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浙江 杭州 311200)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写话中指出:“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想象写话是低段孩子写话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需要习得的一种表达能力。但是从学生的写话反馈来,主要存在几个问题:1.用词不够丰富,语言枯燥乏味;2.凭空想象,缺少想象支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词汇积累不够,教师缺乏想象力的引导。如何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并能将想象的画面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表达的载体,而词语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著名语言学家张之公先生的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可见字词是阅读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而童话类和儿童诗类的文章,其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想象,富有童趣。但由于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词语常常难以理解。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让文本中的词语“活起来,跳蹦起来”,努力将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想象写话画好支点。
1.1 利用图片辅助,形成语言表象。图片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给人非常直观的视觉冲击,适当地利用图片辅助教学,有助于孩子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彩色的梦》中第一小节“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理解“彩色的梦”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了相应的彩色铅笔的图片,帮助理解。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视线由文字转移到图片,又由图片转移到文字。慢慢地,孩子的脑中形成了直观的表象。
1.2 激活生活经验,还原语言形象。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言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虽然文本中很多有声有色的词,但这些词往往在学生的心灵里是最平面的、静止的,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还是零星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把学生的生活经历组合起来,再现出来,让无声化为有声的,让静止的变得动起来。词语一旦回归生活,学生的思维就能瞬间被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便会融合,相似的文本语言与熟悉的生活经验便会有机结合起来。
1.3 强化实践体验,加深语言印象。实践体验是学生理解词语的活词典,形式多样,生动、形象,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运用这种形式,很容易将原本死板的词语“活”起来,变抽象文字为直观画面,从而解决孩子们认知与生活体验的“空白”,促使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将这些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例如:教学《彩色的梦》第三小节时,教学时,教师出示了诗中描绘的景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摆一摆第三自然段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通过读文,展开想象,将画面摆出来。
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的文字如此有魅力,可以将原本平凡的一样事物通过想象,用上一些有趣的词语,让它富有灵气。学生有了实践体验,加深了词语在脑中的印象,有助于日后的写话中学以致用。
1.4 深入拓展运用,储存语言表象。拓展是词语积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学习一类结构的词,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同意类型的词语拓展,帮助学生积累、运用。
例如:《彩色的梦》中有一个比喻词“苹果般”,学生借助图片理解“苹果般的太阳”就是“像苹果一样又大又红的太阳”。随后教师紧跟着引导:“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就可以说——金子般”;“像翡翠一样碧绿碧绿的,就可以说——翡翠般”。有了这样的拓展后,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词语就会储存在自己的脑中,下次出现类似的情景时,就能在脑中快速搜索并运用。
想象是大脑中对已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后形成新的形象,想象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一种形式,它最终要指向表达。小学低段的孩子想象力特别丰富,引导孩子合理想象,有助于发散思维,规范表达,激发孩子的写话兴趣。
2.1 多形式说话,碰撞思维火花。字词积累是想象写话的基础,想象说话则是学生想象写话的桥梁。学生下笔之前,教师先引导孩子进行说话练习,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想象的素材。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想象说话练习。
(1)多形式想象说话练习。教学时,教师采用个人说、组内交流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想象说话。个人说,说出自己的想象之画;同桌互说,补充自己的画面;组内说,碰撞每个人的思维火花,丰满自己的想象画面。
例如:《我是一只小虫子》整篇文章语言想象非常奇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教学时,学生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有趣的地方。
(2)多角度想象说话练习。每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同,因此对于某个词或某一句话他们的理解不同,想象的画面也就不一样。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并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为想象写话做好铺垫。
2.2 多情境创设,描绘想象画面。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学生的想象力犹如一个尚未开发的宝藏。只要善于挖掘,就会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如果没有挖掘,那么就可能将宝藏埋没于地底。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1)绘画情境,激发想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关注一些“有趣、形象、好玩”的形式,绘画是孩子的天赋,是孩子想象力的主要表现之一。孩子将脑中的表象画下来后再写,为孩子想象写话搭了一座桥梁。这样的形式孩子们喜欢,也乐于表达。
例如:《彩色的梦》课后习题:“你想用彩色铅笔画些什么?试着仿照第2小节或第3小节,把想画的内容用几句话写下来。”实际操作时,教师进行了分层的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先写,再給文字配画;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先画,再給画配文字。这样的设计,为学习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学生搭建了“梯子”,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写话兴趣。
(2)文本情境,拓展想象。每一个故事都是由一个个情境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抓住留白点,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创编故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彩色的梦》第四小节“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而精灵。我的彩色梦境,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在溪水里流动……”学生在充分地学习品味“水果香”“季节风”“紫葡萄的叮咛”“溪水里流动”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在自己现象的画面中有哪些事物,这些事物在干什么。同时引导孩子将想象的画面试着串联起来,变成一个个小故事,然后仿照第二或第三小节,用上一些有趣的语言,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写下来。
(3)故事情境,提升想象。小学低年级的孩子非常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教师若在引导孩子想象写话时,善于创设故事情境,让孩子们参与其中编写故事,孩子们的兴趣也会非常浓厚。
例如:学习完《沙滩上的童话》后,教师根据课后习题创设了两个故事情境:“(1)在一片沙漠里,有……;(2)从前,有一座大山……”。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想象在这个地方会有什么?然后选择2-3个事物或人物作为主要角色,再选用几个关键词思考他们之间发上了什么事情,最后学生们进行故事的创编。同时教师也随机出示课后的一些词语,学生根据出示的词语,或自己另选已经学过的词,有选择的根据故事情境进行创造性想象写话。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语文学习离不开想象。小学低段的孩子正是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时期,教师合理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并运用所学词语,巧搭支架,将想象的画面写下来是低段学生进行想象性写话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规范语言的表达,为日后想象性创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