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与室内设计教育

2020-10-27 09:35聂影
设计 2020年17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研究型教学线上线下

摘要:我们已真切感受到数字时代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包括室内设计在内的所有实体空间设计业的发展都愈发不明确。室内设计教育受到了来自设计观念、建筑行业和大学教育三个方面的挤压,亟须寻求自身发展的新出路。本文集中探讨了数字时代室内设计行业工作方法的变迁,及其对室内设计教育需求的重大变化,并提出了专业教育的应对策略及相关思考,尝试提出教育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室内设计 设计教育 数字化 线上线下 研究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09-0082-04

一、线上中国和线下中国

数字技术不断渗透进日常生活,已让擅长对实体空间和物质形态进行操作的室内设计师有力不从心之感。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愈发明白,当代中国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从一个以实体空间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快速转向为数据网络与实体空间并存的局面[1]。线上中国和线下中国各成体系又紧密关联[2];线下中国甚至还可成为线上中国的COSPLAY。数字基建[3]政策将助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真正引领全球。

这意味着,室内设计行业和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再也没有所谓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理论可以借用。中国特有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社会组织方式可能将成为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现有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等储备明显不足。

为此,大学室内设计教育必然被要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第一,既然设计业发展日新月异,既然传统设计原则和理论已受到重大挑战,不食人间烟火的设计教育不利于培养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年轻设计师,也无法为大学设计教育、设计理论的革新提供有效、有力的产业触点和支撑,重新强调实操技能的重要性,势在必行。第二,室内设计理论体系的建构能为多种空间设计领域提供借鉴,并成为中国设计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紧密关联已渐成行业常态,而其与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关联性则需设计师和理论家们的共同探索。

这三个特征显然是互相关联、彼此支撑的,自然要求大学专业教育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就是说无论是国家或行业评价,某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的发展水平,还是院系对教师水平的评价,均应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应有所侧重,且不宜过于单一。在此过程中,无论是针对具体项目的职业设计师,还是面临更宽广场景的理论研究者,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交融一处的变动中国和发展中国。

二、设计表达方式的重大变化

(一)为何需要图纸

长期以来,工程图纸是设计师指导工厂生产或现场施工的最主要文件。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或安全事故时,设计和施工图还算得上法律文件。工程图纸的出现,是人类制造业从传统手工业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化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这既是“设计”与“制造”分离的结果,也是个体工匠生产向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必然要求。与工程图不同,效果图主要面对的是潜在买家或指定客户,即主要展示给非专业人士看,便于讨论、修改方案和深化设计。如此看来,二者在设计过程中的差异更像是“后台”与“前台”的差异。

制图课程是所有设计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图纸的类别大致分为机械制图和建筑制图。因近现代设计的发展逻辑往往是技术革命先于艺术设计革新,所以艺术设计的制图原则毫不意外地均源自于工程师的探索。在目前的设计专业领域,这种工程制图课程仍占主流,大多是通过手绘图纸的方式来进行基础训练。这既是技能训练,也是基本素质培养。然而令人纠结的是,电脑模型软件的大量推广已在事实上证明了基于“三视图”的手绘工程图纸表现力的局限性,有时还可能限制了设计创作思维。

手绘效果图能力和成果曾是艺术设计专业最引入注目之处。但目前的室内设计行业效果图的绘制几乎均由效果图公司完成。其在制作成本和满足甲方要求方面,均更具优势。因此自诩为培养设计师思维的大学教育体系中,手绘效果图课程是否仍需保留,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

(二)设计表达与基础课程

越来越多的施工图绘制和动画效果图制作公司的出现,在事实上已将设计工作分解为设计构思和设计表达两件相对独立的事情。就是说设计师与甲方之间已经多了一个效果图(公司)制作过程,与实施团队之间多了一个施工图(公司)绘制过程。职业设计师其实只需要画出能让效果图和施工图公司看得懂的草图即可。室内设计院校中的毕业生可能分别进入设计公司或绘图公司就业,这也是为何不同层次的室内设计教育中,设计课和绘图课仍必须存在的原因。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应可成为课程比例调整的重要动力之一。

