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辉??张小璐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如何落实这一要求?如何研究这一课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我们一直努力做好统编教材下群文阅读的深入研究工作,在统编教材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策略的研究上,主要着眼于:两个重要的编写理念、编排组织的类似、二者互鉴教法、统编教材如何补充、群文阅读的多形式等方面的思考和研究,探究出一条符合初中生学情的阅读教学之路。
关键词:统编教材;群文阅读;初中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主要是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阅读量小、书读得少的问题。为此,要加强课内外阅读的质和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编写理念
1.群文阅读与统编语文教材在理念上是相通的
“三位一体”是指单篇教读、多篇自读和读整本书的一体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按照“人文主题”“语文元素”编排了教读课文、自读课文,每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这个单元主题可以认为是群文阅读的“议题”,每个单元的文本就是群文,除单元群文之外,还安排了整本书的精读和略读,如八年级上册安排了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的精读和《长征》《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的泛读。
这种编写理念与群文阅读的理念是一致的。
群文阅读也是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元素”来选编的,每一个“议题”下都有若干篇文本,这些文本有一条主线贯穿,这条主线就是“议题”。
比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民俗。我们根据这个“议题”,策划了单元群文的选取:丰子恺的《新年怀旧》《过年》、琦君的《春酒》、叶君健的《看戏》,这些反映不同“民俗”特点的文本,正是教材第一单元主题“民俗”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选取这些群文来阅读,正契合了教材的编写理念。
2.课内阅读要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阅读内容上,教材提出要坚持四个标准——经典性、时代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提出要弘扬两个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
在教材的编排上,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其他课外阅读资源都有要求。教材在教读、自读课后面提及不少拓展阅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朱德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后面“积累拓展”第五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老舍的《我的母亲》,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课外阅读上,安排了2部整本书精读和4部名著略读,让学生尽可能多读一些名著,以加大阅读量,让读单篇、读群文、读整本书结合起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回延安》课后“积累拓展”第六题提出“延安精神”,为了进一步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教材延伸阅读莫耶的《延安颂》、祁念曾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此基础上,群文上,我们进一步拓展、延伸,选取了课外文章吴伯箫的《菜园小记》,让学生阅读,进一步了解延安当年大生产运动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延安精神。
在学习的渠道上,教材提出两个延伸,一是课堂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二是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延伸。
这些理念和群文阅读是相通的、一致的。
二、统编教材与群文阅读单元文章编排组织类似
每个单元几乎都按照单元主题加语文元素来选文编排,一个单元就是一组或多组群文,议题是单元主题及语文元素,分教读课、自读课。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为例,上册第一至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四时之景、亲情之爱、学习之美、人生之舟、生命之趣、想象之翼;下册的单元主题为:群星闪耀、祖国之恋、凡人小事、修身正己、哲理之思、科幻探险。这些“单元主题”都是“议题”,围绕这些“议题”进行编排,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对于群文阅读而言,在编写群文读本的时候,围绕“议题”,也是按照单元编排组织的模式进行的。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群文,我们就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组织来确定“议题”并进行选文编排的。
第二单元的“议题”和选文:①自然之谜。(伯罗蒙塞尔《大自然的秘密》、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②恐龙生活之谜(《谜一样的南极恐龙》《恐龙灭绝之谜》);③“爱鸟”情结(《候鸟的迁徙》、韦娅《鹤魂》、张爱玲《谁赶走了鸟类》)。
三、统编教材与群文阅读教学互鉴教法
“1+N”的教学方法并非新东西,20世纪70年代末,北京名师霍懋征就开始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实验,一学期里让学生学了95篇课文。那时的教科书里一册只有30篇课文,霍老师的阅读量三倍于教科书,教学效果非常好。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谈语文教学时也讲过类似的问题:在谈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时,他提出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单篇的讲读是基础,是孩子运用的一个准备。
对于统编教材的教法,首先实现“1”,即教读课文。根据单元要求,对“1”要深研、深教,让学生深读、深品,将教读文本学深、学透,教读课文可以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精髓,领悟语文要素,揣摩文本的語言和写法。这样,阅读方法掌握了,完成了“1”之后,根据在“1”中学到的方法去解决“N”的阅读——自读课,教师只需适当指导、点拨即可。群文教学,不否定单篇教读,正如温儒敏教授在讲话中所提到的“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并行”,二者都不可偏废。
群文阅读教学与统编教材教法互鉴,是相通的。
四、丰富群文阅读的资源,编写群文阅读读本,做好统编教材的补充
群文阅读读本的编写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原则,以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紧扣课标和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元素去挖掘资源,在编排的时候,要有议题并按议题组织,要具有科学性。
1.挖掘统编教材内提及的资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文本后“阅读提示”中提及《托尔斯泰》全文、《三作家》全书、茨威格的《三大师》;第8课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文本后“阅读提示”中提及读一读《居里夫人传》;第9课郦道元《三峡》后“积累拓展”提及课外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文章,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第11课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文后要求读《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进一步体会吴均写景散文的特点;第16课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文后“阅读提示”提及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第19课法布尔《蝉》文后“阅读提示”提及《蝉和蚁》《蝉的歌唱》阅读;第22课《愚公移山》文后“积累拓展”提及“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阅读;第23课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文后提及要求从《史记》中选取人物廉颇、蔺相如、屈原、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对于人教版教材中要求拓展延伸的部分,要作为群文阅读的重点,要加强对这些内容的阅读,因为这是教材内容的拓展,是对教材的补充,是弥补教材的不足。
2.根据统编教材,挖掘教材外的资源
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习第14课茅盾《白杨礼赞》后,根据语文元素“托物言志”选取课外材料:《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病槐树》(行为社);《一棵树的智慧》(秦若水),《神奇的丝瓜》(季羡林);《向一棵树鞠躬》《枫叶礼赞》(孟超),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散文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的妙用;学习第15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后,选取有关“生命”主题的文章:《谈生命》(冰心);《人生》(勃兰兑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3.适当补充其他资源,甚至是跨学科资源
语文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比如,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以选取涉及有关地理学科方面的知识(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补充;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以选取涉及历史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学习《一着惊海天》我们可以补充有关物理学科方面的知识;学习《美丽的颜色》我们可以补充有关化学学科方面的知识;学习《中国石拱桥》我们可以补充有关桥梁方面的知识……航天、科技、生物等知识,我们都可以进行补充,进一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学生阅读的知识面。
五、群文读本阅读多媒介,多形式,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阅读
针对统编教材,我们可以选取大量的群文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手段进行阅读,可以是纸质的、电子的,可以通过微信、QQ、网站,在手机上、平板上、电脑上阅读,也可以通过其他电子产品进行阅读,让阅读手段、形式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借助其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让形式多样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群文的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与统编教材是相通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认真学习人教版教材的同时,阅读大量群文,让“悦读”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1]黄凤萍,王顺德.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下旬刊), 2017(2).
[2]李元本.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规划课题“大面积促进初中生深度学习的教学行动研究”(FHB170514)和2019年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性研究”(AH2019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余宏辉(1974—),男,高级教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