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市第十六中学
裕固族舞蹈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府和民间的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同时,随着裕固族舞蹈表演的不断创新,在舞蹈创编中道具的运用开始被重视起来。
1.欢庆舞:群舞形式。其流行于肃南县明花、康乐、大河三区,主要以鼓乐、歌曲伴奏。男女老幼列队或迂回绕圈起舞,中央置以篝火及猎获物。有快、慢、轻、重等多种动作,节奏性甚强,并辅以“啦”“唠”“耶”“哟”等呼语。
2.转转舞:男女双人舞形式。其流行于明花、康乐、大河三区,主要表现劳动生活及习俗等内容,如,割草、挤奶、狩猎、婚礼等场面。女性以点步、旋转步为主,男性以点步、腾跳为主。
3.酒兴舞:男女独舞。其流行于明花、康乐、大河三区,以腾跳见长。表演前舞者面对观众跪蹲施礼,并用本族赞词致敬,而后起舞。舞中有时蹲下,两手自身后反手叉腰,以矮步往后急退,有时则连续向空中腾跳,像鸟儿一样敏捷。据说跳此舞时,舞者先饮酒助兴,舞中表现出东倒西歪的醉态。
4.马上舞。裕固族民间婚礼多穿插情节性仪式,按其民族习俗,姑娘出嫁时须由阿娜(母亲)为其梳妆打扮,其中主要是戴头面,意味着女儿即将离开母亲。马上舞曾被舞蹈作品《迎亲路上》作为素材。
裕固族舞蹈中运用的天鹅琴作为近几年频繁出现在本民族舞蹈表演中的道具,样式新颖,民族特色鲜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其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裕固族本土学者及舞蹈专业人士的关注。
目前裕固族舞蹈中使用的道具——天鹅琴,相传是裕固族先人使用的一种民族乐器,其形状像蒙古族传统的弦乐器——火不思,琴杆顶端有天鹅头的形象。
天鹅琴在裕固族舞蹈中的运用。道具作为舞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既是一件特殊的物品,又是编导表现手法的拓展和延伸。在编导的巧妙编排、舞蹈者娴熟的演绎下,道具的合理运用,能使舞蹈作品锦上添花,往往也会成为一些成功作品的亮点。道具在舞蹈中的运用,能更充分、直接地体现舞蹈浓郁的民族风格。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载体。”裕固族舞蹈与音乐也不例外,它们承载着裕固族文化中肢体语言艺术与民间音乐艺术的精神内核。其音乐根植于民间,是具有草根性文化特质的音乐,即土生土长、形态稳定,能够让人自娱自乐,通过独特的音乐语言,突出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在一定的地区和社会团体中为人们所共享。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及其民间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民族歌舞是在其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优化的。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那么舞蹈就为音乐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舞蹈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音乐的融入和促进,音乐也只有借助舞蹈这个载体才能更具艺术魅力,裕固族的民间舞蹈与民间音乐也不例外。由于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失传,裕固族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的历史都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歌手来传承,因此它的民间文学十分发达,尤其是民歌。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的根本宗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重加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音乐课堂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弘扬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素材引进音乐课堂之中,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开拓其音乐视野,增强其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其民族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和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传统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独树一帜。通过这些作品的欣赏,把学生引进了一座艺术宝库,可使他们吸收丰富的营养,感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