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东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而民以食为天,幼儿的饮食健康更是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当将幼儿饮食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生活课程中,让“食育教育”进入平时的生活课堂,培养师生形成科学规范的饮食理念,通过开展食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关于食物和饮食的知识,进而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挑食、偏食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食育教育”最早起源于日本,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过去的一年, 我园对“食育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从认知、实践、礼仪等方面入手,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培养学生对饮食文化的认知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丰富食材蕴藏了无限的科学知识,本身就可以成为幼儿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直接素材。小班幼儿刚刚入园,由于每个家庭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不同,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挑食的习惯,偏爱吃肉而拒绝蔬菜。根据这种情况,幼儿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比如,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了《蔬菜,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一课程。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幼儿认识不同蔬菜、水果的名称、形态、颜色、味道。在幼儿认识蔬菜以后,进一步帮助幼儿掌握不同蔬菜富含的营养价值和它的吃法,让幼儿明白不同食物能够给我们的身体提供各种营养,每一种食物都应该尝试着去接受,不能偏食、厌食,教师正好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幼儿养成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几千年的生产、生活流传下来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可以在向幼儿介绍传统节日饮食时,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比如,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春饼;大部分家庭的餐桌上都会有一条鱼,寓意“年年有鱼,年年有余”;还有元宵节的“元宵”、清明节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数不胜数。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原来简单的一日三餐竟蕴含了这么多的文化和习俗,对幼儿了解食物和饮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动手实践,随机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第一部分的《蔬菜,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这一课程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家校合作这一途径,进一步对幼儿开展食育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可以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去市场买菜,了解市场上哪些蔬菜是自己认识的,哪些是没有见过的蔬菜。可以设置课堂作业让学生画一画《我认识的蔬菜》并介绍一下多吃这些蔬菜有什么好处、利用这些蔬菜可以做什么菜肴。同学们在亲自买菜的过程中,对蔬菜的外部特征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介绍蔬菜的过程中,孩子们从中了解到蔬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等等营养物质,意识到应该多吃蔬菜,自觉养成不挑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幼儿实践操作不仅仅是买菜,还可以让幼儿亲自体验种植活动,比如,我们在园区一角开辟了“开心农场”,引导幼儿亲自栽种了种类丰富的蔬果,有玉米、土豆、萝卜、花生等等。让幼儿亲自播种、浇水,生长的过程中给植物除草、施肥,种植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蔬菜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和过程,到了收获的季节,教师和幼儿一起挖土豆、掰玉米、拔萝卜,享受丰收的喜悦,再把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交给食堂阿姨做出美味的食品。通过自己实践活动得来的食物,吃到嘴里格外香甜,亲身体验种植活动也能让幼儿明白食物来之不易,好好珍惜不能浪费,从而养成珍惜食物的良好习惯。
礼仪教学,引导文明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古国”之称,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日三餐,自然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餐桌礼仪。我们会对刚入园的小朋友先开展食育中的餐桌礼仪教学,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用餐礼仪并使这种良好的用餐习惯伴随终身,受益终身。首先,要注重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饭前,先监督孩子们洗干净小手,然后检查餐具是否干净,用餐中,引导幼儿吃饭不要发出声音,不大声喧哗、不敲碗筷、不乱丢食物残渣、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用餐完毕后,指导幼儿用纸巾擦嘴,将餐具放回原位并摆好桌椅板凳。另外,教育幼儿对食堂阿姨和生活阿姨使用“谢谢”“打扰了”等礼貌用语,除去在园中用餐的时间,还要指导幼儿在家里用餐时要注意长辈先动筷、不要站起来去夹食物、不要在盘子里挑拣食物等等不好的行为。通过这些食育活动,幼儿很快改掉了原来不好的习惯,养成了良好的用餐文明礼仪。
结束语
“食育教育”不是单纯的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本文仅就其中一方面展开论述,食育教育还涉及对食物概念的认识,食物的制作过程、与食物有关的饮食文化、饮食礼仪的培养等等,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程,食育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课程还需完善,需要整个教育部门自上而下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一方面通过食育活动使我们文明古国灿烂的饮食文化得以传承、源远流长,另一方面通过食育教育影响和改善着孩子们的生活习惯。
(作者單位: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