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举措,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纵向贯通、横向开放的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开放融合。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满足并服务于区域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在要求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实现融合发展。实践中,这一基于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融合发展,又更多体现在职业教育多种功能的综合定位上,包括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科技研发、非遗传承、职业体验和社区教育等,并由各方通过利益的纽带、道路的融合、资源的共建共享等结为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类型教育;融合发展
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学徒制试点的进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项目编号:17YJC880083)
作者简介:姜汉荣,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通州分院、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9-0026-06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以下简称《方案》)在“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这一任务中,提出要“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从建设“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推动校企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也是社会实践的创新,具有极高的政治站位,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当前,全社会学习、落实《方案》精神,深入思考与探究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之举,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新实践。
一、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
《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所谓“类型”,百度百科的解释之一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之于职业教育类型,可以引证式理解为具有自身发展体系、發展目标、发展驱动力和发展规划与愿景,以及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这一教育类型与其他教育类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是纵向贯通的教育
类型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初、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贯通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提出:“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从社会结构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可以适度关照社会关切,但需要与普通教育在规模、结构上保持理性的比例关系,这是由整个社会分工决定的,厚此薄彼只能损害社会发展与进步。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初、中、高等不同层次也应该在规模、结构上保持协调一致,而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向本地聚集,因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大,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呈现出外向拓展的态势,甚至出现了片面追求大而全的办学取向,没有兼顾本地产业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的本真目标。
(二)职业教育是横向开放的教育
这种开放至少表现为两种联系。一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仿照普通教育办学,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以及学校治理等方面都未能摆脱普通教育的话语体系,从而限制了自身的科学发展,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同为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在于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驱动力和发展规划与愿景并不相同,所拥有的话语体系也不尽相同;统一则表现为二者立德树人的根本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提供的路径选择,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二是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联系。职业教育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直接为本地产业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人才供给方,而产业企业往往成为用人需求方。供需对接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联系越紧密,对接程度越高,职业教育和专业建设就会发展得越好,二者脱节而不对接,就会造成人才供需在规模、结构上的矛盾,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多样性、复杂性特征决定职业教育必须开放融合
目前,普通教育一般定位于升学教育,目标单一而明确,与社会接触的面并不宽泛。相较于此,职业教育与外界的联系更具多样性、复杂性。所谓多样性,一方面反映在职业教育需要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如升学与就业、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等;另一方面反映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也来自于不同的群体,包括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企业员工、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农民等。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培养培训目标,都需要职业教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需求,分类确定人才培养培训标准和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开发适切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所谓复杂性,既指职业教育不仅要与地方产业同频共振,也要与行业企业相互合作、协同育人;还指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合作贯穿于育人的整个过程,从招生到就业,他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中,企业既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方,但作为育人主体,也同时是人才的供给方,进而表现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双重身份。
职业教育多样性、复杂性的特征,正是职业教育开放融合发展的充分依据。一方面,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集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科技研发、非遗传承、职业体验、社区教育等办学功能于一体,扩大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满足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价值和社会贡献度;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产业不断融合,校企合作办学不断深化,校中厂、厂中校、混合所有制等办学形式不拘一格,紧贴产业办教育,全面满足产业、企业用人需求。
二、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
坚持类型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使然,也是职业教育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遵循。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既包括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融合、与普通教育的融合,也包括职业教育自身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融合、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融合,由此构建起一个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完备的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
(一)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命运与共,二者相互依靠、彼此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依据,职业教育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这是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石。
职业教育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相吻合。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落后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必定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吻合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区域产业发展用人需求规模的吻合,以及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技能与企业生产服务所需岗位技能的适配性。吻合度越高、适配性越好,区域产教资源、社会资源利用就越充分,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性也就越高,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职业教育存在明显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的差异,客观上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这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职业教育是区域均衡的教育,其现代化也是全面的现代化。事实上,城乡职业教育可以通过一体化招生、优质师资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共建等实现双向交流、协作发展,为人人发展创造条件。
(二)职业教育满足并服务于区域需求
厘清职业教育边界、明确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是办好类型教育的前提,也是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类型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于其特定的服务领域,服务领域越广,功能越完善,社会贡献度就会越高,命运共同体就越牢固。在教育内部,一方面,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区域产业发展直接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生源地,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在教育外部,职业教育凭借其特定功能,具备更为广泛的服务面向:利用人才优势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产品研发服务;利用课程优势传承传统技艺,为中小学校和社会提供职业体验活动,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还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通过社区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三)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是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这一本质。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职业教育的本质功能,不断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机会。利于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正是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终目标。
普职融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保证普职规模大体相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们在选择教育类型时的盲目性,有利于构建相对合理的就业结构与用人秩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但一段时间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被人为割裂,限制了人们对学习的自主选择权,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现代教育应该是普职融通、均衡发展的教育,因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同属教育中的不同类型,在教育人、发展人上是相通的,二者应同时站稳人民立场,弭除罅隙和偏見,互通有无。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涯规划,自主选择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也可以在二者之间通过学分银行等形式进行学习互认和转换,为自身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思考
