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助词“得”与不成词语素“得”的区别方法

2020-11-23 07:33莫泽
文教资料 2020年23期
关键词:同形助词语素

莫泽

摘   要: 结构助词“得”与不成词语素“得”,因为形式相同,使用位置部分重合,常常让人混淆。本文主要讨论区分二者的方法。

关键词: 得   语素   结构助词   述补结构

一、理论依据

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对语素的定义是:“小的音义结合体。”对于词语的定义是:“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1](216-218)。对这个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解,“独立运用”和“最小”。语素和词是具有相关关系却又不同層级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词语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能否独立使用。词语一定能独立使用,语素不一定能独立使用。结构助词“得”对应的语言单位是词,语素“得”,像“对得起”中间的“得”虽然有音有义,但我们不将这个“得”字独立出来单独使用,因此对应的语法单位是不成词语素。

在汉语中,汉字同语素并不一一对应[2](42-53),不对应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个汉字对应一个语素,如连绵词“徘徊”、音译词“咖啡”等;一种是一个汉字对应多个语素,“得”就是这样的语素。“得”字这一形式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读音,代表三个不同语素[3](270-273)。这三个语素分别是A[dé]B[děi]C[de]。

A得[dé]

1.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kòng)。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2.适合:得劲。得当(dàng)。得法。得体。

3.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4.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

5.可以,许可:不得随地吐痰。

6.口语词(a.表禁止,如“得了,别跑了”;b.表同意,如“得,就这么办”)。

B得[děi]

1.必须,须要:可得注意。

2.极舒服,极适意: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C得[de]

1.用在动词后表可能:要不得。

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做结构助词。“他跳得高。”“他跳得很高。”

读阳平的带“得”词语如“得便、得利”和读上声的独立词“得”与结构助词在语音上有差异,根据语音我们可以将它们区别开来。并且阳平的“得”字口语词与上声的“得”字是一个成词语素,很容易区别。容易混淆而需要区分的是当“得”为轻声即C时,它到底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结构助词还是一个不成词的构词语素。结构助词“得”和不成词语素“得”有相同的语音形式,都读轻声,并且二者字体形式一致,使用位置部分重合,有时不容易分清到底哪些“得”是词哪些是不成词语素。

结构助词“得”作为词类的一种,是能够独立使用的。不成词语素“得”需要与其他语素紧密结合,不能单用,若省掉了“得”,与之相关联的词义就瓦解了。总之,在这里,能否省去是词语独立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省略法区分结构助词“得”与不成词语素“得”

(一)省略法普通语法单位中的“得”字区分

普通语法单位指与同形异级语法单位相对,没有同形异级现象的语法单位。试比较下面的例句:

原句:                                     改句:

(1)他穿得太少了     ==>     他穿太少了(√)

(2)他觉得太少了     ==>     他觉太少了(?)

(3)他见得太少了     ==>     他见太少了(√)

(4)他拿得太多了     ==>     他拿太多了(√)

(5)他来得太早了     ==>     他来太早了(√)

(6)他把这件事处理得很得宜     ==>     他把这件事处理得很宜(?)

(7)这种菜他吃得来     ==>   这种菜他吃来(?)

(8)这件事真是得不偿失   ==>   这件事真是不偿失(?)

上面八个例句中既有“得”作为结构助词连接动词与补语的述补短语(1)(3)(4)(5),又有“得”做构词语素而形成的词,如(2)中的“觉得”(6)(7)(8)中的“得宜,吃得来,得不偿失”。

(1)(4)句中的“得”是结构助词,在述补结构中我们可以省略,省略后分别为“他穿太少了”“他拿太多了”“他跳太高了”。在省略掉“得”后,三个例句仍然是个主谓结构,谓语是个述补结构。语义上(1)句变换之后仍然是陈述他穿的衣服少这一事实,(3)(4)(5)是同原句的语义保持一致。

但在由不成词语素“得”构成结构中“得”字不能省略。

(2)句“他觉得太少了”中的“得”字省掉之后,该句就变为“他觉太少”。改句和原句的意思完全不同,原句是说“他”主观认为什么东西少了,省掉“得”的改句在意思上却难以说通,容易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句子“他觉(jiào)少了”混淆,读去声的“觉”是说他睡眠质量不好。省略之后结构上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2)是一个主谓结构,“他”是主语,“觉得太少了”是谓语。省掉“得”的改句“他觉太少了”却是一个不成立的结构。阳平“觉”是一个不成语素,不能独立使用,需要加上构词语素“得”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词语。同理(6)(7)(8)句中的“得”也不能省略。我们不说“他把这件事处理得很宜”“这种菜他吃来”“这件事真是不偿失”。因为在这些句子中“得”承担了一定的词汇意义。(6)中的“得”有“合适,得当”的意义,(7)中的“得”有“会,擅长”的意义,(8)中的“得”有“获得,得到”的语义。若去掉这个语素,词义就无法得到完整的表达。其中(6)(8)还可以借助语音手段将其与结构助词“得”区分开来。

(二)省略法区分同形异级语法单位中的“得”

省略法能够有效地将上面的八个例句区别开来,但有一种特殊现象。试比较:

(9)这小伙子太腼腆了,竟比个女孩来得还害羞。

==>这小伙子太腼腆了,竟比个女孩来还害羞。(?)

