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下生辉 各自精彩
——以“对折剪纸”为例谈美术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2020-12-14 06:19张惠红
名师在线 2020年34期
关键词:剪纸作品对折剪纸

张惠红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西滨小学,福建厦门 361000)

引 言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明了图像识读、美术实践、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1]。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初中、小学美术教学有何联系呢?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组织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同年,高中各学科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可见,核心素养是各学段的培育目标,只是其研究步伐从普通高中开始。此外,学生的学科知识是完整的体系,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必须一以贯之,“头摇”必然带动“尾摆”,核心素养将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变革。那么小学美术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呢?下面笔者以“对折剪纸”一课为例,谈几点实践与思考。

“对折剪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课型。对于剪纸,学生在幼儿园及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撕纸、剪纸、拼贴等,这些是本课学习的重要基础。基于以上对学生学情的认识及课程改革培育目标的理解,笔者对本课的素材选用、目标拟定、教学重点、作业方向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尝试和构建,确定了将“对折剪纸”一课的教学重点调整拟定为:在动手体验中探究学习对折剪纸的方法步骤,掌握月牙纹、锯齿纹的表现方法;在对比分析、名作欣赏中学习对折剪纸创意设计的方法,剪出造型独特、新颖有趣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培育目标,笔者设计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比较观察,图形识读感知概念特征

从一定的程度上讲,学生的美术熏陶与学习是从“读图”开始的,他们从美术作品、图形、影像等视觉形象中感受造型、色彩、肌理等形式特征,识别和理解图像的内涵及意义,发现其现实意义与价值。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根据教学需要,从浩繁的图片信息中甄别、挑选出最优项,引导学生在“读图”中发现和感知物象的特征,帮助学生构架基本的知识原理,进而培养其图像识读素养。

“对折剪纸”一课中,教师需要铺垫的知识点之一便是“对称”,如何选取素材,高效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选择了游戏的方式:将对称剪纸作品的左右两半“连连看”。对称的凤梨、螃蟹、苹果左右两半外形、图案、颜色完全一样,特征非常明显,学生通过观察很快能发现这一特点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接下来如何引导学生识别和解读图像蕴藏的内涵,梳理和总结“对称”的形式原理呢?该部分的重点在于后续追问“你能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连?”“能具体说一说两边的什么一样呢?”笔者的连续追问,使学生在比较、观察、思考、总结中深入挖掘了对称剪纸作品传递出的视觉信息。最终,他们明确表达出对称的形式特征:中心线两边的外形、图案、颜色完全一样,沿着中心线对折,两边的图案完全重合。接着,笔者展示其中一幅剪纸作品,总结概括对称图形的概念,明确了中心线的位置。之后,笔者让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回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从而导入课题。

课堂导入环节不仅起到了激趣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还运用观察、比较、联系的方法,整体感知了图形在外形、图案、颜色等各方面的特征,并通过自主思考、交流发现等方式,识别、解读了图像所传递的具体内涵和形式特征,初步了解了对称的基本概念,感受到了对称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价值,从而落实了对图像识读素养的培养。

