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夯基固本的平台,是教师引领学生拓展延伸的桥梁,是教师引领学生活学活用的指南,是教师引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推手。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不仅事关高效课堂的建构,还事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在深入浅出地分析课堂练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论述设计课堂练习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一、 引言
于教师而言,课堂练习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以及掌握情况的一扇“窗口”,是引领学生夯基固本、拓展延伸的一种“推手”;对学生来说,课堂练习是活学活用、吸收内化相关知识的一条“蹊径”,是回归实践提升能力、发展素养的一方“舞台”。课堂练习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声在教育界、学术界此起彼伏。“核心素养”俨然已经成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教育热词。事实上,即便是“核心素养的内涵、内容”再怎么“高大上”,教师都必须要采取一些“接地气”的方式,潜移默化、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教师要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之中、精彩纷呈的教学活动之中、富有实效的课堂练习之中等。下面笔者将围绕“练习形式、练习内容、练习过程、练习效果、练习评价以及练习梯度”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一些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二、 课堂练习设计策略
(一)练习形式要“多”
同样的练习内容,如果教师参与不同的练习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相关内容,还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相反,一些单一的课堂练习,既会使得练习的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利于全方位、多角度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追求“多元”,借助于多元的课堂练习,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参与练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潜力等。
“正数和负数”是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这一章中的一小节内容,在引领学生学习这一小节内容时,我设计的课堂练习既包括选择题,也包括判断题,既包括填空题,也包括综合运用题等。当然,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我首选的是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如,我所设计的判断题正是教材中的一道课后练习题,即“不是正数的数一定是负数,不是负数的数一定是正数。”同样,我所设计的一些综合运用题,也是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实践证明,通过让学生完成多元的课堂练习,就有助于学生更为通透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等。
(二)练习内容要“精”
实践出真知。这句至理名言无可厚非。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却有部分数学教师“歪曲”“扭曲”这一至理名言,具体表现为:教师设计海量的、不分主次的、重复啰唆的、缺乏梯度的练习题目,还美其名曰“增加课堂容量”,殊不知,这样的练习不仅会严重“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还会让课堂练习的趣味性荡然无存。追本溯源,是因为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不够“精”,即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既没有精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也没有精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既没有精准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也没有精准选择练习的内容等。
因此,为了切实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初中数学教师还必须要以教材目标为聚焦点,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坐标系,精准选择课堂练习的内容。
比如说,在教学“有理数”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围绕本课时教学目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精准选择了课堂练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旨在考查学生对“有理数”概念理解程度的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一些旨在考查学生辨识各种有理数、区别正数和负数的分类题,一些旨在学生运用有理数相关概念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综合运用题等。
归因于课堂练习中的每一道题目都是教师精挑细选的,所以这些课堂练习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的作用也会更加显著。
(三)练习过程要“趣”
兴趣是提升课堂练习效益的“催化剂”。倘若课堂练习了然无趣,那么,学生在完成各种课堂练习时,必然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缺乏主观能动性。反之,如果课堂练习趣意盎然,那么,学生在参与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就会节节攀升。
“趣”,同样也是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练习的一个基本要义。为了使得课堂练习趣意盎然,初中数学教师既要将课堂练习的内容与学生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也要借助于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趣化课堂练习的形式。
让学生精准辨识“正数”和“负数”,是“正数和负数”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为了达成该教学目标,我利用希沃白板设计了几项游戏活动。事实上,这几项游戏活动正就是课堂练习。如,“连连看游戏”,在此项游戏活动中,学生要想顺利通关,必须要将所给的“正数”和“负数”相应的算式连接起来。相比于让学生直接去计算而言,这种游戏的方式顯得更加有趣,也更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有趣,是有效的必要前提。教师唯有在课堂练习中融入趣味元素,才能够触发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动下,课堂练习才能够变得更加有效。
(四)练习效果要“实”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不仅要注重课堂练习的过程,更要关注课堂练习的效果。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参与各种课堂练习,学生是否吸收内化了相关知识?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学生是否掌握了一些计算技巧,是否积累了一些计算经验,计算能力是否得到了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发展?……这些实实在在的练习效果,都是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概言之,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力求“实”。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数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目时,除了要设计一些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之外,还要设计一些操作题,如,课后练习第2题,就是一道非常实在的操作题。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1.5,-2,2,-2.5,92,-34,0,通过让学生完成这道操作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进一步地理解“数轴”的概念,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为了提升课堂练习的实效性,教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即通过某种练习,提升学生的何种能力,巩固学生的哪些知识等。课堂练习目的明确了,课堂练习的效益也就会显著提升。
(五)练习评价要“细”
在参与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为了引领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教师的评价就显得极为必要。不仅如此,教师的评价,还能够让学生从课堂练习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以評价为推手,课堂练习的实效性必然也会大幅提升。因此,每一位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实际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细致入微的评价,教师就可以及时引领学生走出学习误区,就可以适时拨正学生的学习方向,就可以助推学生学习效益全面提升。
比如说,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以一名观察者的身份,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完成练习的现实状况。对于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反映出来的一些个性问题,我会当面予以引导、或予以指正。而对于学生在练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共性问题,我会将其“放大”,并进行专门讲解。另外,对于一些在课堂练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即优秀作业,我会利用多媒体展台向学生展示。这样的展示,对优秀学生而言,是一种肯定,一种表扬。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则是一种引领,一种鞭策等。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专门围绕练习内容,设计一张量化评价表,如,“学生参与课堂练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生计算的速度如何,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怎样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怎样”等。当然,这张量化评价表要简单、易操作,教师既要利用这张量化评价表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的表现,也要让学生利用这张量化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或互相评价等。
(六)练习梯度要“缓”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是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认知规律。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梯度。如果课堂练习的梯度过大,那么,就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的效度。反之,如果课堂练习的梯度过小,那么,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过程中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课堂练习也就会缺乏实效。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练习梯度才是适宜的,才是平缓的?于学生而言,只要“跳一跳”就可以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一个“新高度”,就是适宜的梯度、平缓的梯度。对教师来说,为了设计梯度“平缓”的课堂练习,教师不仅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唯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才能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课堂练习,才能够设计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练习梯度等。
归因于教师设计的课堂练习梯度“平缓”,所以学生在参与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丝毫感觉不到学习压力。学生的参与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高涨,课堂练习的实效性也就会大幅提升。
三、 结束语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便是学生准确理解了数学概念,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概念解决相关问题;即便是学生熟练掌握了运算法则,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灵活运用运算法则完成计算练习;即便是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推导出数学公式,但是,他们却不一定能够准确运用公式解答相关题目。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在课堂练习的设计方面巧做文章,让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妙趣横生、梯度平缓的课堂练习孕育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片沃土。
参考文献:
[1]李小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探究[J].名师在线,2019,84(11):67-68.
[2]沈正兴.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J].教育(文摘版),2017(12):101.
[3]付海英.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2018(4):175.
作者简介:
梁金发,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仁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