建设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既有社会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再优化,是对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和融合发展的再思考,可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维度
横向上,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路径的自觉选择,这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同时,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企业的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经济集群发展,对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的群链式发展及其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产教融合发展。只有立足区域,产教信息对接才会更加准确、及时;只有产教融合,人才供给与需求才会更加平衡。此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也可以通过举办综合高中等形式实现融通发展,即高中教育起始阶段不分教育类型,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来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明确后续阶段进入哪一种教育类型学习。
纵向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方案》已明确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自身具有完备的发展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能为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高等化”趋势日益明显,高层次学习需求不断增加,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于职业教育面向的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就成为一种应然状态。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深刻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中等职业教育则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保障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规模,二者命运与共。当然,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结构必然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一般区域经济发达,该地的职业教育也相对发达。
基于上述维度,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形式还有产教联盟与职教集团。以命运共同体为引领,产教联盟与职教集团的内部联系应更加紧密。在产教联盟中,产业和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话语权要进一步加强,彰显其办学主体地位,在享受人才优先储备、使用的同时,切实履行好协同育人的社会责任与法定职责。职教集团则需要在政、行、校、企多方合作中,突破横向合作的固化思维,突出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上的充分沟通,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引领,试点探索中职本科分段培养新模式,带动区域内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毫无疑问,产教联盟与职教集团的发展都必须兼顾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振兴的逻辑生长点在于农村职业教育”[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4]也明确要“建立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形成“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崭新格局。这既是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教育公平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将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二)命运共同体的功能定位
《方案》指出,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这间接指明了区域职业教育功能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实际上,对“职业”的理解早已不再局限于某项“工作”,而是“工作、教育、培训、志愿活动、社区参与和其他社会角色与活动的总合,并以各阶段顺利过渡、终身学习以及生活中各层面之间的平衡为基础”[5]。与之相应,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应为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其功能也必将趋于多样化和综合化。
1.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以国家举办的职业院校为主,企业成为具有同等地位的舉办主体,从满足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出发,面向区域内的适龄学生,执行国家审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升学奠定基础。
2.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既是行业、企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培训基地,也面向企业在职员工、退役军人、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非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培训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善劳动者的素质结构。
3.科技研发。科技研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体现,也是职业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延伸。校企合作能够使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人才、技术和设施设备优势,在生产与教学设施设备改造、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攻关、实训基地建设及课程开发上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也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4.非遗传承。职业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技艺的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与区域传统产业合作,将传统文化名家、非遗大师请进校园,与行业企业共建非遗文化教育教学链,助推区域传统产业在传承与创新中振兴发展,促进社会文明与产业进步。
5.职业体验。职业院校通过对接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创设职业情境和体验岗位,主要面向中小学校,也包括社会各界开展职业倾向测试、职业场景体验、职业规划指导、职业拓展培训等多种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引导体验者在体验中学习职业知识,形成职业意识,帮助体验者找到通向职场的明确路径。
6.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要以区域内职业教育中心校为主体,联合社区、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乡镇成人学校,利用社区现有资源,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开展各类生产、生活教育活动,促进社区成员发展和社区事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
(三)实现发展愿景的关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学习——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技术训练的责任不应单单落在或基本上落在学校体系身上。这个责任应由学校、商业与其他企业、校外活动,同积极合作的教育家、工商业的领导者、工人和政府一起,共同担负。”显然,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利益的契合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中,区域社会协调发展是最重要的宏观背景,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各方最终汇为一体的纽带则是“人”。企业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技术技能人才,社会文明进步需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职业教育则以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成为了利益各方追求的共同目标。也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一致,以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关系来维系,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如果以其他为目的,比如企业只主张用人需求,“利”字当头,而不履行育人义务,共同体建设则无法持续发展。
道路的融合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对建设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认同需要体制机制的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例,首要的就在于制度建设,这不仅需要打破原先的管理格局,更在于企业或社会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以后,财产收益、人员管理等制度创新如何获得法律支持。同时,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需要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自上而下贯彻到省、市层面,多部门统筹,协同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保障。区域资源整合是催生社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整合的力度与质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一方面,各类资源在区域内应得到充分统筹,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模、结构、质量与发展水平上保持一致,避免浪费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普通教育领域的资源应保持充分流通,区域优质资源应得到充分配置,以促进社会发展效率明显提高。显然,职业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共享,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2002-08-24.
[3]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4]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EB/OL].(2019-05-05)[2020-09-1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05/content_5388880.htm.
[5]唐科莉.澳大利亞新战略关注职业转换[N].中国教育报,2019-05-03(5).
[责任编辑 贺文瑾]
The Community with Common Destiny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Innovation with Type and Integration
JIANG Hanrong
Abstract: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deepe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a timetable, task book and road map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s a type of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rtical penetration and horizontal openness, which also determines that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be open and integra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meet and serve the regional needs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 requi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munity with conmon destin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this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with common destiny is more reflected in the comprehensive orientation of various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cluding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on-legacy inheritance,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all parties forge a community with common destiny through ties of interests, integration of roads, joint 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unity with common destiny; type educatio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