二、问题导航,分析研究表达创意构想

尹少淳教授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例,谈“双基”如何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变,他指出知识与技能应与生活相结合、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学生应在观察、思考、想象、合作、研究中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使之转化为核心素养[2]。因此,教学中,笔者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记忆型问题、思考型问题、探索型问题、创新型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开展了两次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感知、分析研究、讨论交流中,达到知识、技能学习的最佳效果,进而指导学生的创意构想。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单形体对称图形对折剪的方法。在已有知识的铺垫下,如何引导二年级的学生了解单形体对称图形的特点?如何剪出单形体对称图形?如何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易错点?笔者通过看图抛问题、体验感知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单形体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剪刻方法。为了解决对折剪纸中常见的错误——作品一分为二,笔者先抛出了问题:对折剪纸,顾名思义,就是把纸张对折再剪,那么对折后怎样才能快速地剪出一个左右两边一模一样的苹果呢?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在记忆搜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中,进行了对折剪纸方法的初步构想。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试着剪一剪:“请同学们利用两分钟的时间,用对折剪纸的方法剪出这样的一个苹果。”之后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探究,实践检验方法的真伪。在让学生交流分享、总结制作方法时,笔者因势利导,反问学生:“为什么他也是对折剪,打开以后苹果变成这样(一分为二)了呢?”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指导下思考、讨论,发现原因、交流想法、解决错误,真正掌握了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即“对折——画半个图形(背靠对折线)——剪下——展开”,这样就突破了对折剪纸的难点所在。在交流讨论、动手实践中,学生通过发现方法、掌握方法、运用方法,解决了问题,突破了难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为创意实践、发展美术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剪纸创意造型方法。本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的作品是常见的青蛙、蝴蝶,是千篇一律还是充满个性、令人叹服的千人千面,方法的引导尤为关键。笔者通过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想。一是对比人物剪纸范图,探索分析造型特点。“同学们,请大家看这两幅作品,哪一个的造型更奇特、有趣?(见图1)”问题仍然紧紧依托精心制作的“图”——对折剪纸人物头像,通过造型对比极为强烈的两幅剪纸作品展示,笔者引导学生在比较观察、分析探究中发现第二幅人物头像剪纸作品,把脸部变成葫芦形、嘴巴变成菱形,把耳朵变成了花朵、五指……造型非常奇特、有趣,并总结得出造型奇特而有趣的剪纸人物头像设计方法:变形。二是初步创意构思的引导。笔者提问:“对于人物头像,我们还可以怎样进行变形呢?”学生通过分享交流初步的创意设计思路,在创意火花的互相碰撞中不断地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三是让学生欣赏同伴创作的人物头像剪纸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改进思路,优化设计,形成更具创意和富有个性的剪纸作品。

图1

创意实践是在创新意识主导下的思维和行为[3]。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自主探究中,学生学习、掌握、内化创意方法,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后期的创意美术表现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素养,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创意表现方法,开拓创新思路,结合生活所需及审美要求,大胆展开想象,创意构思,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并通过与他人分享、交流个人创作思路和创作意图,不断改进和优化作品。

三、经典赏析,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经传承了千年之久,朴实、诙谐、夸张、生动的剪纸作品,表达了民间剪纸艺术家的生活理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名家、名作,不仅可以让他们学习剪纸造型创意设计方法,拓展创意设计思路,还可以使他们从艺术语言的学习过渡到思想感情的升华,在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进而产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愿。

教学中,笔者通过播放微课《剪纸,指尖上的剪刀艺术》,与学生一同了解剪纸文化的历史渊源、剪纸的种类和寓意等,并引入我国“杰出民间艺术大师”——“剪花娘子”库淑兰的介绍,继而出示生活中的蝴蝶与库淑兰蝴蝶剪纸作品、生活中的青蛙与库淑兰青蛙剪纸作品,请学生对比观察,说说“剪花娘子”是如何进行创意设计的,她的造型有哪些奇特之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蝴蝶在库淑兰的剪刀下如同人物的眼睛、鼻子、嘴巴,而青蛙以圆形夸张造型为主,库淑兰还创造性地把蜘蛛与青蛙进行合体设计,设计大胆、有趣。

方法的学习固然重要,文化传承同样必不可少。本环节通过两次欣赏——中华传统剪纸欣赏、库淑兰剪纸艺术欣赏,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讨论交流,学习其设计方法、设计思路,使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设计思路更加富有创意。同时,学生了解了我国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蓬勃的发展生机,深刻感受到了我国优秀民间艺术家坚韧不拔、对艺术执着追求,以及敢于推陈出新、大胆创意的优秀品质,领略了中华民间艺术的魅力,逐渐学会了从文化的视角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观念,激发了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

