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霞
摘要:教会学生知识是基础,教会学生思考是根本,教会学生创新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是目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
关键词:质疑; 善待; 激活;主体意识
一、问题质疑,善待创意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是基础,教会学生思考是根本,教会学生创新地、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是目标。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一个成功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与践行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善待学生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真正落到实处。
二、问题质疑,善待创意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可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在的学生对教师所教的知识有太多的认同和记忆,却少有有胆识的质疑与思考。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注重的是教知识,而不是教会学生思考。
在常见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直白简单,或由于倾向性太过明显,或由于问题太没有挑战性,许多学生往往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并且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众口一词“是不是呀?”“是!”“对不对?”“对”。其实,这种提问是一种不能促使学生思考的提问,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学生参与,是一种完全教师掌控,学生没有丝毫主动权的提问,它根本达不到启发学生思考与深入探讨所学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提问长此以往,只能培养出一些以懒于思考的学生。
有效的质疑问难,则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想现状与可能面对疑惑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手段。它的特点是学生的提问是生成的而不是预设的,答案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是富于个性的而不是只有标准答案的,教师对答案是部分未知甚至是全然不知而不是备课时全部掌控的,提问的的情形是课堂生成的一部分,而不是任教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提问,才能真正达到促成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在语文课中,有学生提出对课文内容真实性的质疑。例如我在讲述《伯牙绝弦》这课时,有学生提出伯牙为什么要用“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示对钟子期的思念之情呢?我当时一时答不上来,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责怪学生胡思乱想,而是善意地说: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和无边的孤独寂寞,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学生接着又问:“老师,那么什么叫做‘知音呀?”本来这节课我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知音”这个词语的来历以及体会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所以我逐步把学生引导到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从资料袋中去了解“知音”这个词的来历以及“高山流水”这个词的意思。从此,班上兴起了对课文刨根究底的风气,学生的问题意识大大增强了。虽然对老师的挑战多了,但我真正体味到了教学相长的含义。
三、尊重差异,维护个性
科学证明,人在智力与个性上是有差异的。面对班上众多的学生,其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强弱之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强求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火花”闪现,要注意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个性。在课堂的提问、讨论、演讲时,总是有一部分敢于主动表达的同学,也总有一部分不愿意发言的学生。例如我在上《口语交际·习作七》时,有一个材料是这样写的:小明的爸爸爱打鸟,小明想劝阻爸爸,如果自己是小明,会怎样去说服爸爸不去打鸟?我试着叫陈明林同学扮演小明的爸爸、陈启林扮演小明去演说,但是陈明林站起来,皱着眉,一言不发,一副很不乐意的样子,我见到这情形,我就这样去说他:“叫你扮演小明的爸爸,只是一个角色而已,而不是说你就是小明的爸爸了。”经我这样的一个明说,陈明林同学的心情顿时豁然开朗,胆大地扮演了小明的爸爸,由此引发了许多同学,如李伟超、陈日颖同学等都纷纷举手要扮演小明的爸爸了,并且每个同学都扮演得非常成功。所以我认为要有机地调控,适应协调,让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民主。
四、激活主体,自主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把个人的理解和想法、疑问都尽情地说出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暴露对所学问题的掌握程度,有时还能闪现出学生集体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要激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讨论法、演讲法等方式进行。我在课堂上多开展演讲活动,這样可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展示提供机会,例如在课前十分钟,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百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