏的科技资源尝试进行挖掘,并做出现状说明、原因分析和建议总结。

2.理论模型

针对合肥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本文结合新经济长模型及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探究科研创新要素的集聚对合肥市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在原因分析和建议总结中集中应用。

该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二者是循环互动、相互作用的。知识积累有4种方式:一是物化为技术的知识积累;二是存在于劳动者的知识(人力资本)积累;三是随劳动分工演进而积累的知识;四是蕴含于制度变迁的知识积累。这四种知识积累方式是有机联系的,技术进步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依赖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依赖于制度变迁。这样,经济增长就是一个以知识积累为基础,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过程。

而在该理论指导下衍生的3种典型的新经济增长模型则将被应用于两大产业的案例分析,它们分别是:

(1)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也称罗默模型):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的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不仅如此,知识还具有溢出效应,形成一个知识溢出——要素收益递增——厂商的知识投资——效应放大的良性循环,知识积累和经济增长在这种动态的自催化机制的作用下共生共长,这就为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提供了保证。

(2)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型(舒尔茨和罗卡斯模型):舒尔茨把资本分为常规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认为人向其自身投资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人力资本就是用于增强人的体力、智力和技能方面的投资。舒尔茨认为,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投资的收益率,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而卢卡斯吸收了人力资本的思想,但区分了由技术进步具体化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和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同时也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社会共有的一般知识形式的人力资本,以及体现在劳动者的技能中的个性化了的人力资本。

(3)制度变迁的经济增长模式(诺斯模型):诺斯开拓性地把制度因素内生于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即使在技术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或变迁亦能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1.文献综述

(1)合肥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概述

①合肥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变化是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降低,从2000年的10.11%下降到了2013年的5.23%,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绝对值不断增长,速度保持在平均每年1%的速度,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并不明显。在最近的10多年中,市内生产总值发生了巨大增长,从2000年的369.16亿元迅速增长到2013年的5157.97亿元,在10年内增长了近8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上升有下降,并且幅度不大。由此可以看出,合肥市的三次产业产值迅速增长,而产业结构,尤其是二三产业的比重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②根据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包括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工业化进程中,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从产值比重的角度来看,合肥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从2000年到2005年间,第三产业在产值中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呈现出一个三、二、一的次序。然而,从2006年到2009年,则是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最大,呈现出二、三、一的次序,但是在最近的10年间,合肥市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非常接近,并且是由于合肥市政府在2005年开始,提出了一个“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政策,就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园林绿化、邮电、文化教育、商业服务等领域提升投资力度并给予政策支持,这使得合肥市的工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机,承接了长三角地区很多大型工业项目,所以在产值上也有所体现,第三产业的产值将逐步超过第二产业。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合肥市的产业结构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度的阶段,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旧有许多不合理的因素需要解决。从就业结构来看,合肥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2003年之前,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最大,这说明,在此阶段,合肥的产业结构还非常落后,农业人口过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缓慢。2003年之后,第三产业开始逐渐成为就业比重最大的产业,整个就业结构也呈现出三、二、一的次序,这是工业化不断推进的结果,也是合肥市逐渐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志。

(2)合肥市家电产业

①溯源——辉煌

30多年前,我国从意大利梅罗尼公司连续引进了九条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即“阿里斯顿九兄弟”,其中就有合肥美菱。同时,荣事达引进日本三洋的生产线,1992年底下线了“荣事达”牌洗衣机。合肥家电美菱与荣事达两大知名品牌为代表的“双雄”由此诞生。30多年的时间,合肥家电完成了从引进国外生产线,到承接产业转移,家电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合肥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截至2010年初,合肥有3个国际著名家电品牌:三洋、海尔、格力;8个国家级名牌产品:美菱、荣事达、三洋、海尔、格力、美的、长虹、华凌;500余家知名家电企业和配套企业。“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著名家电企业纷纷落户合肥发展。合肥四大家电产量已跃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其中,冰箱、洗衣机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彩电、空调器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合肥家电产业规模为中西部城市之首,与山东青岛和广东顺德一起,成为国内家电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另外,美芝、万宝、宝兰格、科德隆、日上电器、港利、凌达、京东方、鑫昊、彩虹、乐凯……这些知名配套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宝钢、马钢在合肥建立薄板、彩板配送中心,为家电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②近年——迟滞

