跗骨窦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分析

2020-10-31 09:51刘华根笪巍伟范立洪万春飞
黑龙江医药 2020年10期
关键词:跗骨腓骨肌腱

刘华根,笪巍伟,范立洪,万春飞

扬州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跟骨骨折是足踝常见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0%,约75%为关节内骨折[1]。跟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软组织损伤常较严重,处理不正确容易发生切口不愈合[2]。既往常采用L 形外侧扩大切口治疗跟骨骨折,该手术入路对骨折的暴露很充分,但术后容易发生皮瓣坏死,软组织感染,严重时可导致骨髓炎,治疗极为棘手。近年来,跟骨骨折手术切口微创化已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3]。本文采用跗骨窦微创切口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跟骨骨折,复位固定有效,切口并发症少,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较好[4-5],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扬州市中医院2015 年2 月—2018 年2 月收治的2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5 例,女性5 例,年龄30~64 岁,平均年龄39.3岁。生活伤5例,交通事故6例,高处坠落7例。合并肋骨骨折1 例,轻度颅脑损伤1 例。按Sanders 分型方法,Ⅱ型9例, Ⅲ型11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椎管内或全身麻醉,侧卧位,双侧骨折采用俯卧位,常规使用止血带。取外踝尖下方一横指处,远端至第四跖骨基底方向,切口4~5 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趾短伸肌起点,在趾短伸肌下缘与腓骨肌腱鞘交界处切开,牵开腓骨长短肌腱鞘,切口后下方处注意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向前牵开剥离趾短伸肌,清理跗骨窦内软组织,向后内翻跟骨,显露距下关节可见跟骨后关节面塌陷,翘起塌陷移位的后关节面骨块,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并以一枚克氏针临时固定。自跟骨结节由外向内打入一枚4.0 mm 斯氏针,术者利用4.0 mm 斯氏针向后下牵引,牵引时需要跖屈踝关节,纠正跟骨塌陷,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外翻斯氏针纠正跟骨内翻,同时手法挤压膨隆外侧壁,恢复跟骨正常宽度。由后向前沿足后跟后侧打入两枚3.5 mm 克氏针,不要过距下关节骨折线。利用两枚3.5 mm克氏针撬拨关节面,参照距骨关节面及跟骨沟复位并维持跟骨力线和长度,行C 臂机透视正位及轴位确认跟骨内翻矫正、距下关节面复位满意。骨膜下剥离跟骨外侧壁软组织,复位跟骨外侧壁骨片。植入跟骨解剖锁定板,C 臂机透视钢板放置位置良好,依次螺钉固定跟骨结节、跟骨外侧半关节面及跟骨前突。本组病例均未植骨,冲洗后修复趾短伸肌,间断缝合皮肤,留置引流管行负压引流。术中根据骨折粉碎程度及复位固定效果决定是否采用石膏固定。

术后常规抬高患肢,使用足底静脉泵防血栓,术后引流管24~48 小时拔除。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一般2周左右切口拆线。术后定期摄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决定负重时间,通常时间为10~12周。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通过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患者跟骨宽度、跟骨Bohler 角、Gisanes 角变化及并发症情况,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断

临床治疗效果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评分(AO⁃FAS 评分)标准[6],进行评分,其中:满分100 分, 90~100分为优,75~89 分为良,50~74 分为可,小于50 分为差,记录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跟骨宽度、Bohlers 角、Gisanes角;记录患者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对术前、术后3 天、术后3个月的跟骨宽度、Bohler角、 Gissane角和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评分(AOFAS 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时间30~60 分钟,平均45 分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切口均无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9~11 周,平均10.5 周,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失败或畸形愈合等情况。与术前相比,术后3 d 和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明显降低,Bohler 角和Gissane 角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 d 相比,末次随访时跟骨宽度、Bo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AOFAS 评分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优10 例,良7 例,可3例,优良率85%,见表1。

表1 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测量结果(±s)

表1 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测量结果(±s)

注:与术前相比,a表示P<0.01。

组别术前(n=20)术后3天(n=20)术后3月(n=20)跟骨宽度(mm)31.80±3.43 27.20±3.67a 27.55±4.11 Bohler角(°)23.25±4.10 26.40±3.30a 26.20±3.92 Gissane角(°)92.05±5.41 109.85±5.95a 108.65±6.84