我们应该理解:一方面,手绘图纸或效果图的训练仍然重要,但已基本不需直接面对甲方或施工单位,而是帮助设计师思考且保证与制图公司的有效沟通;另—方面,当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时,现有常规设计教育中的相应训练明显应对乏力,这对设计师的工作效果达成绝对是重大考验。

不过事情未必没有转机:第一,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升,相同课时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提升是可期待的,相同课程内容的课时适当缩短,应有操作空间。第二,即使再充分的学习和训练,也很难保证年轻毕业生在从事设计工作时,既能不断有新创意,又能对设计及实施的全过程有毫无遗漏的精准把控。所以无论是设计行业,还是设计教育中,设计策划和设计统筹的课程或能力训练,可能越来越重要。

(三)电脑绘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室内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始于1990年代中期,之后很快便从设计单位中独立出来,形成设计业的配套行业。计算机绘图逻辑的严谨准确与美院教育背景的设计师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同时,计算机绘图又便于工科出身的年轻人作为“绘图员”而进入室内设计领域,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施工图绘制公司的骨干,也有一些人索性转行做了室内设计师。由此开始,学习AUTOCAD软件也成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哪怕需要在校外的培训机构完成。同期,各大建筑設计单位已普遍使用天正CAD软件。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绘图软件和制图规范方面并不完全一致,至今如此。

效果图和施工图公司不同,服务对象和参与项目的阶段也有差异,市场规律已经把“方案设计”和“实施设计”分开了。电脑效果图还让设计师们突然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基于美院的专业背景,手绘效果图的画法往往结合了素描速写等绘画基础。人工绘图确定视点时常有意无意地寻找透视画法相对便捷的位置,甚至可能在视点或视高上具有欺骗性。但电脑绘图就方便真实得多,只要按照真实尺寸建模,效果图绘制时,完全可以确定真实且能体现设计特征的视角。

2000年以后,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设计师能通过搜索引擎来快速了解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设计成果,无疑使中国设计师眼界大开。随着一些重大项目邀请境外设计师参与,又在事实上增加了中国设计师直接与境外设计师共同工作的机会。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一部分人进入高收入行列,亦能“消费”或“购买”一些高水平的设计成果。室内设计行业也在这一过程中有了更大发展,室内设计领域的市场细分也愈发明显。

最近几年BIM系统在各大建筑设计单位已全面推广,其引发的专业思考可能影响更深远。因为BIM系统支持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充分互动,甚至可影响业主入住后的管理模式。而以中国人对互联网技术和相关产业开发的能力,这种工作模式恐将很快“外溢”,进而影响包括室内设计在内的整个设计界。

三、设计实施流程的全面数字化

我们正站在一个从全面工业化到全面数字化的门槛上,设计业将面临重大变化。

第一,设计产业的整合势在必行,也最为重要。不同设计专业思维方式的交融,将非常有助于设计行业的转型、促进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的整合升级。现行设计分类方式、工作方法、教学体系和行业管理模式,基本都源于工业化以后的西方世界。在工业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各现代设计门类先后出现,且须应对社会条件、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比较而言,规划和建筑设计师更倾向于整体思维,室内设计师更关注以行为方式为基础的空间形态研究,工业设计师因必须面对全球市场需求而更国际化,平面设计师在产业的不同领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与工业时代思维不同,数字时代人们的生活重心已经从“建筑空间”转向了“个体圈层”,从以物理空间界定社会关系的划分方式,变成实体空间成为虚拟空间COSPLAY的线上线下互动场域。[4]面对全面数字化的中国社会和产业平台,如能将各专业思维整合一处,将利于打造更完美的“顶层设计团队。

