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引进“阅读王国”

2020-11-25 16:05卑玲玲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课外读物课外阅读笔者

卑玲玲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江苏南京 211156)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每个年段的学生在阅读量上都做出了明确规定,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为了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教师平时大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而且会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但一学期下来,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寥寥无几。于是笔者常常在思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做些什么呢?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要他们读书”为“他们要读书”。而教师能做的就是成为学生的灯塔,为他们引航,让他们在书海中遨游时不迷失方向。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自觉主动。因此,笔者尝试通过不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阅读王国”。

一、营造氛围,细细浸润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这种特点有利有弊。用得好,教师可以以此为抓手,充分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课堂上,如果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对优美语句驾轻就熟,古典诗词信手拈来,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并会有意识地模仿,久而久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慢慢体现出来[1]。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有意识地打造诗意课堂,如给学生范读好的例文,在课堂上配乐朗诵等。学生心生羡慕,愿意模仿,自然而然就增强了阅读的内驱力。另外,小学生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推荐课外读物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笔者常常放低姿态,向他们虚心请教。例如,介绍《童年》这本书时,笔者故意跟学生说:“老师最近买了一本《童年》,但是太忙了,只看了一小部分。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可怜,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只能寄居在外祖父家里。但是他的外祖父非常粗暴,我刚好看到他被外祖父暴打了一顿,不知道他伤得怎么样,有没有恢复?我还没抽出时间继续看,要是哪位同学能来讲给老师听就好了!”不用笔者要求,没几天,班里学生几乎人手一本书,课间常常看见几个学生抱着书围成一团,不时有学生跑来给笔者讲故事情节。有的学生在跟其他同学聊天时炫耀:“今天,我给老师讲故事了,老师听得可认真了!”

二、课内熏陶,课外衍生

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外同步阅读也是学生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在推荐课外读物的选择上,笔者尽量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后,学生还流连于“中华第一瀑”的秀丽壮观,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震撼,沉醉其中。笔者就推荐了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秋游狮头山》,让学生再次体会游览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这样,学生从课内习得方法,从课外阅读进行巩固,既增加了阅读量,也更深刻地掌握了写作方法。

又如,在学习《丁香结》时,学生对丁香的内涵不甚理解,笔者就补充了一系列关于丁香的古典诗词,还在课上给他们朗诵了戴望舒的《雨巷》,学生都沉浸在诗中,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学生被打动了,也许他们不能理解诗人寄寓的深刻含义,但他们一定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不也收到了阅读的效果吗?

三、精挑细选,助力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能吸收,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把好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筛选出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书籍[2]。

兴趣是学生对课外读物的第一选择,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动力去阅读。相反,枯燥无味的书即使成人也不愿品读,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孩子了。《安徒生童话》是学生非常亲密的朋友,《十万个为什么》是他们最喜欢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童话大王》《上下五千年》《中国诗书故事》等情节性较强的书籍,以及一些科普读物,让他们在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和有趣的问题中徜徉驰骋。

选择课外读物,教师还必须注意选择满足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书籍,让学生远离那些低级趣味的书刊。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负荆请罪》可以向学生推荐《史记》;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等。

四、学会质疑,有的放矢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如果学生没有阅读目的,就如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因此,笔者让学生读书时带着问题去读,边读边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让学生读懂书的目的。例如,在推荐《鲁滨孙漂流记》这本课外读物时,笔者先让学生把想了解的问题写在小卡片上,如“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四处漂流?”“他都去了哪些地方,经历了哪些事情?有些什么收获”……学生读完后在能解决的问题后打钩,不能理解的就互相讨论,或者一起在“读书会”上交流。

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也可以自己制作问题小卡片,到学期结束,把所有的问题小卡片订成一本小本子,由教师评出“读书小能手”。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带着自己希望探究的问题读书,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答案,大大激发了阅读兴趣,充分发挥了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

五、读书笔记,点滴记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通过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增加阅读信息量;通过精读与细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3]。

小学生阅读时最大的问题是只注意有趣的故事内容、深刻的人物形象,而对作品的语言和写作方法不求甚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记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4]。

笔者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有详细的要求,包括读的书名是什么,作者是谁,今天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出点滴感受。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文字要精炼。精彩生动的词语、句子要适当摘录,并写出好在哪里,受到了什么启发。例如,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后,我真想穿越到鲁滨孙身边,陪他一起去荒岛历险,尽管生活艰难,但也是对自己的巨大挑战,还能见到野人。”他还在笔记旁画了大海上的一座荒岛,勾勒了两个小人,用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了人物在荒岛的生存状态。

六、成果展示,共享收获

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学生要不断消化吸收,才能学以致用[5]。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吸引他们加入阅读中来。由于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多学生为了在全班读书共享活动中展现自己,很早就做了准备。

(一)读书漂流

全班共读一本书,在班内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教师准备一个精美的阅读笔记本,每天由一位学生记录自己的读书感受,方式多样,可以写,可以画,可以贴……第二天传给下一位学生,而且要定期评比,给予优秀者奖励。

(二)演讲比赛

利用一节课让学生通过演讲比赛来分享近期的阅读收获,可以简要复述故事内容,也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悟。这样,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既巩固消化了书籍的重要内容,把书中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感受,也锻炼了再创造的能力。

(三)角色扮演

有些故事性强的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小剧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表演,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而通过对表演的评价,其他学生的认识也更加深刻。此外,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

(四)读书小报

读完一本书后,学生可以通过办读书报的形式,把阅读感受用文字和图画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读书小报的栏目可以有“故事插图”“人物介绍”“作者轶事”等。这样,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因为要想使读书小报布局美观、内容精彩,学生需要经过细细思索,慢慢打磨,这会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质的飞跃。

结 语

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读书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最好途径,他们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6]。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既要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让课堂和课外阅读并行,把学生引进“阅读王国”。

猜你喜欢
课外读物课外阅读笔者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近四成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存在“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等问题
教育部:禁止强制学生购买课外读物
确保学生课外阅读有质有量
老师,别走……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