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素养下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路径

2020-11-23 07:33朱春杉李婉君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

朱春杉 李婉君

摘   要: 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暑期社会实践是高职育人的重要途径和平台。本文从社会实践融入职业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性入手,对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从培养职业核心素养的角度探索暑期社会实践育人路径。

关键词: 职业素养   暑期社会实践   育人路径

国家在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即“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1]。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团队研究的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果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核心要素: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即研究学生学习最终阶段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致力于回答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日的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这一目标,中国教育要根据中国的国情,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培育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对策路径,是高职院校青年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核心素养理念融入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社会、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进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会大大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社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4月13日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我国青年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权益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对青年的“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规划》明确提出了8项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的发展措施,结合高职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帮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职业核心素养”理念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更加理解社会所需专业技能人才,使学有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提升工作应在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指导下,切实把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职业素养的三个核心方面融入暑期社会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校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形成社会实践的项目化、品牌化、专业化,影响面广,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开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社会实践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职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功能地位认识不清。虽然建立起了党政领导为组长,校内有关部门相协调的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主要由团委负责,没有建立相关体制机制作为保障。(1)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每年的活动主题和实践基地都在不断变化,尤其实践基地寻求困难,没有建立校地实践基地合作的长效机制。(2)未建立相应的学时学分制度,未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中未能全面覆盖。(3)专项经费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团委支持资金有限,使其活动不能系统性持续发展。

2.学生综合知识功底薄弱,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考试不挂科就算学业合格、能拿到奖学金就是优等生。临近考试“抱佛脚”的学生比比皆是,考试过后,死记硬背的知识容易忘记。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容易就业,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的参加意义不大。这样大学三年时间,并没有掌握真正过硬的专业技能、扎实的文化基础、优化的知识结构,以至于综合素质得不到整体提高。

3.实践方式有待创新,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有待强化。

“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是衡量大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2](566-569)。目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普遍缺乏创新性。社会实践与一般性的志愿服务相混淆,实际运用于实践中的专业知识微乎其微;社会实践活动是系统性和长期性的,部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短短几天甚至一天就草草了事;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一般由辅导员担当,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学生遇到专业上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这样的实践活动持续下去将会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一方面无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实践效果和影响力得不到体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更无法得到增强。

三、基于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路径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3](16-20)。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宽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

1.完善社会实践机制保障制度,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社会实践是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实践方针,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建立从党政领导统筹到团委、学工处、教务处、宣传部、后勤处等多部门共同协调保障机构,给予实践团队充沛的资金支持、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能够长期可持续进行;建立以学生为本,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的实践队伍,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赋予一定的学时和学分,对于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在系列保障措施的推进下,指导老师可在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上,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将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使学生在为社会服務的同时,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学生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实操能力比较弱,得不到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与实践脱节,甚至导致实践结果出现错误性的结论。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讲,学习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并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用实践检验所学专业知识,发现自身所学不足,调整学习策略,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的认识,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以促进自身职业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对于指导者来讲,实践活动的统筹和策划,要以专业为依托,能够把科学技术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开展科学研究,实现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理论—实践—理论……”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打牢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可真切感受到科学理论的重要价值,探究正确思想形成的源流并通过自身复杂的思维判断过程,达到对科学理论和正确思想的高度认同[3](16-20)。

3.创新社会实践方式,提升参加大学生实践的主动性。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主动性的强弱是关乎社会实践活动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社会实践方式,调动大学生能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细化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围绕国家形势与政策,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及需求,根据专业优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特点,本着全员参与的宗旨,分层次、分内容地组织开展有利于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包括根据学生不同分组切实考虑学生的困难和所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工作,走入田间地头进行农业技术扶贫、走入社区进行法律及卫生知识宣讲宣传、走入弱势群体进行结对帮扶。大学生有重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提高了活动的效率。大学生走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重新整合知识结构,开阔了眼界,开拓了思维,磨炼了意志,提高了综合素质,对自己也进行了重新认识,对于如何使价值更大化也有了新的思考。宣传及运用实践成果要及时。实践结束,要及时组织指导团队成员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并在班级、院级、校级进行实践成果汇报、展示,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运用新媒体平台及网络平台展示、宣传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在校内制作宣传展板和宣传橱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高,巩固实践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引导和激发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投身社会实践中。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关键内容,为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566-569)。把职业核心素养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https://baike.so.com / doc/24396081-25220490.html.

[2]何艳.朱熹教育思想对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3]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4]刘培军.对农业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点的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农学院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02).

[5]刘丽.高校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7).

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以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指导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543);2019年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与管理研究重点课题“基于角色理论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研究”(項目编号:JSSPGJZ1901)。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实践教学中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先生”该如何做才好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