第二,设计与制造业的整合不再仅限于生产线逻辑,而成为产业级的常态。以手机生产及周边产业为例:手机造型和配件的设计直接服务于实体产业,其产品可通过电商销售或定制;而手机APP的设计运营又是科技和文创产业的重要内容,利于促进新业态的生成发展;手机端会议和网络课程日渐普及;视频产品和手机游戏等也是典型的文化消费内容……可见设计业与制造业、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变得愈发频繁、深入、细碎,且升级不断加速。

第三,一种全流程服务的设计思维和产业模式已逐渐成熟。在工业设计领域,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设计思想影响力已日渐主流化;在建筑设计领域,从策划、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到使用管理和渐次改造的全流程考虑,也越来越成为各投资单位和使用方的成熟考量;这种模式在绝大多数的软件产品中更是常态,用户反馈与软件升级互相促进。这种全流程、全周期的思维、工作方式和市场逻辑正迅速地从数字产品领域拓展到各类制造业和建造业,甚至文化产业。这种全流程思维绝不仅是提升设计品质这么简单,而必须有商业业态、利益分配、行业管理等全方位的配合落实。所以设计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大变动,将远远溢出现有的设计业和制造业的边界。

更进一步,当建筑业也与数字设计和生产紧密关联时,建造业也便愈发地靠向制造业,无论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均如此。火神山医院的快速建设就是制造业统领一切的最佳例证。有意思的是,医院建设过程中的慢直播形式恐怕也会迅速普及,无论是甲方或施工单位主导,还是工作人员自媒体为主,都有可能。这必然使得建设过程愈发公开,其对管理流程、操作原则及行业认知方面的影响,还需继续观察讨论。

四、设计理论和设计思维的变化

(一)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

一直以来,室内设计被视为建筑设计的“配套”专业,因此在设计原则、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遵循建筑思想和设计原则。产生这种观点的原因至少有如下两个:

1.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任校长时,认为建筑设计是所有设计门类统领者的观点就甚为流行,毕竟建筑空间是把城市功能、机构团体、个人行为、社会关系等整合在一处的最重要空间场所。在工业时代,建筑设计也的确能更好地把制造业和建造业结合起来。因此格罗皮乌斯在进行包豪斯学校专业设置时,便希望其能直接服务于理想化的建筑设计。

2.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和思想观念在相当大程度上学习了西方经验,室内设计师通常是被当做建筑設计下游产业的设计师来培养,甚至很长时间里室内设计都被当作是“建筑装饰”来看待。

今天的设计项目大多依据甲方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来工作。然而设计任务书的存在并非建筑史上的常态,而是与建筑设计的现代意识几乎同期出现。最早的设计任务书始于巴黎美术学院的招生考试。因为当时的建筑设计类型日渐增多、功能渐趋复杂,建筑师再也不能仅依据常规在建筑表面做出各种装饰来进行设计;这也说明当时美术学院的教授们已经意识到,对建筑设计的优劣进行评价的前提是必须在同类设计中进行评价。设计任务书最重要的内容是房间的功能描述和面积要求,这也是形成商业合同约定的依据。可见,设计任务书的出现与工业化生产逻辑、社会生活全面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相辅相成[5]。

数字化加速了社会和产业的升级迭代。这意味着在设计项目中,无论是甲方自身还是专业咨询单位,都越来越难以在第一时间即明确界定空间功能和使用方式,确定的契约合同越来越不具适应性。这就使甲乙两方合作中的互信显得尤为珍贵。

前文已提及,经典现代主义思想与工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互为表里,建筑设计可被视为重要设计类别的核心环节。那么在数字化时代,这一核心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设计主体会发生变化吗?我们可以初步推测:未来空间设计领域的“核心”应向中小尺度空间偏移,因为:

1.数字化生活使人们的生活重心愈发向移动端数字设备(如手机)偏移,因此以个人或小群体的生活交往为核心的实体空间功能和形式更多样、更多变,大致类似于室内设计行业的工作范围;