四、示范引导,依据创意进行美术表现

在知识、技能学习基础上,运用变形、夸张的方法进行剪纸创意设计制作,就是“美术表现”。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化于胸、付诸剪刀下呢?教师直观、清晰、精准的示范引领正如那块敲门砖,为学生推开了创意设计的大门。提炼的所有环节的学习要点,示范的剪纸创意设计步骤,规范的剪纸动作演示,清晰的剪纸步骤讲解……剪纸创作的全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一目了然。同时,笔者针对制作过程中的难点进行现场示范,并加以引导:“花纹越小越不好剪,大家尽量把花纹画大一些,那么不在对折线上的花纹,要怎么剪呢?同学们可以把对称的花纹沿着中心线轻轻对折,再剪下来;也可以剪开一个小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剪……”全课教学至此,学生的构想设计、创意剪制,自然能够水到渠成。课堂上,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想象、积极构思、创意表达,他们的眼神专注、双手灵动,而且大胆地上台展示,交流设计思路,讲述个人看法,令笔者收获满满,更令听课教师忍不住赞叹:孩子们灵感如注,创意流淌。至此,学生自主“创意实践”能力、大胆“美术表现”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五、交流评价,提升认知,学会审美判断

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评价、判断、表达是学生审美判断素养形成的重要特征。教学中,笔者紧紧把握作品展示这一主要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分析评价作品,使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进而形成初步的审美判断素养。当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竞相展现时(见图2),笔者在惊叹之余紧扣本课的教学要点,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作品中的“美”:“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幅作品更符合我们的设计要求,造型独特、有趣?”评价交流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地给予学生方向性的引导:“作品整体形象给你的感受如何?哪个地方造型独特、有趣?剪纸线条是否流畅……”学生有感而发、形象表达,分外精彩:“这件作品人物头像造型特别有趣,宽大的下巴,拥挤的上半部分脸,两撮向上卷起的头发很可爱。”“蟹老板的变形,水滴形的耳朵往外拉长,长长的鼻子往头上拉升,顶端左右两边各长出了一只眼睛,如同一颗种子刚刚长出嫩芽。”“我感受到了他整个人似乎喷发着愤怒的火焰,两撮上扬的头发如同两团火焰,小小的三角形的眼睛、耳朵像伸出的两个小爪子,锯齿形的牙齿发泄着愤怒……”

图2

审美判断即对美术作品、美术形象等进行审美感知时做出的判断和评价,它以人对事物美的直接感知为出发点。具有审美判断核心素养的人,能够感知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多样性,具有健康的审美趣味,能根据形式美原则对艺术作品隐藏的美进行感知、分析、比较、辨析和鉴别,并据此阐释个人的审美感受。课堂上,学生在与作品对话中、与同伴对话中、与教师对话中,充分表达了个人的所思、所想;学生在个体评价的碰撞中、在自我感受的思辨中,加深了对美的认识感受,唤起了审美意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了审美体验,逐步达到了涵养审美判断素养的目标。

“对折剪纸”一课的教学呈现,让学生置身于剪纸文化情境中,自主探究、动手尝试、分析交流、掌握方法、创意设计。学生在掌握对折剪纸基本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剪纸文化渗透、自由抒发感受、富有个性的创意实践过程中,全面提升了多元学科核心素养。

结 语

当然,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独立于某个教学环节中,而是常常综合于各个环节中,不断积累逐步成型,笔者仅仅是择其要点而论之。核心素养导向下的美术课堂的开展有待于广大教师不断深入研究、探讨。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的灵动多变,同样是教师应不断积累智慧并予以把握和调控的。唯有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朝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阔步前行。

猜你喜欢
剪纸作品对折剪纸
好玩的纸
季玉兰剪纸作品
剪纸
众志成城抗疫情·剪纸作品
众志成城 共抗疫情 篆刻、剪纸作品选登
指尖陀螺
平移、对折和旋转,一网打尽
实验帮我发现规律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