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核心素养的食育课程探索

2020-11-16 06:10梁小玲
读写算 2020年29期
关键词:食育环境课程

梁小玲

摘 要 3~6岁幼儿是身体、心理和智力发展的迅猛时期,从小培养科学饮食、愉快进餐、文明礼仪、热爱运动和劳作等良好行为习惯,将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围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开展帮助幼儿了解事物的营养价值,通过多向聚焦食育认知、多样建立食育环创、多元拓展文化体验等多元化多层次创建食育课程,树立健康的饮食意识,培养正确的饮食行为习惯,来达到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食育;课程;环境;行为养成

中图分类号:C41,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9-0033-02

百年教育,始于幼学。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是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食育课程作为幼儿园重要课程之一。如何根据核心素养的目标,整合到食育课程当中去,从而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逐渐学会感恩,文明礼貌,认识自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等。笔者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创建食育课程,来达到幼儿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

一、多向聚焦食育认知,突出行为养成的核心目标

行为与情感是一个互相转化、互相潜移默化的过程,笔者在食育课程中积极提升认知食物的制作过程、教授正确的食育行为、遵守规范的食育礼仪,让幼儿在食育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从而达到培养核心素质的目标要求。

(一)走进厨房,认知制作食物的来之不易

将美味食物与劳动行为在幼儿当中形成完整的认知,讓幼儿认知品尝食物之外的情感。为此,笔者在主题活动《我周围的人》中组织开展中班社会活动《厨房里叔叔阿姨真辛苦》,首先带领幼儿来到厨房,让幼儿观察厨房里叔叔阿姨的工作情景。然后引导幼儿认识厨房主要设备的名称和用途,让幼儿懂得园厨房的用具与家里厨具的不同,提出问题“叔叔阿姨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干的?叔叔阿姨每天除了做饭和做菜还要干什么?”在观察和讨论中知道他们美味的食物和点心都是厨房的叔叔阿姨们辛勤工作换来的,引导幼儿对炊事员有礼貌,爱惜他们做的饭菜,不剩饭、不挑食等。最后与幼儿欣赏儿歌《炊事员》,进一步强化幼儿对厨房叔叔阿姨的热爱和尊重,学会感恩食物、珍惜食物,能够对产生、烹饪食物之人表达感谢。

(二)辨别教育,渗透区分食物的准确认识

与幼儿探讨什么是有利于健康的一日三餐饭菜,是幼儿食育课的重要环节。笔者利用食物主题健康教育课《远离垃圾食品》《认识绿色食品》等,让幼儿认识什么是垃圾食品、绿色食品以及它们的危害,了解绿色健康食品和不健康食品区别以及对身体成长的好处与危害。开展小主题活动“我吃得又快又好”“小牙齿真厉害”等活动适合激发小班幼儿的进餐欲望,提高独立进餐能力的活动;“饮料好喝我不贪”“特色馒头”“花样饺子”等活动让幼儿认识健康食品,通过实践操作,为幼儿身体健康、卫生习惯、学习兴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训练礼仪,培养进食行为的规矩意识

礼仪是学习规范的重要手段,开展多种形式进餐礼仪、餐桌文化等主题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礼仪文化。首先通过学习《我会》《多吃蔬菜身体好》等儿歌引导幼儿喜欢进餐环节,正确地使用餐具,提醒进餐时饭菜搭配吃、咀嚼时不发出响声不讲话,不能边吃边做其他的事。其次组织美食分享活动,让幼儿主动与同伴分享食物,进餐前后会收拾自己的餐具,保持餐桌的清洁。此外,还要求爸爸妈妈利用榜样示范法,巩固幼儿进餐的行为礼仪,让幼儿知晓餐桌文化对人家交往的价值意义,比如进餐时等待长辈到齐、坐姿要端正、饭菜搭配吃、轻轻推拉小椅子、轻刮餐具饭菜吃光等。如笔者组织幼儿开展情景表演《我的汤水洒了》,让幼儿讨论如何避免打翻饭菜和汤水,学会及时避让,不惊慌不哭闹,主动清理干净等。