2.小空间和小建筑的创新案例已不断涌现,这显然有投资规模门槛较低、更利于试错创新有关,也与现代主义早期的开创性建筑和室内设计的经典案例逻辑完全相同。这种趋势可能是室内设计行业和教育的最佳切入点,未来也可成为多种设计领域和空间设计领域的“核心环节”,能够把物理空间、数字技术和社会行为方式等多要素整合一处来考虑。

(二)从建筑业到制造业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行业所能选用的材料品种、工艺类型和产品数量等,都有了长足发展。这就意味着每一位设计师都必须不断了解和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对刚毕业的新手设计师来说,需要学习的内容更多更复杂。

室内设计行业中,人造材料的比重正大幅上扬。人造材料的属性和制造安装工艺等,都是设计师们必须深入学习研究的,否则难以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驾驭好新材料。更重要的是,随着众多新材料和新型工业产品的推出,当代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已悄然发生变化,人们对所谓“纯天然”材料的兴趣已逐渐减弱。因此无论是从产业端还是从市场端来看,室内设计师培养过程中,材料(特别是人造材料)的学习研究可能比从前重要得多。主要研究方向大致有三:

1.了解传统和当代常用材料特征;

2.寻求新材料新工艺的艺术表现力和技术解决方案;

3.与集成化、模块化的建造方式共同发展,探讨新模式、探索新市场。

许多设计师都曾有过类似疑问:为何建筑可以“装配化”,而室内设计行业却难以完全达成?我国既有的行业管理壁垒,使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无法在设计前期充分协调合作,二者的实施落地也常依靠属性、专业、规模、生产方式不同的企业。因此虽然建筑企业和建筑装饰企业都力图发展自己的预制化、模块化组装的部件,但显然二者的生产逻辑特别是构件模数并未打通,前者是建筑模数、后者更依赖模具体系。

当我们调整思路,把建成的房屋——常规建筑—视作“工业产品”时,便能发现室内设计的价值所在。毕竟消费者“购买产品”时,往往是以室内设计和家具设计的成果来确定产品的品质,单纯的建筑施工显然难以达成使用者的最终要求。这很类似于大多数消费者的购车过程,虽然所有人都声称关心发动机性能,但车型、色彩、真皮沙发、车载导航、倒车雷达等直接涉及用户体验的要素,反而可能是更明显的选购依据。因此装配式建筑真正得以达成的重要途径应包括如下两项且缺一不可:

1.建筑的“裝配式”建造远没有建筑业的“集成化”重要,应把常规的建筑建设、建筑装饰、家具家居产业等整合一处直接面对市场,根据个人或企业买家的需求而“集成化”打造,而当以客户端需求为先导时,室内设计因可直接对应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而成为市场前端。

2 多个行业、多种工艺和材料的整合,需要多个往复试错的过程,尽管目前许多建筑和室内施工单位的工艺水平已较高,但因其操作过程一直处于各自独立系统中而兼容性不佳,设计与产业的整合要求已甚为紧迫。

五、室内设计教育与研究新变化

(一)基础技能训练与更新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操性很强,如果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对技能型课程(如工程制图、手绘效果图和材料构造课程等)进行系统性地弱化,恐怕并不明智。当然也须看到,一些技能型课程的课时缩减也许基于现实选择:

1.国家对大学的要求提高了,因此所有利于快速显示学术高度的课程都更受关注,而需要花费大力气来训练技能的课程,显然不受宠。

2.行业中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求,这对设计中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落地能力,均有更高要求。设计教育中,邀请职业设计师进课堂,和削减老旧过时课程的做法,都是对此现状的直接回应。

