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嘉 刘珊 戴璐
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是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具备高技能,同时要具备高素质。在培养高职人才时不但要注重技能训练,还要加强品德教育。从本质上看,礼仪具备德育载体和抓手功能,礼仪课程是加强高职学生德育的新载体。目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不够突出,文章从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现存主要问题着手,探讨了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的教学新路径,以期培养更符合新时代社会市场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22-0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 号)把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作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以德为先,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在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对高职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更利于德育的实施。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高职院校礼仪课程都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因此要研究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改进对策,使之负载更多更好的德育功能,最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现代人才。
一、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
(一)导向功能
礼仪能引导人们很好地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社会控制层面,礼比法律,甚至比基本道德规范,更为有效。礼仪课程就能达到非常好的导向效果。人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最基本的礼仪常识,教导人们如何用礼去待人接物,之后再进行更高层级的道德规范学习,这就是以礼节教育为基本,引导人们首先要遵守道德要求,然后学习做人做事,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最终成为具备高道德素质的人。高职学生通过系统的礼仪课程学习,以礼“引”德,能够做到见贤思齐,对自身言行加以约束。引导高职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助于学生在当下多元化的新时代社会中,时时都遵从良好的礼仪道德规范。
(二)保证功能
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可以从良好的德育学习中获得,礼仪教育就具备良好的“以礼保德”效果。从古至今,礼仪教育就是学生品德养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对正确行为形成判断标准,进而增强道德信念,提升道德修养,符合道德准则地进行社会交往。在高职礼仪课程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可有效保障德育工作效果。
(三)负载功能
内在道德素养需要外在的表现体现出来,礼仪正是载体。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需要礼仪教育教学这个有效载体。将礼仪教育引入德育之中,能有效发挥载体的作用。在教学中有礼及德,注重引导;寓德于礼,润物无声;明礼立德,耳濡目染,这样进行德育工作,能够明显提高德育建设的活力和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功能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礼仪课程教学开设力度不够
首先,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强调专业技能训练,技能实践教学环节过分突出,礼仪课程基本不在必修课范围之内,一般只有必须涉及礼仪的营销类或服务类专业才开设礼仪课程。其次,大多数高职院校设置的如“职业礼仪”这样的公共课程,都是大班式教学,课时也较短,实践教学很难落实,仅仅是讲座式的教学,无法保证课程教学效果,也限制了德育功能效用发挥。再次,师资条件有限,大部分礼仪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背景,培训进修交流机会不多,虽然认真备课、钻研教学,一部分教师还是难以胜任礼仪课程教学工作。这也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严重缺乏人文礼仪素养,很多毕业生工作时在人文品德方面表现不好,之后的职业发展道路也受到限制。真正优秀的高职人才,必须兼备“德”和“才”。
(二)礼仪课程教学德育功能渗透不够
目前高职院校设置的礼仪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注重突出能力和知识目标,情感德育目标不够突出,定位模糊,对德育素质目标描述得较为笼统,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和实施情感德育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往往重點安排宴请礼仪、会展礼仪等热点内容,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也停留在实用表层,学生看似学到了与人相处的实用性礼节,却忽视了“尊重”这一礼仪本质特点,教学内容从整体上看欠科学。礼仪教育本质应该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礼仪核心要求,注重培养道德修养。教师应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教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内涵和素养,在礼仪教学中多讲授传统文化,注重礼仪本质要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礼仪课程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课上讲解相关章节的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要点,教师成为教学主体,不符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只注重学分,并没有应用到实践,做不到“知行统一”。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礼仪课程德育渗透的效果。 一方面,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调动学习兴趣,同时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对学生来说难以接受。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将礼仪的德育内涵挖掘太深,学生又没有参与的积极性,那就难以吸收。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头脑灵活,喜欢新事物,富有创造力,喜欢展现自我个性,更喜欢活跃的教学氛围。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礼仪课程的德育渗透难以很好地实现。
三、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渗透路径
(一)确立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地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学安排上看还是重技能而轻素质,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就需要开展礼仪教育。高职院校应确立课程体系中礼仪课程的地位,可扩大高职听课学生范围,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道德情操。条件成熟的院校可将礼仪课程设置为全校必修素养课程,也可根据各专业不同的培养要求,开设不同种类的礼仪必修课、选修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尽可能地接受十二周以上的礼仪课程系统教育;教学中设置比较充足的课时,确保学生能够在系统学习礼仪课程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进行小班教学,开展德育渗透的各种教学环节并进行相关实践,加强“知行统一”;重视师资配备,为教师多创造培训交流的机会,增强其授课能力。高职院校要重视开设礼仪课程,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高职人才。
(二)将德育教学目标纳入礼仪课程目标
高职院校应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育中,通过修订课程标准,明确德育方向。在礼仪教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将德育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中,学生可从每一个明确的、清晰的德育目标入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熏陶自己的礼仪精神,而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遵循道德规范,使礼仪真正成为自己乐意接受的约束、自觉遵循的规范、努力追求的修养。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渗透必须纳入清晰、明确、细化的德育目标,如诚信、敬业、和谐、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礼仪实践,用礼仪行为体现良好的道德素质。高职院校一定要在礼仪课程中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作为教学重点,实现礼仪育人、以礼立人的特色德育实践,这也将成为学生未来走向道德实践的第一个指导标尺。
(三)礼仪课程内容突出德育教学内容
礼仪课程不仅要传授礼仪知识、人际交往技巧、沟通技巧等教学内容,更应该凸显德育内涵。礼仪教育不能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只注重传授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相关教学内容,而忽视礼仪教学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才有外在技术,更注重人才的思想道德内涵。职业教育要培养的必定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安排礼仪课程的授课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德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做到内外兼修、知行统一。高职院校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礼仪素养的要求,有所侧重地调整礼仪课程授课内容。要想提高礼仪课程的德育实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可从诚信教育、公德教育、尊重教育、爱情观教育、职业观教育、人际交往的教育、提高审美素质的教育七大角度塑造学生。学生通过礼仪课程这个良好载体,按礼仪规则做人办事,并运用于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中,最终修炼和提高了内在的品德,提升了自身修养,真正做到内外兼修。
(四)搭建礼仪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开设“第二课堂”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搭建礼仪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开设丰富多彩的和礼仪主题相关的“第二课堂”,促进新媒体与高职院校礼仪德育的相互协调,加强大学生礼仪德育教育的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和多方位拓展,更好地将德育功能渗透到礼仪课程中。可建立校园礼仪学习平台,将教师微课、学习任务书、课件、礼仪讲师讲座视频、課堂活动或课外实践优秀作品上传,学生课前完成自主学习,讨论校园礼仪现象和作业,课上教师精选优秀作品点评,讲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课后进行礼仪拓展。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以更喜欢的形式来学习礼仪知识,实践礼仪成果,更有利于提高礼仪德育实践的互动性。课下进行礼仪道德实践,如礼仪主题班团活动、校园礼仪服务、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礼仪可以化为身边道德实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杨 巧.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4(8):81-87.
[2]孙 伟.对礼仪文化有效融入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24):109-112.
[3]靖国华.职业素养培养导向下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9(19):74-77.
[4]仲 帅.新时代高校德育的层次性思考[J].人民论坛,2020(8):119-121.
[5]蔡泽寰,詹杏芳.新时代高职德育的价值维度和发展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0(4):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