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蔓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将课堂提问纳入课前准备计划,并强调提问的方式和方法。针对具体问题的设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的特点做综合考虑。尽可能地将问题梯度化,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思考,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如果教师能够知道每个问题的具体作用,他们就会有选择地对问题进行筛选。对于目标明确的问题,必须显露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从良好课堂气氛的造就来看,提问中高效而清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愿的提升大有裨益,对教师讲授学习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最后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教学目标。
课堂上大多数低效的问题都是由于问题的方向不明确造成的,在这些问题上普遍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需要强化提问的指向性。这种指向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问题的内容不够明确,二是问题的对象不够明确。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首先要熟悉课堂教学的内容和难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预设问题涉及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如Word、PPT等,我们可以按照任务驱动的方法对全班级进行小组的划分开展活动,按照活动的需要可划分为三个组,每个组都需要完成已经分解的小任务,操作过程中还需自行总结出任务完成的操作程序。这样,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如何回答,在学习中解决了哪些具体的问题,最后,分解小任务的完成和完成的问题相伴随,甚至完成了一项重大活动,如此这般,这课教学的内容方能完结。教学时,教师明晰教学的内容,学生明晰的回答,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之兴趣,也会让学生充分享受自己取得的成就感。
在目标方面,对同一个问题多重的梯度,教师可预先设计,进行假设。学生由于个性差异和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以及基础知识的差异,对问题的认识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就应该遵循学生的这些特质,因提问学生对象的差异,而灵活变动预先设计好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同一课堂学习的同学,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差异,对于学习状况好的,不宜使用简单的问题,而是需要提问的难度加深,而对当前学习状况不太理想的学生,我们应该以鼓励他们为主,并相应地减少一些回答有困难的问题。这不仅使每个问题都能在实质上得到解答,而且使所有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建设的实践中,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教师课堂解释几乎占据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和总结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情形我们放眼远量,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完成基本知识传授任务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制作课程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一周的课程输入表格,表格的制作使用“word”中的插入表格,教会学生使用“word”中制作表格的技巧。这类问题与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也能有较高的积极性。此外,在解释问题时,教师应倾向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对问题的科学设计得到一些启示,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是直接向学生解释答案。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解释,应将教学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课堂里的情况一直在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可遵循。即使在为上课做准备时预先设定了各种教学情境,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情况。因此,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然事件做好应对和处理准备,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以其收获最佳的教学成效。
首先解困式提问方式的运用。在教学中遇到严重的困难,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那么我们就可以提炼出困难方面的问题,通过一些连续的指导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加深了解,进而对相关的问题予以掌握。其次是纠正式的提问方式。在进行问题的回答中,有的学生可能回答的是错的。这时,教师不能喜形于色和怒形于色,而应立即引导学生通过一些负面的例子或对结果的深入分析,反思自己的学习,分析回答的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正确的答案,对其中设计的知识点全部掌握。最后,还有一个扩展的问题。这类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已经对某方面的知识掌握后,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进一步拓展之问题。这里涉及到知识的延伸问题,主要是横向和纵向的延伸,进行这样的思维拓展,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入。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效的科学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目,能够指导学生思索,指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解决,还可以确保课堂有效性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上的提问设置,并最终提出有效的科学问题,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