3 数字设计或绘图软件类的课程也通常需要占用课时。

4.国内外专业资讯愈发丰富,中国设计理论建构也有更多更高要求,学习起来必然占用更多学习时间。

或许有人会指出国外室内设计本科教育中各种实操性课程的比重也不高。表面看来或许如此,但中国设计师却面临着与国外不同的就业环境。凡做此类对比时,通常选择美、日、英、德等这类工业化历史较长、行业管理较规范、行业水平长期稳定的国家作比较对象。在这些国家中,那些在大学中未必训练出熟练过硬实操技能的“菜乌”设计师,可以在进入设计公司后进一步得到正规的强化训练。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和市场经济共同成长,社会对包括室内设计师在内的艺术设计行业专业家的认知起点较低。就是说我们的年轻毕业生们很难在大多数国内设计公司中继续得到较正规的技能训练。因此大学教育又被赋予了更高的质量和水平要求。两相挤压,最终导致室内设计本科教育中,所谓的基础课和理论课的比重到底应如何划分,一直是个大难题。虽然教师热衷于设计课内容的讨论,但若基础课效果不佳,学生的设计思想也难有效激发、表达和完成。

面对未来的室内设计行业,绘图、构造、技术工艺类的课程仍很重要,这不仅是基本技能训练,也是设计师素养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应予以保留。考虑到本科教育总课时有限,教师在设计课作业评分时,也应持续保持对这些能力的关注。

各种设计软件的学习也是必选内容,毕竟这是大多数学生未来就业的最重要技能。然而学生们的数字化设计却绝不止于此。数字化生产和生活正在改变社会逻辑和行为方式,自然也对以往设计原则、手法等形成挑战。因此网络化和数字化对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技能,也涉及观念。

(二)主动占领理论高地和商业领地

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整个艺术设计的学术领域,相较于建筑设计理论的建设,学术研究和成果推广的意识都有待加强。

数字生活变迁和数字科技的发展,正在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对整个室内设计行业而言,这可能是个干载难逢的好机会。然而这个机会并不会直接放开给全部室内设计师,毕竟我们以往和现行的室内设计教育体系,并不能帮助新时代室内设计师做好准备。因此室内设计教育和室内设计师群体必须勇于开拓、有所作为。占领理论高地和商业领地,是至为重要的两项工作。

所有艺术设计专业都必须依托行业的市场发展而存在,市场的变化也常为设计专业和设计教育的发展提出新要求,提供新契机。而设计理论的价值不仅是为研究专业历史指明方向,还有增强行业凝聚力、为从业群体寻求职业出路的重大作用,因此大学中的艺术设计教育只关注专业技能的培养显然还不够。

因此室内设计从业者必须在如下领域有所作为:

1.共同打造室內设计的理论体系,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中国人生活方式,从传统到现代,这是专业研究的基础和目标;西方建筑和空间设计理论,这是我们锤炼中国当代室内设计理论的重要基础;未来中国数字技术和数字化生活方式。无论如何,理论研究必须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和落地性。

2.设计师与现代工程技术、材料科研机构和传统工艺领域,都应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有意识地在设计项目中有所突破,引导中国制造业的新成就进入设计领域、进入民众日常生活;同时还能为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中国传统工艺的现代化等问题,提出更有市场和文化价值的发展方向。

3.室内设计的理论体系和新材料新工艺研究领域,可更多置于研究生阶段来展开,便于与本科教育各有侧重、形成分层;

4.室内设计师应有能力主动与投资和运营单位协同工作,不仅是作为“乙方”来了解“甲方”的需求和意图,还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与之共同协商未来空间的使用方式、盈利模式和改造前景等。当室内设计师能联合(或统领)其他专业的设计师进入项目的决策层的讨论中,室内设计师和室内设计行业才能真正成为撬动产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成员。

(三)研究型教学成为必然

既然室内设计的突围必须依赖设计师和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和行业的整体升级,那么我们需要学习和研究的领域至少包括如下几个领域: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当然专业历史和艺术文化领域相关知识一如既往地重要,而且这些“新”、“旧”领域的交融沟通,通过设计师的视角来寻求新课题、提供新答案的工作可能更为迫切。因此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培养室内设计师的研究能力?第二,如何打造“研究型”室内设计教育体系?这可能是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毕竟设计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习惯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培养起来的。

