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英译本对比赏析研究

2020-11-26 02:17
现代英语 2020年1期
关键词:音韵原诗许渊冲

刘 宇

一、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对传播中国经典文化和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两种文化间的差异以及语言间的不同而导致理解的偏差,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虽然可译,但是难译。如何在英诗汉译的过程准确拿捏好尺度,掌握好翻译的火候,把原诗的魅力与精华转移到译诗之中,并在读者身上唤起和原诗同样程度的情感和美的体验是对译者提出的一种考验。

我国的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为翻译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诗歌翻译因而也呈现出不同的标准,对于诗歌的翻译中外学者仍在不断地钻研和探索。诗歌的翻译讲求凝练、准确、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灵魂与意境,诗歌中所暗含的意向、美学取向的表达、意境以及音韵美是翻译中最难传达的一部分。意向、意境、音韵以及审美的表达准确与否,决定着一部诗歌翻译的成败与否。因此,笔者对李白的《月下独酌》五个英译本进行比较与分析,旨在分析翻译文本中的意向、意境以及音韵和美学等是如何再现的。

二、作者简介以及作品解读

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语言奇妙,立意清晰,艺术成就极高。《月下独酌》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失落孤寂。

诗中把由政治失意产生的孤寂忧愁的环境渲染得格外热闹,不仅凝练传神,更展现出诗人擅于排遣失落、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诗的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是自己,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加上“无相亲”十分单调,于是诗人突发奇想,以月邀友,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作为伴侣,形成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的画面变得热闹起来,然而月亮并不懂酒,就连影子也孤孤单单地跟随着诗人,诗人见此仍旧孤独寂静,因而诗人后几句从月亮和身影发出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主题。

最后三句为一部分,写诗人愿意与月亮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遥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借此来排解孤独忧愁之情,而孤独中自然带有一种旷达的豪放,然而诗人的内心深处,却是一种无限孤寂冷清的场景。

诗歌翻译并非一件容易事。对于译者而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会为后续的译作再现产生一定的差异,译者翻译前应该充分理解所译诗歌的背景及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意向,唯有清晰准确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准确地理解原诗的意境以及诗歌的审美,然而诗歌的理解更需要揣摩推敲、审词琢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呈现出符合原诗并且与原诗同样优美的译诗。

笔者从诗歌的意境、意象、美学以及音韵美来分析和品评不同译本的差异,旨不在甄别高下,而是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参考借鉴价值。五篇英译本分别为许渊冲1997年所译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Herbert A.Giles译Last Words;Arthur Waley译Drinking Alone by Moonlight;林语堂译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以及徐忠杰译的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五位译者具体详尽的《月下独酌》诗歌翻译大家可查阅相关网站进行浏览,也可下载五篇《月下独酌》翻译文本进行对照参考,笔者在此不一一陈列。

三、译文中诗歌意境对比与分析

“意境”是古代诗人所要表达或达到的一种超出平常的一种高尚的“境界”。初唐诗人王昌龄认为诗中包含三种境,分别为物境、情境与意境。同样,古代诗人也通常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试图描绘的场景融合在一起,因而试图达到一种人与场景相互融合、天人合一的绝美艺术境界。在《月下独酌》这首诗中,李白的情感与表达的情景相互融合为一体,景中包含情感,情中包含景观,因而达到人与物和谐统一的境界,本诗所蕴含的意境也是译者在翻译中的难点所在,能否准确地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对于诗歌的翻译至关重要。

第一、二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着重体现的是一人独自饮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Giles注意到了原诗中的画面,译出诗中“孤独”之意。其中,第九、十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中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半醉半醒、酒至佳境的状态,其中“徘徊”与“零乱”是此诗翻译的重点与难点,Giles译文中,只用“dance”一个词,没有翻译出原诗中的意味与意境,与原诗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距。许渊冲译文翻译则主要以异化为主,而且译文的韵律十分明显,笔者认为该译本是最像“诗”的一部诗译本,在尽可能符合原文含义的基础上,译者也达到了“三美”的标准。

