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分析

2020-11-03 05:41王久艳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6期
关键词:体育学科学校体育核心素养

王久艳

【摘  要】如何使核心素养的培育全面落实?本文围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特性、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并非轻而易举,也非某一学段所为,更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通过分析培育的特征,围绕坚守课堂主阵地、抓好课外阳光体育、拓展校外自主锻炼等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多元途径,有效实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工作。

【关键词】学校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学科

引言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在充分了解其培育特性的前提下,才能明晰培育的基本思路,提出培育的多元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基础教育、高中阶段,乃至各年级都有对应的课程内容,且呈现螺旋式上升。而且,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教育还在继续。即便走出学校,依然会有新兴的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需要学习。因此,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长期性,人们接受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就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除此之外,即便是接受了一定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每个个体形成素养也会因人而异,多数情况,素养的形成都滞后于接受的教育。基于此,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长期性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

1.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特性分析

1.1发展性

发展性与长期性关系密切,这两个特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素养培育的动态过程。之所以说素养培育具有发展性,是因为社会在发展,学科在发展,人也在发展。素养的培育和形成伴随着人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此,一方面要承认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具有发展性,另一方面还要基于学生自身特征更为客观和有针对性地把握发展速度和方向。

1.2差异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有差异的,无论是培育速度,还是各要素培育的侧重点,都会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而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具体如下:一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因学生的年龄不同而有所区分。培育核心素养要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达到有效结果。二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因学生的性别差异而有所侧重。三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结合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差异,找准最佳培育方式。四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基础差异。

1.3完整性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的综合体现,3 个维度都不可忽视。过于侧重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假如只是考虑运动能力的培养,养不成锻炼的习惯,所掌握的专项运动技能和已经具备的基本运动能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不具有一定的体育精神,参与体育锻炼就难以持久,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等也都无从谈起。为此,这里提出的核心素养培育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素养3 维度 6要素培养的全面性上。

1.4协同性

培育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并非仅仅依靠学校体育就能实现,更不是体育教师一人所为。一方面,培育的长期性告诉我们,核心素养培育并非仅仅在学校期间所能完成,而是长期培育积累形成的过程;另一方面,体育课堂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局限性,仅仅通过每周有限的体育课时间,即便加上课外体育锻炼时间,也难以做到,还要依靠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参与等。因此,如何把握协同培养是关键。体育教师的作用难以替代,家长的助力不容忽视,社会的支持十分必要。除此之外,学生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加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

2.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多元途径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多元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许能够贯彻学生一生的过程。而做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要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等多种环境下,汇集多元途径展开培育工作。

2.1坚守课堂主阵地

体育课堂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主阵地,是传递健康知识、运动技能、科学锻炼方法等的主要场所。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告诉我们,不仅能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还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就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而言,尽管体育课堂不可能完全实现培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素养形成的整个过程。但是,离开了体育课堂这一主阵地,就失去了学生系统进行体育学习的根基,学生规范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就难以得到保障;体育情感、体育品格的形成难度也会增大;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的培养更是很难实现。为此,体育课堂这一主阵地,要抓早、抓好、抓巧。所谓抓早,就是提早规划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上实施的内容、进度、方式方法,就像体育教学的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那样,早于课时之前做整体性规划,而不是到了上课前或课中临时强化。所谓抓好,就是确保课堂主阵地的质量,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不仅要有内容、形式上的调整,更要有培育结果的呈现。所谓抓巧,就是不失时机,巧妙地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到体育课堂之中,通过课堂主阵地来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2.2确保课外阳光体育

阳光体育,是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2007 年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学生在校每天锻炼一小时逐步落实。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不像课堂那样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而是能发挥强化与拓展作用。课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如阳光体育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与体育课上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相比,练习时间上会更有保障。因为,几乎所有的大课间、课外活动,自始至终学生都在活动,大大减少了等待排队练习时间。所以,至少是对体育课上练习不足的弥补。除此之外,课外阳光体育活动还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促进,因为,学生在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所表现出的运动技能质与量的掌握程度、锻炼方法正确与否等,都与课堂教学结果息息相关。为此,假如通过课外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发现课堂教学之不足,一定程度上能为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基于此,在时间和质量上确保课外阳光体育的开展,对弥补课堂之不足将发挥重要作用。运动能力的提升以及通过训练与比赛的参与对体育精神的塑造等,课外阳光体育都功不可灭。

2.3拓展校外自主锻炼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长期性、发展性、完整性以及协同性等特性,对于那些难以通过课堂、学校完全实现的核心素养部分要素的培育,还要借助于校外力量,通过学生经常自主参与校外体育活动,来完善校内体育活动之不足。假如学生能够使校外的自主鍛炼常态化,运动习惯的养成也就能够实现。如何借助该途径助推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呢?中小学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已经开启了家校联合,在家长的引导和协助下实现学生校外自主锻炼的新形式。逐步加大中考加分力度,也会有更多的家长支持鼓励学生校外自主锻炼。可是,目前多数家长尚未形成引导或主动带领学生参与锻炼的热潮。除此之外,学生校外自主锻炼还要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假如社会上有更多的可供学生们锻炼的适宜运动场所,又有体育专业机构的专业指导保障,学生自主锻炼的可行性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5-9.

[2]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

猜你喜欢
体育学科学校体育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高参小项目“七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大陆赴台体育家群体及其历史贡献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