设计师研究能力一般应来自于如下几个方面:

1 专业视野,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设计师群体的信息来源,而且甚为充分的信息来源必须长期稳定且品类多样,这才能让设计师群体的学习和讨论有较宽广稳定的基础平台;

2 在行业内打造一种有效沟通和充分讨论的机制,这种讨论可依据“朋友圈”逻辑而形成不同范围、规模和层级,但须保证这种沟通的实际有效且须摒弃形式主义,大家应欢迎真知灼见而非表面功夫;

3.思辨能力,这一点可能最重要,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有较强思辨能力,所以前面的两个要素其实是为了让那些具有原创思想的设计师和理论家们有研究问题的基础、有发表观点的平台,利于形成更积极的行业研究与讨论。当然,还有一个辅助要素:设计师群体必须跳出“乙方心态”,至少在价值观层面不能一味迎合甲方和建筑师的约束,毕竟在面对数字化生存的新课题时,团队协同合作才能真正找到好办法,室内设计师在中小尺度设计中的优势此时恰能有效发挥;同时,目前中国的资金水平和技术能力已能给室内设计师们提供相对充分的创作自由度。

室内设计专业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这种教学的核心其实是一种“跨专业”素养的培养。就这一点而言,“研究型”教育其实是一个“通识教育”的延展课题,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教育”问题。在此过程中,一些现有课程的比重也应增强、期间的思辨能力训练也需加强,如设计史和论文写作课程,应被给予更大重视。其实,包括设计史在内的任何历史教育均不应被视为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种历史观和文化观的塑造过程,这才是中国人历来强调历史教育的根本原因。论文写作的过程本身即为思维训练过程,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没有一门课在思辨训练的综合性上比得上这门课。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的手法和逻辑与通过图纸来表达思想的工作逻辑颇为不同,却是当代设计师必须同时具备的两个重要素质。两种素质的互相切换和互相印证,本身即有利于年轻人专业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这些素质的培养训练应是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吲。

结语

今年春季的疫情让我们倏尔发现:当代中国的所有资源正在向两个互相关联又各自运转的平台集结:“线上中国”和“线下中国”。这是人类历史中第—次出现的现象,基于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这一现象将如此波澜壮阔却又变幻莫测。

几乎所有“空间”设计领域的设计师都必须面对“线上中国”更稳定可靠的现实,无论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商业、医疗和城市管理,还是面对重大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或安全事件时;比较而言,“线下中国”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性显然较脆弱。长此以往,线下中国依据线上中国模式来运转的方式将不可避免,且这一趋势已初见端倪。

因此就数字化时代的空间设计而言,经典现代主义时期所关注的要素虽依然存在,但这一切恐怕需要不断迭代修正以适应整个社会的“数字逻辑”,而且一些新增加的要素又可与从前的功能、技术、资金、审美等要素间形成更加复杂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因此,设计师们面临的行业变化将成两极化发展:一方面,设计工作的许多方面可被数字技术所替代;另—方面,设计师又不得不处理更多、更复杂.更碎片化的实体空间问题,寻找或确定最佳方案。这对设计师素质和设计教育水平,都提出了空前挑战!.

参考文献

[1]聂影,数字时代的室内设计行业研究[J]设计 2020,06 (33):108-111

[2][法]弗雷德里克.马特尔著.左玉冰译,商务印书馆在数字时代,国家疆域的作用仍至关重要[J]智能,2015 (08):95

[3]全称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同[1]。

[5][英]彼得柯林斯著,英若聪译,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08):216- 218

[6]聂影.关于环艺系“论文写作”课程的思考[J]装饰,2009 (04):87-88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研究型教学线上线下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AHP方法对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
网络平台效应对传统大型零售企业线上商业模式选择的作用机理探讨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基于研究型教学设计的《国际金融》教学实践研究
现代计算流体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课程设计研究
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