工业37个行业中,有31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34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3.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79.7%和69.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8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工业出口交货值909.26亿元,比上年增长75%,而家电产业比上年负增长2.1%。

截至2014年初,工业统计的主要产品产量中,太阳能电池增长1.75倍,笔记本计算机增长1.55倍,液晶显示屏增长73.5%,叉车增长1.9%,发电量增长2.5%,水泥增长2.2%,汽车下降9.2%,钢材下降7.8%,房间空气调节器下降4.2%,家用电冰箱下降8.6%,家用洗衣机下降14.2%,彩色电视机下降28.9%。

(3)互联网金融业

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正相关,与网络技术的普及度高度相关,紧密联系。

根据2015年9月份各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横向比较,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水平存在差异。指数显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福建、天津7省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领先全国,其指数值显著高于其余24个省市。进一步的分析更是发现一个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发展程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根据2015年9月份各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的横向比较,将全国划分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程度的4个梯队。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更高的第一梯队(大于全国指数的省份)全部是沿海省份;而第二梯队的8个省份则以东部省份和中部省份为主;互联网金融发展稍微落后的第三梯队省份则以中西部省份为主;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落后的第四梯队省份则主要是西南和西北的偏远省份。

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窥见部分省份区域经济的转型,安徽省实体经济却稍显落后,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却进步神速。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计算得到的2014年1月—2015年9月的增速,安徽在4项业务中的2个排名在前三位,分别为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货币基金;总指数增长幅度排名也排在非常靠前的第4位。安徽省进步最快的两大互联网金融业务支付和互联网货币基金均属于较成熟的基础业务,这两块业务的快速发展将为安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未来安徽省互联网金融发展预计还有更大的潜力。

(4)新兴产业

2011—2015年间合肥建设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己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八大新兴产业基地。合肥市引进和培育了联想、京东方、科大讯飞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2014年里,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分别增长79.7%和69.9%。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8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9.7%。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909.2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到“十二五”末,合肥有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5000亿元,培育发展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2个2000亿元级别的产业,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5)科研创新要素的集聚

合肥市是科教之城,科研资源非常丰富。合肥现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00多个;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近100所。博士授权点138个、有24个学科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2人,在中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中排序第一;拥有各类技术研究和开发机构358家,各类科技人员30余万人。合肥是中国除了北京之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分布最为密集的城市。

合肥市的创新能力比较突出。合肥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拥有良好的创新传统和独特的创新能力。我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激光大气污染监测雷达”、第一台仿生搓洗式全自动洗衣机和第一台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合肥。

然而合肥优质丰富的科技资源对产业升级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却是有限的。

三、现状分析与讨论

1.第二产业——以合肥市家电产业为例

(1)现状说明

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使合肥市的家电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家电产品的产量集中程度较高,产品覆盖面广泛,除本文列举的四大家电外,覆盖面基本涵盖了本产业领域内的所有产品,如,小型家电——微波炉、电热水器、电风扇、吸排油烟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市小家电产品种类齐全,但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种不多,即其他小家电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都较弱。除此之外合肥市的家电产业品牌效应明显,作为全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的合肥,国内的大多数著名生产商,在市内都设有生产企业,这使得合肥市的家电产业品牌效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前文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也显示:除电视机以外,合肥市市民对其余三大家电的本地品牌选购率据超过80.0%,这从侧面体现出了合肥市家电产业庞大的忠诚用户市场和独特的品牌效应。

然而在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2013和2014年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部分四大家电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负增长。以电视机行业为例,201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表中显示,彩色电视机比上年负增长28.9%,与此相反的是,液晶显示屏的的年增长速度为73.5%。再以海尔信息企业为例,其生产的彩电品种多以显像管电视(CRT)为主,而目前市场中的液晶电视(LCD)和等离子电视的市场占有率在不断上升,CRT电视的市场逐步转向农村并且市场占有率大幅度萎缩。

(2)原因分析

①家电产品档次偏低,技术含量较少

在我市众多的家电生产企业中,生产的产品多数以低端产品为主,缺少符合追求更高生活质量人们需求的高档产品,比如中央空调、液晶和等离子电视等。而生产低端产品的后果就是,在实现早期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丰厚营业利润后,后期的家电产业的利润率无法得到提高,同时产品的市场占有额也逐渐达到饱和,并趋于萎缩。

