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主法治教育是青少年学习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作为学生了解民主法治发展过程的天然良好载体,在培育学生民主观念和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民主法治的教学内容,提出民主法治教学的措施:纵向联系,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横向比较,强化学生民主法治意识的空间体验;学科交叉,培养学生民主法治意识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初中历史;民主法治;教学思考
【作者简介】鲍春宝,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德育管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认识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历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1],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多次提及“法治”,发出了新时代民主法治“最强音”,为人民对民主、公正、公平、正义的追求吹响了号角。历史学科作为了解民主法治发展过程的天然良好载体,蕴含丰富的教育实践资源,在培育学生民主观念、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大潮中,受新闻媒体、书籍、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信息的影响,中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笔者在一些学校调查后发现,中学生对民主法治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掌握的知识点分散、孤立,未能形成完整的民主法治知识体系。在教学之外,其所知、所学和生活实际脱钩、脱节,无法理解民主法治的真实内涵,仅仅停留在概念表层。鉴于此,本文就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民主法治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同時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以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增强学生对民主法治的系统理解。
一、民主法治的知识点梳理
中国史方面,涉及民主法治知识点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建设、戊戌变法要求兴民权、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领导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抗战期间抗日民主政权、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等。
世界史方面,涉及不同文明、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世界史内容,如《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古代罗马的法治、西欧的庄园法庭、西方城市的兴起和大学的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等蕴含民主法治理念的思想运动和理论、欧美资产阶级国家追求民主而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苏联1936年新宪法和苏联解体中关于民主法治建设的启示等。
通过梳理可以得出,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民主法治的内容分布广泛,既有国内从古至今的内容,又兼顾国外的相关史实,呈现很多生动的事例。教材的编排方式将大量分散、孤立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阶段特征等串联,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形成完整的民主法治知识体系。同时,这种编排方式要求教师增强法治观念,主动理解民主法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教学理念。
二、民主法治教学的措施
卓泽渊、何勤华、张永和等认为:“我们应以法学教育为杠杆、以理论研究为平台、以中国实践为依托,真正提炼出既有中国特色,又反映法治发展规律,而且还对整个人类都具有启发意义的中国法治理论。”[2]鉴于此,中学历史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多种方式,强化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念。
历史学家吴于廑先生认为,历史的发展包括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条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条线索互相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学生要认识到人类历史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以人类历史作为学习对象,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过程中,既要使两者有所区分,又要讲解两者的联系。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是以纵向发展为明线,以横向发展为暗线,两相兼顾,从不同角度体现历史。因而,指向民主法治内容的教学也应按照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结合的方式有序展开。
1纵向联系,突破民主法治意识的时间障碍
根据前文梳理的民主法治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国民主法治纵向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建构我国民主法治发展线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民主与法治而奋斗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主法治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并使之逐步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理论的过程。”[3]如在进行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教学中,围绕1954年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教学,可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秦朝)“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在中国,不懂得皇帝的权威,就不会懂得辛亥革命打倒皇帝的伟大历史意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设置问题: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上”是谁,简述他建立的政治制度内容及其基本特征。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条分界线”。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回答,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何种性质的宪法?为什么这部宪法受到人民的欢迎?综合上述材料,你能说说我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吗?
上述材料分别要求学生掌握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三个知识点。这三则材料的展示,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从建立到结束的过程,理解君主专制的废除对于民主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启发学生感受我国人民追求民主法治的决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纵向联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易将孤立的民主法治发展知识点前后串联,有效地突破因时间脉络不清晰而混淆知识内容的障碍。
2横向比较,强化民主法治意识的空间体验
与历史纵向发展相呼应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是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由闭塞到互相融合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既要按照历史的纵向发展梳理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要注意对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主法治发展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如在进行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中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教学时,教师可将希腊雅典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和大体处于同时段的我国商鞅变法中有关法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进行比较。如,两者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都有时代局限性,但两者又各有不同,伯利克里时代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一定影响,商鞅变法则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需求。又如,将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权利法案》、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独立宣言》、独立战争后1787年美国宪法对比,找出三国采用不同政体的原因,分析资产阶级颁布的法案存在的进步意义和不足之处,归纳总结这些文献所体现的法治理念。这种归纳对比,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主法治形式是由其具体国情和实际所决定的,不同形式的民主法治各有利弊,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科交叉,培养民主法治意识的广度和深度
学科交叉教学,是指不局限于历史课,而是合理开发不同学科如语文、道德与法治中关于民主法治的知识内容,与历史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教学。教学实践中,合理选用教学素材,在历史学科方面,可偏重于客观史实;在语文学科方面,可偏重于情感态度的体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方面,可偏重于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如在进行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法治建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的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举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许多工业、农业和其他各方面优秀人才被选为人民代表。人民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材料三: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
根据以上材料,设置问题: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结合语文学习的实际,指出孙中山先生对牺牲的革命志士怀有怎样的情感?
問题二: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代表们”是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指的是什么?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哪个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问题三:综合上述材料,试评价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对问题的探究,教师可借文学作品中“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描述,引导学生感受辛亥革命前民主人士对民主的追求;用统编教材初中历史“相关史实”栏目中对全国人民普选的史实描述,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根据道德与法治学科关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和现实阐释,使学生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解。以此,从史实的角度掌握知识,从理论的角度理解内涵,从文艺的角度升华情感,有效提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相契合。
此外,中外民主法治发展的教学探究,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纵向联系突破了学习民主法治意识的时间障碍,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时间逻辑;横向比较强化了学习民主法治意识的空间体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时空观念;史料的研读与实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解释历史发展特征,辩证客观地看待中外民主法治发展的利与弊,实现对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所取得成就的认同,进而升华情感,培养家国情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卓泽渊,何勤华,张永和,等.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笔谈[J].现代法学,2018(1):3-27.
[3]李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红色基因探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90-94.
(责任编辑:马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