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020-11-20 02:02周文曹晓燕
教师·中 2020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

周文 曹晓燕

摘 要:高校人文社会类专业,本身就是研究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思想起源的学科,是新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当前思政建设的高地、前哨,既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文章从人文社会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性出发,阐述了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应思考的几点内容,梳理了如何在人文社会类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并以在“社会保障概论”课程中进行思政育人的具体做法,为人文社会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社科;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07-0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各层各类高校得以全面深化和贯彻落实。作为十所“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之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不断完善不同专业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的专业,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把各门课程中隐性存在的如同盐一样的正确价值观、育人元素,融入内涵丰富的如同一碗优质底汤的专业课程中,融入各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科育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融通。

人文社科类专业人才是现代社会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力量,在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提高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专业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人文社科的教学中积极回应时代诉求,紧扣时代重大事件、焦点事件,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一、人文社会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性

首先,人文社会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人文社会类学科研究的是人类文化传播、各种社会现象、人类思想和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推动文明进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科学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其特性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两者目标一致、功能相近、价值相通,都是塑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人们健康人格和道德情操的理论工具。这一特征决定了人文社会类学科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可以成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

其次,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热点,需借助学科专业知识对思政教育进行辅助与强化。此次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均通过网络远程教学确保“停课不停学”。广大高校教师密切关注抗疫形势,从中发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命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健康教育、亲情教育、团结互助教育等思政素材,非常自然地将其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为课程思政改革带来了有益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专业知识的客观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舆论等多方面对社会热点进行解读,提炼积极向上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剖析思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课程思政是教育回归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但教育永远有一个初心,那就是培养人良好的德性。教育的使命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准则。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就是当下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任务。因此,人文社会类专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强化正向的价值引领,渗透积极的人文关怀……实现学生全面成才的育人效果。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应以守望教育的情怀、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影响并感染学生。

二、人文社会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途径

人文社会类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心同向、同力同行,两者具有互补性,为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基础与前提。但前提要转化为现实,真正发挥协同效应,还需要采取平台构建、课堂引领、情感触动、行为提升等综合教育模式。

(1)学科内外联动,课程平台汇聚学校优质师资。我校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一一结对,共同探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共同研究制订教学大纲和课程方案,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学校整合思政力量,凝练了四个方面、八大核心素养、三十二个基本思政要点,指导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程体系与思政教学体系的水乳交融。两者的契合原则是:教学内容以课程教学大纲为基准,思政元素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为基准。

(2)重构教学关系,开展“有温度”的教育。现代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更多的是学生被教师启发,学生的主观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真正的力量来自关爱,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温度”,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雅斯贝尔斯( Jaspers) 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人文社会类专业的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温度,才可能去做一名有温度的社会工作者。

(3)把握时政热点,融入鲜活案例,通过情感触动获取良好的思政体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许多教师主动聚焦抗疫形势,努力将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成功经验。比如社会保障国际比较课程,通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和美国、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比较,更好地分析各个国家采取不同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以及其固有的国情制度和政策基石,引领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时政热点融入课程的每一个知识单元,可以赋予课程以时代广度与厚度,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可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

(4)注重思政实践,通过行为提升的方法践行知行合一的最终目标。比如在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大赛,以及每年举办“人力资源技能大赛”,引导学生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项目设计与答辩,注重职业伦理与道德准则,渗透国家保障人民的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社會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政策宣讲、实务操作,参加志愿活动、社团活动,在实践中切实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解,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思政育人的做法

“社会保障概论”是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首批获建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作为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着公平、法制、救助、福利等专业内涵定位,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政意识,丰富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构建与思政育人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经过两年的持续建设,获得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称号,形成了对社会保障专业整体课程思政具有示范意义的教学指南和规范。

(一)整体设计

根据国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要求,在培养方案中确定所培养专业学生的思政要求和特点;根据大纲要求,在教案中科学设计思政元素的讲授方案;在学生考核中体现思政培养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的成效。

(二)具体做法

(1)修改教学大纲: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形成新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要求,尽量在每章节形成较完备的课程思政培养矩阵图。

(2)组建课程思政团队:开展集体备课和教研攻关,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全程参与课程备课,科学合理地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3)選择思政内容:从授课内容的选择视角来看,课程思政教学成功的核心是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契合;两者的恰适匹配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目标,还能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并通过协同建设真正做到“德业融合”。

(4)设置思政考核点:在过程考核内容中增加学生对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公民人格及文化自信等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讨论次数。

(三)建设效果

从本次课程建设可以发现,学生一开始对是否参加社会保险,持不接纳的态度,举手调查的结果为,只有不到1/3的学生自愿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保费。而超过2/3的学生不愿参加社会保险,认为会影响现实生活,对社会保障不认同。经过一段时间对社保知识的学习,学生开始接纳这项制度,并认同国家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成员互助互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加工作后开始使用相关知识,并认同社会保障相关制度;甚至有的学生到私营企业工作是为了帮助老板树立社会保险意识,建立社会保险关系。

从最初的不认可,到逐渐接纳和认同,甚至主动询问和主动要求建立社会保险关系,这个质的飞跃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渗透的结果!

(四)改进方向

将成熟的课程思政内容涂化,并进一步梳理,使其与专业课程内容更匹配;注重高质量思政案例的引进、撰写。课程思政与“社会保障概论”的主要结合点:思政上,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并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国家政策;专业上,知晓社保的政策环境和成效,让学生学会判断与评价的方法和流程,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系;个人专业知识在宽度和深度上都要加强自我学习。课程思政的实践前提是,教师必须在专业、品德上让学生信服。

四、结语

我们通过本轮课程思政建设,完善了“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团队,而且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基本的认同,即在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像将盐溶于水,将思政课程内容“溶”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相关内容的教育。这显然要比单纯地教授思政课程内容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较好方式。

参考文献:

[1]闵 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21-24.

[2]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