②家电产品的科技创新含量偏少,知识和人力资本短缺

家电产品的技术创新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快,新产品层出不穷,应用的技术不断创新,所以家电产业的产品技术创新含量普遍较其他行业偏高。据合肥市政府有关数据显示,自2006年至2015年,合肥市家电产业完成值中新产品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根据罗默模型和舒尔茨模型,合肥市家电产业中研发投入的不足,高级技师(个性化的人力资本)和高级工程师(一般化了的社会资本)的供给不继使得“人力资本决定论”都没有办法弥补“技术决定论”的不足,两者匮乏的叠加效应给家电产业的升级设置了很大的阻力。

2.第三产业——以互联网金融业为例

(1)现状说明

发放的200份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不论是管理投资的意识,互联网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情况,还是对互联网金融经营模式的熟悉度,合肥市市民都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和兴趣,可是在实际的投资理财的参与度却有了较大比重的下降。这与前文揭示的,不光是合肥市,整个安徽省进步最快也较为成熟的基础性业务是互联网金融业务支付和互联网货币基金相呼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为什么与支付和基金业务不同的互联网投资和互联网保险业务却显得有些无人问津了。

(2) 原因分析

①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与GDP整体正相关。安徽省整体的实体经济较为落后,故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自然落后于全国领先的北京市和东部沿海省份。

②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与网络普及率高度相关。一方面网络普及程度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越富裕,其上网人口占比往往更高;另一方面,在高速发展期间,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的引流、普及、倍增作用可能较经济基本面更为重要。

根据罗默模型和诺斯模型和罗默模型,受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经济政策的影响,从整体来看,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呈现一种保守的模式,制度的创新力度和效果不明显,知识溢出——要素收益递增——厂商的知识投资——效应放大的良性循环不能很好地进行,经济增长在这种动态的自催化机制的作用下滞后于知识积累,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不能得到保证.

综上:信息渠道影响发展的速度与普及的深度,而经济基本面则将在发展趋稳后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 结论和建议

1.改变科研资源的分布格局,控制、引导科研资源的流动性(数量和方向)

合肥市目前主要的科研资源集中在中科大、合工大这些高校中,以中科大为例,中科大的理学全国排名第三,如数学、物理,是全国顶尖学科,科研水平一流,但是由于像这些高校的科研重点集中于自然基础学科,就免不了出现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出现一定脱节的情况。再加上很多科研机构的成果并没有为合肥市截流移用,多数流向国内的一线城市或国外,这种科研资源的流失对合肥市本地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主体

根据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模型,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特殊的知识(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专业领域的工程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应把知识和智力开发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更加重视人力资本投资,重视研究与开发。

3.创造良好的科创环境,建立健全科创政策扶持体

根据制度变迁的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或制度变迁。技术变革、资本积累、规模经济、人力资本投资等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它们本身就是增长。

所以应鼓励、扶持有科技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企业,提倡企业加大研发的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将高校和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提高效率,培育更多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4.提高网络普及力度,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最高效的信息载体,对商业需求的传播、扩散功能十分强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对接需要互联网的助力,市民们理财投资的意识也需要商务广告的刺激与引导,互联网金融业中支付、货币基金、投资、保险等业务的发展、壮大更是深深植根于网络。

参考文献:

[1]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4合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0. 50-53.

[2]王超.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1.

[3]郑兴.合肥市家电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1.

[4]汪文慧.合肥市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1.

[5]陈伟.合肥市家电产业的调查情况与建议[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0,(2):1.

[6]陈方昊.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科技创新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OL].合肥工业大学.2008.

[7]虞晓红.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与经济增长模型浅析[J].生产力研究,2005,(2):13-14.

[8]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课题组. 2015年全国各省市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分析报告[EB/OL].粤商贷. 2015-12-22 11:23:42.

作者简介:

艾思远(1997—),女,安徽合肥人,研究方向:经济学。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产业结构优化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科研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研究
以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生物制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加强机构编制研究工作的探索
安庆市产业结构升级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法与长效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经济金融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