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价值分析

2020-11-14 08:00李红莲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肠套叠肠壁肠管

李红莲

急性肠套叠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儿外科急腹症之一[1],也是导致儿童肠梗阻的主要原因。急诊超声是现阶段临床诊断急性肠套叠的常用辅助检查方式,但仍有部分学者对其应用价值存在一定异议[2]。本文将选取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急诊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以期为提高此病临床检出率提供有利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中男42例,女29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年龄(1.89±0.07)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2 h~3 d,平均间隔时间(0.71±0.10)d。

纳入标准[3]:就诊时表现为阵发性呕吐、哭闹不止、腹部阵发性绞痛等情况,部分患儿伴腹部可扪及包块、果酱样血便,以疑似急性肠套叠收治入院;家属自愿同意患儿接受急诊超声检查;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可积极配合患儿完成急诊超声检查;患儿家属以自愿、独立原则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研究内容通过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审核。

排除标准[4]:已知先天性肠道疾病患儿;存在腹部手术史、外伤史患儿;复发性肠套叠患儿;家属无法配合患儿实施超声检查;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协议。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均接受急诊超声检查,指定同一名高年资、高职称超声检查医师完成相关操作,仪器选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提供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VOLSON E8)及配套低频凸阵探头(频率范围3.5~5.0 MHz)。记录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急诊超声检查结果,将所得数据与手术或随访确诊结果对比。

1.2.2 超声检查方法 检查前告知家属尽量安抚患儿避免哭闹,检查时协助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扫查腹部后若可见“靶环征”“套筒征”等典型征象者需进一步利用浅表超声探头扫查,明确“套筒征”内外直径、包块血流信号、淋巴结、边界、内部回声、周围肠管扩张等信息,必要时可指导家属协助患儿改变体位进一步实施超声扫查包块变化情况。所得超声检查图像经2名具有专业知识、丰富经验的超声科检查医生利用双盲阅片法得出结果。

1.3 超声诊断急性肠套叠的图像特点 ①腹部包块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具有不均匀、混杂回声。②肠套叠部分横轴切面呈“靶环征”(见图1),即同心圆样改变(共5层),外层为远端肠管浆膜层(光滑线状高回声表现)、第2层为远端肠管肠壁(厚度大,多呈均质环状低回声带)、第3层为远端肠管内容物、套入肠管浆膜层(可见较高回声,无规则形态)、第4层套入肠段肠壁(较弱回声)、最内层为套入肠段内容物及水肿的黏膜(包括渗出物)等(可见强弱混杂回声)。③套叠部分纵轴切面可见“套筒征”(见图2),即多层平行管状结构 (套同样改变),可见高低相间回声,外层弱回声为两层套叠肠壁间隙、强回声为肠壁回声,中央部为肠腔内气体强回声反射。④肠壁水肿增厚局部表现为低回声,套叠部分以上肠管可见肠梗阻征象,如积气、扩张、蠕动亢进、积液等。

图1 横轴切面呈“靶环征”

图2 纵轴切面呈“套筒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0 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中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超声检查情况、肠套叠发生情况等数据均属于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检出情况比较(见表1~2) 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均顺利完成急诊超声检查,经空气灌肠后肠套叠包块复位或手术确诊为急性肠套叠所占比例为97.18%,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率为98.59%,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超声对急性肠套叠诊断敏感性为98.55%、特异性为50.00%。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误诊为急性肠套叠(见图3)。

表1 两种方法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检出情况比较[n(%)]

表2 急诊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

图3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声像图,可见完整的黏膜下层表现出进行性肿大

2.2 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发病部位构成比(见表3)在确诊为急性肠套叠的69例患儿中发病部位分布包括回盲、结肠、回结,各部位所占比例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69例急性肠套叠患儿发病部位构成比

3 讨论

急性肠套叠发病时机体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并形成三层肠壁,患儿将表现出呕吐、急性腹痛、血便等症状[5]。肠套叠根据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大类,其中高达90%左右患儿属于前者,即发病时套叠局部肠管并无明显器质性改变。现阶段临床仍未明确急性原发性肠套叠的主要发生原因,分析可能与肠蠕动紊乱、病毒感染、解剖结构等有关[6],继发性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在于梅克尔憩室、肠道息肉、腹型过敏性紫癜等[7]。

由于急性肠套叠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若未及时救治可能导致套入部分肠管血管受压引发水肿、充血、肠壁增厚等情况,严重者或可因肠管坏死危及其生命安全[8]。因此提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确诊急性肠套叠患儿病情对制定治疗方案、保障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但应注意的是,由于急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此类患儿大多无良好表达能力,无法为临床医生清晰提供自觉症状、感受,因此对临床诊断工作造成一定困难[9]。

超声是现阶段于各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的无痛、无创检查方式,因其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已成为目前临床诊断小儿急性肠套叠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71例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临床资料可知,经空气灌肠后肠套叠包块复位或手术确诊为急性肠套叠所占比例与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超声对急性肠套叠患儿的诊断敏感性较高,此结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但本文研究所示急诊超声对急性肠套叠患儿的诊断特异性较低,分析可能与本文研究中纳入样本容量较小有关,提示还需今后实际工作中深入探讨急诊超声对急性肠套叠患儿的诊断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可知,已确诊为急性肠套叠的69例患儿中发病部位在回盲、结肠、回结等处分布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提示急性肠套叠发病部位无明显特点,超声医师接诊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后不宜根据发病部位主观判断其具体病情,需通过详细分析急诊超声检查结果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应注意的是,本文中存在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误诊为急性肠套叠情况,分析原因为该患儿在进行超声检查时腹部出现大量肠气并影响超声检查声像图。急性阑尾炎超声检查特点为横切面可见直径明显小于肠套叠的“同心圆”结构,纵切面可见阑尾盲端管腔结构(增粗、管壁增厚)。由此提示在今后针对疑似急性肠套叠患儿实施超声检查时应充分明确其是否出现典型“同心圆征”,且若无法探及血流信号则应考虑阑尾炎(坏疽性)或其他因素所致肠管坏死[10]。

综上所述,急诊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敏感性,有利于患儿尽快确诊病情,值得今后推广。

猜你喜欢
肠套叠肠壁肠管
马属动物腹股沟阴囊疝的辨证施治
CT小肠造影在鉴别克罗恩病活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决策的意义探讨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儿童肠息肉继发肠套叠27 例临床分析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