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介文
(广西百色市西林县第三初级中学 广西 西林 533599)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三大方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掌握学科基础的同时,培养核心素养构建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语文于个人而言,既是基础学科,也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语言工具;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是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水平,传承中华文化的有效手段。基于核心素养来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和强调内容,也是教师立德树人的职业追求和教学目标。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也要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掌握知识,传承文化,全面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个体全面成长。要想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初中生正是在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1]。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贯彻求知求事、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没有明确的指标来检验教学成果,而阶段考成绩、中考升学率却有十分明确的指标,甚至关乎教师未来职业发展,教师不得不十分重视学生的学科学习和学习成绩,也直接导致一些教师疲于应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敷衍应付,只会出现在有领导检查的公开课,甚至只在教案上有提及。
因此要想核心素养教育真正落实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只以分数为指标,以中考高分为追求,以应付领导检查为目标,真正重视学生人格和正确三观的培养,真正把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视,在学习语文学科基础的过程中,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及意义。
2.2 改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无定法,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不断完善应用于课堂。在初中语文课堂要想有效进行,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首先,以趣促学,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一些符合主题且能吸引到学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以境促学,创设情境,从初中生的周围环境引入,使其更加容易接受,感受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加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比如在学习白求恩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之前进行课堂导入问学生,“从名字判断白求恩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呢?”,以这样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逐步进入课堂教学,“那么他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要如此尽心尽力救治中国人民呢?这是怎样一种精神?他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赞扬的精神品质呢?”再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总结,培养学生动脑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
2.3 及时总结引导,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师要用心挖掘出教材中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素材,在讲述完学科知识之后,自然而然地总结升华,引入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和社会时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关切和家国情怀。人教版上的每一篇教材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正确的挖掘和讲解其内涵。[2]另外要注重教材上所学内容与当前社会时事相结合,更能够激发学生作为当代新一代青少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如当我们讲到《邓稼先》这篇文章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我们近年来的一些武器成就,使学生明白大国重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更加明白邓稼先前辈对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结合当前时事如我国与美国进行的贸易战,我国因芯片技术不如美国而受限,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短板,需要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增强知识储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青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通过认真研读课标,用心设计教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循循善诱,慢慢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的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个人素质、社会关切及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