而Arthur Waley译本翻译主要以归化为主,译文中每句都将主语或宾语结构与主干部分断开,有古体英文表达的风格。林语堂译本翻译以异化为主,整首诗歌语境较为贴合原作,译文中多运用连词,使上下诗句读起来更加连贯。其中,以原诗的最后两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为例,译文为:Shall goodwill ever be secure?I watch the long road of the River of Stars.这段翻译中“river of stars”代指银河,直译为“星河”,此处代指原文中的“云汉”较为恰当,译者用反问的形式表达“永结无情游”一句的情感。徐忠杰的译本整体来看风格贴近散文风格,比较冗长,更倾向于归化,并没有表达出原作诗歌中的意境与风格。

四、译文中诗歌意象对比与分析

本首诗歌中出现的意向主要有:“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明月”“春”“邈云汉”等。“月下独酌”翻译的几个译本中,只有Giles翻译译为“last words”,与原文中的意向相悖,译者此处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诗中的意象并没有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且译者的理解也与原诗有所出入。而林语堂将其译为“with the Moon”是“与月亮为伴”的意思。Giles所译文本中,选用“arbor”来表达“花间”的含义,可见与原诗画面有一定差异,“arbor”在英语中意为“藤架、凉棚”的含义,原诗中只说“花间”,并没有详细地说明是在空旷的地方,还是庭院的花架下面,因而这里翻译为“arbor”不是十分恰当。

“bower”在诗歌用语中是指美丽的村舍或住处,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释,都与原诗中意向不一致,没有准确传达出原诗所选意向的文化韵味与内涵,并且“bower”原意具体指藤蔓等形成的凉亭,用在此处也不能传达出良好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中不会出现“哎”“呀”等感叹词,而“alas”是英语中的感叹词,在英诗中可参与诗的构成,在汉语中则会造成译诗和原诗风格完全不同。徐忠杰译本中,第一句话的翻译“In a bower among flowers”是“在花丛中”的含义,同样,“a goblet of wine”是“一杯酒”也与原句中“一壶酒”的意象相悖。而Arthur Waley将“一壶酒”译为:“A cup of wine”是“一杯酒”的意思也与原句中“一壶酒”相悖,同样,“under the flowering trees”是“在开花的树下”,与“花间”意思相违背。

而许渊冲将其译为:“a pot of wine”是“一壶酒”,“among”把“间”译出来了,“beneath the bright moonshine”,突出了“独”字,借景抒情,以景烘托内心孤寂落寞。林语堂译为:“A pot of wine”“amidst the flowers”符合原诗的意向。

“明月”一词,林语堂、Arthur Waley、Giles译为“the bright moon”,徐忠杰和许渊冲将其译为“the moon”,细微之处是Arthur Waley全文用“he”代表月亮,而许渊冲和Giles则将月亮女性化,译为“she”。

另外许渊冲大写“Moon”代指人,在中国文化中,月亮是女性诗化的象征,用了“blend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是“把她的光和我的影子融为一体”,并且借景抒情,渴望有人陪伴,反衬孤寂,押韵脚之美,节奏感强。“春”这一意象的翻译也各有千秋,最后的“须及春”其他四人都提到了“spring”,唯有徐忠杰用的是“in one's youth—in one's prime”,此处的“春”译为“青春”,笔者认为翻译最为恰当得体,此处并非单单指“春天”。

五、译文中诗歌美学取向对比与分析

读者在欣赏诗时,需要借助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心目中重铸审美意象,意须与境浑而妙合无痕。明代谢榛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部相背”。埃文也在其《翻译与情操》一书中说:“翻译之所以是艺术,不仅由于它具有形式的美,而且还由于它具有情操的美。”

译者与作者必须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翻译所需要的不是一支素描的笔,而是一颗燃烧的心。不仅要译出眼泪,而且要译出悲哀;不仅要译出笑声,而且要译出欢乐;不仅要译出拍案而起,而且要译出义愤填膺;不仅要译出效命疆场,而且要译出赤胆忠心;不仅要译出有形之事物,而且要译出无形之情操。