3 讨论

跟骨骨折多为坠落伤引起,大部分属于关节内骨折,距下关节常塌陷移位,手术需要恢复跟骨高度、宽度及轴线,复位距下关节面,以便患者能早日关节功能锻炼[7],否则易导致后足变宽、肌力不平衡、腓骨长短肌腱撞击及继发骨关节炎[8]。目前多主张积极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传统L 形扩大外侧切口显露充分,可直视下解剖复位并牢固固定骨折,但手术切口大,软组织剥离广,血运破坏严重,容易导致切口皮瓣坏死、感染,内固定外露等,严重时发生骨髓炎,较高的切口并发症一直影响着临床疗效,也困扰着临床医生[9-11]。据文献报道L形扩大外侧切口感染、坏死并发症发生率可能高达16%~25%。

Hospodar 等[12]自2008 年提出了跗骨窦微创切口,近年来该手术切口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该入路位于足背区域,可以有效避开跟骨外侧血管,且属于皮下组织松软、血供丰富的区域可避免皮瓣坏死发生。跗骨窦切口可以直接暴露距下关节面,直视下对下沉塌陷距下关节面及移位骨块进行准确复位[13-14]。本组跗骨窦入路病例手术效果满意,术后跟骨高度、长度及宽度较术前显著改善,传统并发症明显减少,随访中也未见明显复位丢失。同时采用跗骨窦微创切口,虽然切口小,但术中可以充分暴露视野,切口内游离腓骨肌腱,可减少切口内神经、肌腱损伤,减少手术并发症[15-16]。另外,跗骨窦切口的微创性避免了既往大切口带来的皮肤坏死感染问题,对术前局部软组织条件的要求不高,可以提前进行手术干预,本组患者伤后一般3~6 天手术,较传统入路明显提前,且未发生切口感染坏死等并发症。术中注意事项:(1)单侧用侧卧位,双侧用俯卧位,术中尽量不用电刀。(2)术中尽量不暴露或部分暴露腓骨肌腱,为避免损伤腓肠神经,于腓骨肌腱前方显露,并保证肌腱腱鞘完整。(3)显露跟骨外侧壁软组织时采用骨膜下剥离,利用骨膜剥离器挤压外侧壁骨片使其平整,牵拉外侧皮瓣时和腓骨肌腱一起牵拉,以减少外侧皮瓣及神经过度牵拉。(4)跟骨后关节面复位应参考距骨下关节面,术中跟骨后部置入粗斯氏针有利于对跟骨进行牵引复位,可以有效解锁嵌插骨折块。(5)重视载距突固定,载距突术中定为一般位于内踝尖向下向前1 cm 。(6)若跟骨骨折内翻严重,术中可加用内侧柱螺钉,内侧柱螺钉可有效地维持跟骨的轴线,避免内翻畸形。(7)固定的方法多种多样,以关节面下的支持为原则,尽可能选用微创的内固定物尽量选用钢板固定,钢板整体在冠状面及矢状面稳定性强,螺钉固定要注意螺钉的分布。(8)术后缝合趾短伸肌,以覆盖钢板,并常规置入引流管。(9)评估骨折复位效果时,需综合考虑距下关节面平整性、跟骨宽度,长度及与跟骰关节的对和关系。

植骨在跟骨骨折术中有无必要,还存在一些争议:支持者认为植骨可以促进骨愈合,增加力学强度,可以早期负重,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及后期关节面塌陷发生。不支持者认为该位置为血运丰富的松质骨区,骨愈合能力强,同时复位过程中跟骨外侧壁向内侧挤压可 以缩小骨缺损区,锁定钢板固定良好的成角稳定性又起到进一步的支撑作用,因此不必担心复位后遗留小的骨缺损影响愈合。本组病例均未植骨,术后随访中未发现关节面塌陷及后期复位丢失,未出现骨折不愈合。

综上所述,跟骨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技术,结合手法复位,可充分恢复跟骨宽度,高度及长度,恢复距下关节面。同时,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可以早期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跗骨腓骨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距下关节镜治疗训练伤致跗骨窦综合征临床效果观察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3.0T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韧带损伤中的价值
崴脚千万莫忽视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