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来发
摘要:处在高三阶段的学生,正面临着复习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需要好好复习知识,以更好地应对高考,更好地掌握在高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物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所需学习的基础学科,也是高考中需要考核学生的一门科目,高三物理教师需要重视复习教学策略的创新,以让自身的教学能够更为有效,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多方面探究高三物理创新性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三物理;创新性教学;复习教学;教学策略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教育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教学的革新,以期让自身的教学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高三物理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重视创新性复习教学策略的实施。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物理水平。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高三物理创新性复习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助力教育的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高三物理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有必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复习,促使学生更好地明确自己掌握不好的知识点,让学生的复习能够具备针对性的特点。
笔者在实施复习教学策略时,就会在复习课前,让学生先自主性地探究将要复习的知识。这样,学生便能够在课前复习时,有效掌握自己已经学会的物理知识点,更好地明确自己尚未理解的物理知识点。笔者则会让学生将复习结果展现出来,从而明确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的设计。这样,在物理课堂上,笔者能够针对性向学生讲解他们普遍掌握不了的物理知识点。讲解完后,笔者则会鼓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再次重复性记忆,并让学生能够以独自提问的方式,说一说自己所遇到的个性化的复习问题。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提升物理水平。
总之,高三物理教师有必要意识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复习的机会,围绕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复习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信息技术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将其应用于物理复习课堂上,能够让复习教学变得更具备趣味性,学生则能够更好地记忆所学习过的知识。因此,高三物理教师在进行复习教学时,有必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如,在带领学生复习“运动和力”这章节知识时,笔者便会借助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复习知识。在备课阶段,笔者会明确本课所涉及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构建的方式,将物理知识点逐步地呈现出来,并将其设计成PPT。每个物理知识点都会有相应的链接,直接性的点入就能够展现对这个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内容。所链接的内容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十分的生动、形象。设计好PPT后,笔者便会将其放在课件中。课堂上,笔者会借助信息技术展现自己所设计的PPT,逐步地带领学生复习物理知识。这样,物理知识能够条理清楚、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能够产生物理学习的兴趣,并能够有效记忆物理知识,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物理复习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高三物理教师有必要巧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
三、让学生合作竞争,增强学生复习动力
高三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还应该让学生组成小组,促使学生进行合作竞争,以此有效增强学生的复习动力,促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笔者在平时教学时,就会关注班级上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以此为基础,将班级上的学生分为优等、中等、有潜力这三个层次,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分组,促使小组内具备相同数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学习水平差异小。划分好小组后,笔者便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首先,笔者会规定好得分政策,但凡学生完成有效的复习结果,便会使得所在小组得一分。每月,笔者都会评估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而得分较高的小组将会获得奖励。这样,学生便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意识,多多关注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积极的物理知识复习,并且能够有效帮助组内成员,使得组内成员能够跟上复习进度,获取良好的复习效果,促使所在小组取得良好的分数。这样,学生便具备了良好的物理知识复习动力,而物理复习效果因此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总之,高中物理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所具备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性的合作竞争,促使学生更为积极地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物理复习效果,促使学生的物理水平能夠更上一层楼。
综上,物理知识的复习十分的重要,通过有效复习知识,学生能够有效记忆所学习过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所学习过的知识。高三物理教师需要让教学进行一定的创新,促使复习教学策略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使得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俊华.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1).
[2]张安.上好高三物理复习课的七项原则[J].物理教学探讨,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