例如,严复先生倡导的“信达雅”、林语堂先生提出的“美学论”、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等翻译理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都显示出美学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取向对于翻译文本好坏的衡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许渊冲译本兼顾“音美、意美、形美”,可谓完整地再现了原诗中的美,而且上下句都有尾韵,朗朗上口。“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句中,许渊冲译文为“in vain”,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两位友人在无法给予诗人帮助后的无奈。而Arthur Waley译文中“Listless”是“倦怠的,无精打采的”,“creeps”是“蹑手蹑脚地走”,与诗人豪放的风格相悖。而林语堂译本中“vacantly”一词含义为“神情迷茫地”;Herbert A.Giles译文中“must follow wherever I jog”中的“must”为命令的语气,相比之下“follow me here and there”更贴合原文的“随我身”。徐忠杰译为“不喝酒”,除了许渊冲之外,其他译者都是把月亮当成具体喝酒的人,其实意思是说月亮想试图分担诗人的忧愁,却不知如何同诗人一起饮酒。相对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本翻译整体而言更为恰当,更准确地体现出诗歌之美。

六、译文中诗歌音韵美对比与分析

除精练形象外,诗歌语言还富于音乐性。《尚书·舜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的又一基本特征。音乐性在诗中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便是押韵。古代广为流传的诗歌多通过音节押韵,语言工整,节奏和谐以及押韵和平仄的交替使用,来使音调和谐动听。

《月下独酌》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总共十四句,诗中多次使用押韵的手法,读起来韵律十足,其中多句使用尾韵,诗中韵脚分别为第二句尾和第五句尾中的“亲”和“饮”(-in);第四句尾和第六句尾中的“人”和“身”(-en);第十句、十一句、十二句以及十四句尾中的“乱”“欢”“散”和“汉”(-an)。诗中尾韵相互呼应,形成了婉转动听的音调,因而构成了全诗的音韵美、和谐美。

林语堂译文中每句十音节左右,诗句短小凝练,注重避实就虚。Arthur Waley的译诗属无韵体散诗,诗行长短不一,从八音节到十三音节不等。译诗虽不押韵,但节奏感很强,意境与原诗一致,注重读者感受。许渊冲采用韵体译法,译诗与原诗字数相同,韵式为aabbccddeeddff,除第四句为十一音节外,每句十音节均为抑扬格五音步,再现了原诗的音乐美感,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译文主要采用“我”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选用I drink、I raise、I sing、I dance等开头引领诗句,从文字上看过于口语化,表达未免有些直白,这种写作手法难以激发读者的审美体验。而从原诗意境“独”字着眼,则烘托出原诗的意蕴氛围,译文采用韵体译法,形式整齐优美,声韵美妙和谐。

而Herbert A.Giles同样采用韵体译法,不但押尾韵还押腹韵,韵式为aabbccddeeffgg,并在腹韵的位置分为上下两行,看得出极为重视韵律。运用一些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如sheds、betrays、swallow、follow、glances、dances等增强音韵的表意功能,引读者进入诗人与明月互动的动态世界,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徐忠杰译本中每行十二音节左右,符合原诗的音韵美以及本诗的风格特点。节奏格律基本为五音步抑扬格,行尾韵押双韵、对仗工整并且严谨,韵式为:aabb,ccdd,eeff,bbff,他将原诗分成四个小节,译诗每小节分为四行,其中第四小节是将原诗的最后两行译成四行。第四小节第一行与第二行与第一小节第三行和第四行韵脚回环呼应。

七、结语

诗歌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巧诗歌翻译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译诗的数量目前虽然很多,但是都能准确地传达出原诗的意境、风格、韵味、美感以及音韵美同时皆备的翻译却少之又少。尽管诗歌翻译很难,但是只要译者们自身的素养不断提高,同时注重与海外汉学家的结合,优势互补,笔者认为,诗歌翻译中一定会呈现出更多好的、优秀的作品。诗歌翻译中,要尽量避免一些错译、误译、增译、漏译等问题,而这正是译者身上所肩负的重任。诗歌翻译之路任重而道远,笔者希望本文可以为译者们在诗歌翻译中提供借鉴,同时为中国文化更好地传出国外提供良好的素材,进而为中国文化传播中译者的翻译模式和翻译方法提供有利的参考。本文仅是笔者拙见,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音韵原诗许渊冲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峨眉山月歌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改诗为文三步走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