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网络强弱关系理论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0-11-20 12:37陈思全张胜利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社会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陈思全 张胜利

摘 要:通过分析社会网络中强弱关系理论,笔者认为强弱关系理论能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弱关系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强关系的强化作用;二是弱关系的触新作用。对于加强强弱关系的作用笔者产生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社会网络;强弱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2-0-02

随着21世纪科学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种理论学说也深受信息化、科技化的影响,社会网络作为社会学中一门发展较快的新兴学科,十分贴合人类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复杂多样的现实形势,借鉴社会网络中的强弱关系理论,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一、强弱关系理论的含义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在 1973 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弱关系力量假设”,他提出的“关系”概念是基于人在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由于交流而实际存在,维持着人、群体、组织间的联系[1]。他认为强关系维持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则在不同群体、组织间连接。他从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这四个维度来区分强弱关系,影响更深者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

格兰诺维特在区分强弱关系之后,基于他对个体求职和职业流动的研究,更加强调“弱关系”的作用,提出了“弱关系充当信息桥”的判断。他认为强关系连接的个体在地区、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身份等方面同质性较强,个体特征高度相似,通过强关系获取的信息重复性也较强,不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弱关系是在差异性较大的群体、组织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这类个体相隔较远,群体交叉较少,通过弱关系获得的信息比强关系更多更新。所以,针对个体或某一群体而言,增加弱关系可以扩展其在某一弱势领域增加新的信息,因此弱关系是获取新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

基于弱关系假说,边燕杰在研究天津和新加坡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时提出了強关系假说。在经济领域中最基本的行为就是交换,而交换行为的产生是建立在信任上而不是信息上,信任则来源于个体的社会网络。边燕杰认为,中国人际网络的核心是人情交换,而不是信息交流[2]。他认为这种“人情”具有高熟悉性、高信任性和有效互换交换,在此基础上,强关系的“影响”更能比弱关系的“信息”在攫取资源途径上发挥作用。

二、强弱关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具有强烈好奇心,思想活跃,情绪敏感,学习能力与接收能力较强的特征。大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环境都是在校园中进行的,平常的学习生活都是在和其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完成的,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在大学生的社会网络中,大学生个体在与其他行动者(教师、同学、朋友等)社会联系中的动作行为,能够直接、深刻反映出他的价值取向,大学生个体与其他行动者的交流联系及他所存在的社会关系,能够影响其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变化。一般来说,像学校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这类与大学生带有层级属性的人员,或同专业、同寝室的同学之间的关系为强关系;而普通的同学、朋友,此类社会关系主要是由情感、信任来维持,所以大学生个体与其之间的关系是弱关系。

强关系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关系,稳定带来的是信任和可合作性,因此可以传递高质、繁杂的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这个稳定的渠道传授理论层次深、学理性较高的、比较枯燥的理论学识。同时因为拥有强关系的两者同质性较高,交流合作也较为频繁,在产生联系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且这种联系也能强化强关系,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所以发挥强关系的作用可以有效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建立强联系有利于亲密群体内部成员的关系,为隐性知识的传播提供条件[3]。”

弱关系主要连接的是两个强异质性的信息源,一个组织里的行动者可以通过弱关系接受另一不同组织里行动者的信息等获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感受,这种利用不同领域之间的信息知识传递的弱关系发挥触新作用,可以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和吸引力,也能有效拓展延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运用强弱关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实现强关系的强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唯有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通过强关系给大学生传授更有深度的理论知识,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灌输。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增强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关知识,对理论知识和政策措施要有较深的理解程度,打牢理论基础,提升理论修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跳出狭隘的认知圈,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内容全过程都有所了解,不能局限于自身专业,要努力钻研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指导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前沿动态等。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具备相关学科的教育管理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广义上说要覆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了解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同时也要针对各个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结合其专业来拓充知识领域。

(二)提高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实现强关系的强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教育态度,树立教育威信,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对教育者做到信服和尊重。增加教育者的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教学水平,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深入浅出,活泼有趣,这样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手段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授予,还有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与大学生打交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倾听大学生的内心和诉求,要拉近与大学生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让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学习先进的经验理念,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需要加强学习,增强各项本领,具备开展多种工作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比较综合、复杂的工作,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管理能力、组织合作能力、协调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样在实践开展工作时就有会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经验,过硬的本领能力,从而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工作。

(三)创新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现弱关系的触新作用

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人员,其研究领域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大学生群体来自不同专业学科,有商科、工科、医科、农科、文科等各个专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异质性较强,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弱关系。所以思政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发挥弱关系的触新作用。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研讨式教学为导向,创新教育内容,突出教学的理论性和人文性。教育内容要具有先进性,要选取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对于大学生新颖的、有吸引力又符合其需求的,能够贴近大學生生活又高于其现阶段实际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思想认识上的新问题,对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当思政课教师创新教育内容之后,大学生就会觉得这种内容自己没有接触过,新鲜有用,学习便会更加注意力集中,效果也会更加明显。不仅仅是让大学生学习到了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自觉地会应用于解决自身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于是,思想政治教育便在大学生生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贴近实际,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加强隐性教育的渗透影响,实现弱关系的触新作用

弱关系的信息传递功能不同于依靠层级组织的强制性采取行动措施,更多地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很好契合隐形渗透。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中,教师可以隐藏教学目的,抛砖引玉,提出新的知识,再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辩论讨论、案例假设、模拟实验等,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大学生在自发积极研讨中得到启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除了在课堂,还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和学习生活之中去,采取生动多样的途径,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例如,校园里的自然植物、景观建筑这些都能够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里各种校训、理论宣传等标语也能直观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学校、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如迎新毕业晚会、体育竞赛、文艺演出等都体现了人文关怀。开展学术活动节、辩论赛、专题讲座等,都能促进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养成。通过这些环境的渗透影响可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者要精心把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隐藏包含在具体实践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在较为宽松、自由地情况下认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很好地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公益志愿服务等,能够做到锻炼到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ark S.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Journal of Sociology, Vol.78, No.6, 1973.

[2]Yanjie Bian.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2, No.3, 1997.

[3]胡亚慧,胡兴元.社会网络理论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4(36).

猜你喜欢
社会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面子”文化情境下领导政治技能对团队领导社会网络的作用机制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路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