二、多样建立食育环创,优化能力发展的渗透路径

(一)开发食育主题环境,熏陶优良食材认知

环境互动、亲身参与、同伴评价、合作分享相结合,能有效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提升,笔者创设多种与食物有关环境,培养幼儿健康的膳食习惯。一是幼儿园增添与“食”相关的元素,摆放一些农作物的盆栽,出版健康食品的宣传专栏和食品金字塔结构图、传统食物的制作方法和意义等对师幼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二是班级开设“红茶坊”“果蔬坊”“小吃街”“厨房”“宝贝餐厅”等区角,开展“我来做厨师”“食材营养知多少”等游戏,从中了解食物的来源、安全性、营养价值等相关知识,教师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思考,提高认知。

(二)参与食材种植过程,培养劳动实践能力

为了在幼儿体验“我种的食物最好吃”,笔者开设有机果蔬食物种植、管护、分享等劳作课程,开辟“空中花园”种植,让孩子们自己的亲手种植黄豆花生、青菜萝卜等蔬菜,然后由幼儿每个星期记录汇报一次所种植蔬菜的情况。其次,开展家校种植食物活动,要求在家长的带领下幼儿播种一些蔬菜、豆类;到了收获时节,班级举行“收获节”食物分享活动,由家长将烹饪好幼儿参与种植的蔬菜带到学校,在班级里面开展幼儿介绍自己的食物,分享品尝。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体验绿色蔬菜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健康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动手设计食育艺术,培养设计创作能力

将食育教育内容融入到艺术活动中,让幼儿感受食物的造型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是体验设计食物的艺趣。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建立有创意生活馆,因此,利用生活馆的设施,开始食育艺术设计课,在生活馆和幼儿一起制造一些点心或烹饪一些家常菜,比如提供一些面粉、鸡蛋、牛奶,与幼儿制作各种造型独特的面包、花样饺子、烤蛋糕、煎蛋饼等。二是体味分享食物的意趣。让幼儿设计不同的食物、制作菜谱、建立美食电子相册等,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创意的快乐,并产生愿意为他人服务的意愿。比如开展“我是小小厨师”的主题活动时,发放亲子记录表,幼儿与家长共同发现和记录,记录结果粘贴在《我知道的美食》展览区中,并由幼儿向大家分享制作食物的过程和乐趣,然后同幼儿们一起品尝,体会食物分享的愉悦心情,既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又锻炼了社交能力。

三、多元拓展文化体验,树立健康人文的价值观念

(一)认识不同食物价值,建立均衡饮食的文化观念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吃五谷杂粮,保身体健康的理念,需要在幼儿中不断强化。笔者首先让幼儿认识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如教师以讲解和帮助米宝宝回家的游戏,孩子们分别认识了白米、糙米、糯米、黄小米、黑米和薏米6种不同的米以及其他米制品;在趣味性的游戏《连连看》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米的食用方式和营养价值,了解食物多样化的均衡饮食,学会如何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健康食物。同时,通过了解大米的成长之旅的纪录片,孩子们也感受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理解了一粥一饭都应好好珍惜。

(二)融入民俗食物教育,培育乡土美食的人文情感

我国历史悠久,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必须从幼儿阶段抓起。一是家园共同认识本土特色食物。每逢民族节日家园积极配合,利用家长职业和周边资源,让他们走进课堂,共同具有特色的亲子主题活动。如“食物的营养”“家乡的风味小吃”“家乡的特产”等,了解食品的生产、流通、加工以及到达餐桌的全过程。每年三月三,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共享节日的快乐,带领幼儿了解节日意义的同时,组织幼儿制作五色糯米饭,从植物红蓝草染紫色和红色、枫叶染黑色、黄花染黄色的泡米开始,到五色米的造型摆盆,亲自送到蒸饭器蒸熟,开心品尝,其乐融融,收获满满。二是认知民俗节日中的特色食品。“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三月三”等节日开展大型自助餐活动,从餐桌上了解幼儿吃的习惯、吃的品味、吃的能力,让幼儿在庆祝活动中认识我国节日的由来以及相关的饮食文化和乐趣,萌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在食育课程的探索研究中,孩子健康的食育习惯悄然渗透到孩子的心里,渐渐成为常态化的生活。现在,教师通过围绕幼儿核心素养设置课程,在家园共同合作中培养提升幼儿的各方面能力,能帮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食育环境课程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为“食育”正名,系统推进“食育”工程
3—6岁幼儿家庭食育开展建议
“食育”也需进校园
环境清洁工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漫观环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