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0-11-25 21:34王甲文
读与写 2020年29期
关键词:圆柱体瓶子体积

王甲文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实验小学 甘肃 华池 745600)

前言

在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讲解数学概念、公式等基础知识时,很多教师直接将公式的推导过程、概念的内涵等给学生详细的阐述出来,学生的双手、头脑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放,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浮于表面,整体学习效果不佳。新课改下,教师要积极改善这一局面,采取启发式教学法,以此改善教学质量,本文对此展开探究。

1.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启发式教学的践行需要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作支撑。若是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做到全身心投入,也无法有效思考。因此,若想有效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并发挥其价值,教师先要将焦点和注意力放在环境的营造上,结合新课改要求重新厘清师生关系,认识自身扮演的角色,认识到服务好学生才是教师的使命,从而放低姿态去亲近学生。若是教师始终保持着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学生也就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其创造性也会被扼杀[1]。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敢问、不敢想,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启发式强调师生之间和谐、平等相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所以,教师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用“你是怎样认为的?”“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这类句子代替过去课堂上的直接灌输。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并提出自己的疑惑,再为学生逐一解惑。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让学生感到舒适的环境,为启发式教学的开展扎实基础[2]。

2.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规律、教材内容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近到远地提出问题,利用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相关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践行过程中,问题是核心和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创设合适的问题式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3]。例如,在讲解“圆柱的体积”这节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拿出两种事先准备好的圆柱体饮料瓶,一个瓶子高而细,另外一个瓶子粗而矮。教师在展示完两个瓶子之后,将两个瓶子的尺寸分别给学生,高而细的瓶子,瓶高12cm,直径6cm,粗而矮的瓶子,瓶高7cm,直径10cm。结合这两个瓶子,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去超市想买一个容量大的杯子,现在超市里的杯子只剩下这两种,你能帮老师挑一下吗?”这样的问题式情境,相较于直接给出“求圆柱体的体积”这样的问题,更能唤醒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

3.给予学生合理的诱导启发,发挥学生能动性

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并联系生活经验等探寻问题的答案,如果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则组织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被激活和发散。以上文中探寻圆柱体体积的问题情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发挥指导作用,既要保证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也要保障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过多干预,重在“引导”“启发”,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确保学生真正且深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譬如,在探究圆柱体体积的时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圆的面积推导过程着手,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运用极限思维,将圆柱转变为长方体,再借助之前学习的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又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求圆柱体体积,主要类比正方体体积、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猜测“体积=底面积×高”,然后再通过验证的方式证明猜测成立,继而得到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探究结束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探究成果,以此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结论

启发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介入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尤其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方面有着突出优势。这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教学理念,对于新课改目标的落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先从师生关系的构建着手,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并且立足实际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学生合理的诱导启发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成果,取得良好的效果,希望这一教学流程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能为广大同行在教学中践行启发式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猜你喜欢
圆柱体瓶子体积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瓶子赛跑
瓶子赛跑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瓶子赛跑
谈拟柱体的体积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谁的体积大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