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杰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的意图是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行动力。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选择“巧做静听,低头沉默”。为了打破这种课堂模式,就需要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课堂教学中来。那么,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参与度低的原因是什么?又怎样解决?便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根据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表现,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法,对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提高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度的有效性建议。希望教师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互助性合作,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 课堂参与度
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表现
1、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坐着发呆的,有讲笑话的,有看其他内容的。
2、老师提出问题后,半天没有人回答,好像这个问题与己无关。经过再三启发,开始有几只手慢腾腾地举起来,喊前两个同学回答,答出来还是牛头不对马嘴。
3、因为思想品德课是一个星期,才开两节课,一般要隔几天才有课。这不,今天就有两三个同学没有带书,拿了其他的书在敷衍老师。
4、上午或者下午上第四节课时,学生看上去比较疲劳,打不起精神,有几个学生已经打了几次哈欠,有点儿昏昏欲睡的样子……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认为思想品德是实行开卷考试。到时借同学的笔记抄一下就可以应付了事。
(2)学生对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觉得枯燥,没意思,不感兴趣。
2、教师方面
(1)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都是搭头课,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主科上,而顾不上思想品德课的研究。课堂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授课,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无味。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对本学科的厌学。
(2)教师的教学方式既陈旧又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老师讲的多,总是让学生画书、记笔记、背书。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造成老师在前面有条不紊地讲,学生在下面干什么的都有:做别科作业的,睡觉的,讲话的等等。
显而易见,上述因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心里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难怪现在还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太枯燥,学生难学——太乏味”的現象。课堂上,学生参与参与教学的人数屈指可数,整个教学具有严重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种现象必须要改变。
三、解决策略
1、情境教学法——燃起参与欲望
对于初中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引导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开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情境,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活动教学法——提高参与的热情
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切身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所学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才会主动学习,自主发展。
3、激励性教学——唤起学生的表现欲
激励教学是一种心理上的驱动力,它驱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当全体学生都受到激励时,课堂组织才富有生机与活力,其课堂教学才会卓有成效。在教学中,课本内容往往因说教意味浓厚,加之初中学龄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多种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诱发学生的激情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叶澄海:《让思想品德课生动活泼起来》,《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二期。
【3】 顾润生:《主题探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渠道》,《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