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精神

2016-11-17 11:50梁国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5期
关键词:创新性教学中学语文实践

梁国华

【摘 要】 课前预习——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十分地注重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无非就是为自己“讲授新课”是更容易,以便于学生能更快“接受新知”。所谓如此方式,其实学生的学就十分的被动,就导致了学生在思维上的依赖性,因而也就违背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逐渐丧失。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未来发展成功与否,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小学阶段的培养程度。学好中学语文课是打好一切的关键。拥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打下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是中学阶段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近年来国家高度强调和高度重视创新性教学性学习和教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从中学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中学语文;创新性教学;课堂教学;培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知识来源于生活,语文知识更是如此。中学语文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语文知识不再是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情况,创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语文知识为切入点,把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语文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教师的理念要创新

“一切变革无疑是思想创新的产物”。我们追求课程改革,培养创新精神也无疑是对陈旧理念的一次洗礼,而这一次革新的践行者应是教师,那么教师的理念革新便迫在眉睫。简而言之,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回顾以往教育模式的弊病:以往的教学模式要求缺乏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致使一般平庸者生搬硬套、循规蹈矩,还有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部分“撞钟和尚”和“南郭先生”,装腔作势、蒙混度日误人之弟,加上中国自古以来强调“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做学生的只有像奴才一样顺从,如此种种毒瘤束缚着教师的大脑,怎么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挥?

根除弊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自己命运的主人。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种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的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语文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与轻松。例如我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把全班40多个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用计数器拔一拔,或者带领孩子们带操场上拣小石头数数等方式,体验加减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次关于《统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无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了“你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如此以来,课堂寓教于乐,教学变得简单,学生饶有兴趣,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锻炼,比起枯燥的讲解和无可奈何的听课,效果好多了。

三、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加强能力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语文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语文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些,都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传授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通过适时适度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基础。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猜你喜欢
创新性教学中学语文实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创新性教学的策略与实践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