(10)改正后的这次实验,所有的条件都齐备,怎见得就不对了呢?

==>改正后的这次实验,所有的条件都齐备,怎见就不对了呢?(?)

在这两个句子中“见得”“来得”可以省略,在(3)(5)中“见得”“来得”却不可以省略,省略法的使用看起来受到了限制。

这是因为在汉语中存在一批同形异级语法单位,即同一个形式可以对应多个不同层级的语法单位[4](17-18)。“见得”与“来得”就是这样的例子,它们既可以作为词又可以作为词组。

(10)句中的“见得”整体是一个词[5](1302+14284)。《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知道,看出”。元·范康《竹叶舟》楔子:“或者他肯济助我,也未见得。”鲁迅《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歧途》:“刚才我来演讲,大家一阵子拍手,这拍手就见得我并不怎样伟大。”(10)句中“见得”就对应了这个义项“知道、看到”。此时“见得”是一个完整的词,而“得”字则作为不成词语素承担着词汇意义,不能省略。(3)句的“见得”整体上则是一个词组,不和《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义项相对应,此时的“得”是一个独立的虚词,整个词组没有凝固的意思,语义上是“见”与“得”的简单相加,可以在中間加入否定词“不”对原来的形式进行扩展。

(9)句中的“来得”亦对应两级语法单位。当其整体作为一个词时,在《汉语大词典》上有两个义项:

第一,“能干,可以胜任”。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这英布手脚好生来得。”冰心《晚晴集·记一件最难忘的事情》:“我妈妈总夸她能干,学习,家务,样样来得。”

第二,“显得”。瞿秋白《乱弹·“铁流”在巴黎》:“任何蓄意宣传鼓动的小说诗歌,都没有这种真实的平心静气的纪事本末来得响亮,来得雄壮。”当“来得”是这两个义项的意思时,“得”是不成词语素,承担了词汇意义,不能随意扩展省略。

(9)句对应第二个义项。而(5)中的“来得”则没有上面这两个义项的意思。仅是位移动词“来”与虚词“得”的简单相加,意义结合不紧密,结构松散,可以扩展省略。

能够用读音来区别的,就限于“得2”与“得1”“得3”之间。“得1”“得3”则需要借助省略法解决。(3)(5)是典型的词与词组同形现象,“得”字省略时,这时“见得”“来得”是词组,“得”字不能省略时,这时“见得”“来得”是词。不止“见得”“来得”,词与词组同形都适合这种方法。可见同形异级的语法单位并不能否定省略法的价值。省略法不仅能有效鉴别结构助词“得”与不成词语素“得”,而且是辨析这种同形异级语法单位的重要依据。

三、余论

虚词的语法化问题,即虚词的产生一直是语言学老大难的问题[6](1-6+42)。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同就不足为奇了。特别是像这种历时演化的东西,由于不在同一历史平面,无法获得直接的语料,只能在文献中寻找相应的材料来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开放。一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因为在学习中对结构助词“得”的区分遇到了问题。结构助词“得”“的”“地”三个不同的词,却有着相同的语音形式,由于语音的相近,平时口语上就不太讲究。但这三个在书面上有着不同的语法位置,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但是对于“得”字是词还是语素,语音可能相同,位置可能相同,这种情况就对平时的分析造成了疑难点。正如前面所说,来源问题的开放性,使得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准确,但结论其实应该是一个历时性的东西,需要时间的积累,并在时间中检测它的合理性。对于提出的省略法区分结构助词“得”与语素“得”,这里只是对这个问题提出的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有一种现象就解决不了。

(11)他跳得高。

(12)他跳得很高。

两个句子中“跳得”是词组,“得”是词,但(11)句的“得”不能省,省略之后句子即使能成立,但和原句在语法结构和语义上不同。(11)句省略之后谓语结构由原来的述补变成了动宾,语义由补充说明关系变为了支配与被支配的语义关系。(12)句省略之后就不存在这些问题。省略法一定有一个范围限制,在这个范围内的,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不在这个范围内的,用省略法也无济于事,关键是这个范围到底有多大,它的界限在哪里,超出这个范围的该怎么办,在界限上的该怎样处理?这是这篇论文还无法解决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陈重愚.关于语素理论的思考[J].汉字文化,1991(0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安华林.论语法单位的层级关系[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02).

[5]罗竹风.汉语大字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6]邵敬敏.关于汉语虚词研究的几点新思考[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01).

猜你喜欢
同形助词语素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因果复合词
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