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价值引领:角色意蕴、 维度及其选择路径

2020-10-21 03:54吕珍赵永勤郎妍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乡村教师真善美

吕珍 赵永勤 郎妍

摘 要:乡村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学生实行价值引领,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体而言,一是道德的示范者和培育者,二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新思维的开拓者,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者。乡村教师价值引领的具体表现为引领学生走向“真”“善”“美”。对此,广大乡村教师应先修身,再以崇高的学识、道德、精神等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教师;价值引领;角色意蕴;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2-0041-04

乡村教师是乡村的知识分子和教育者,承担着振兴乡村教育,重建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人口素质,阻断乡村人口贫困代际传递,助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使命。乡村教师只有全面提升素质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重要使命。

一、乡村教师价值引领的角色意蕴

学生是基于自身的需要产生对教育的需求,当学生的价值需求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产生矛盾时,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因此,乡村教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对学生实行价值引领,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

第一,乡村教师是道德的示范者和培育者。习总书记曾强调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实现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2],这为新时代教师的育人使命确定了方向。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乡村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传递给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强与环境辨识能力差的矛盾使其道德发展“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只有师德崇高的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作用,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纠正学生道德上的偏颇,启发其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帮助其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第二,乡村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新思维的开拓者。我国古代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教师的职责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当代,习总书记用“三传播、三塑造”对教师的角色做了更为充分的论述,这也肯定了教师传播知识和培育创新思维的角色。学校教育是育人的重要载体,知识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学生通往成功的阶梯。然而教师知识的宽度、深度和广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乡村教师在做好授业和解惑的基础上,应审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思维培育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其思维,让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成为一个真理的拥有者[3]。

第三,乡村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者。传播思想是新时代教师的必要职责之一,其核心是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社会评判的价值标准[4]。青少年学生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其价值观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素质养成的质量规格及社会价值属性,最终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教师育人的题中之意,乡村教师要通过课堂传播、校园文化的打造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榜样示范引导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感,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根植于心。

二、乡村教师价值引领的三个维度

(一)引领学生走向“真”

乡村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真”,即带领其获得真知,具体表现为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取与思维的创新。乡村教师不是让学生纯粹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传授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不仅學会知识,而且懂得知识的来源,进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国之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在当今乡村教育中,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仍然存在。调查显示,在农村,高考弃考人数逐年上升,甚至有的学生选择不进入高中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就辍学外出打工。[5]社科院院士李涛深入西部地区发现,乡村学校中“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此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社会客观原因所致,但个人对知识、教育主观认识的偏颇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此,乡村教师引领学生求“真”十分重要。人的行为受意识影响,教师的学识在日常教育中必然会外显于行为,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向师性”,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言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探求真知,培养学生探求真知的能力和热情,从而鼓励学生坚持真理,不迷信、不盲从,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人格的形成。

(二)引领学生走向“善”

“善”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的行为活动合乎社会的正当性,“善”也表现为品格的锤炼与奉献祖国的精神。从一定程度讲,教师作为引路人,是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的重要维护者,是促进学生和社会向良善方向发展的行动者。[6]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外来文化以及社会上的部分非良性文化迅速渗入乡村,逐渐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著名语文教师于漪曾在演讲中痛批“小学生赠言多是‘祝你成富婆、总裁等言论”现象[7],这是由于教育的环境和形式等发生变化而出现错误思想诱导所致,归根结底是道德教育的问题。加之,长期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留守儿童心灵空虚,不良文化极易乘虚而入,影响其个人价值观的发展。教育本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伟大事业。因此,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三讲”引领学生的品行。第一,讲政治,坚守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以身作则;第二,讲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荣辱观,用实际行动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宣扬正气,引领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美德[8],并用崇高道德和良好品行引领学生锤炼品格、根植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四有”好青少年。

(三)引领学生走向“美”

“教师引路人的‘美体现在‘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四个方面内涵的和谐统一。”[9]这四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内容上的相互交叉,彼此之间共生共荣,如果这四者不能和谐统一,将不利于教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今,乡村教育环境虽然日益改善,但是城市镜像现象依然存在。城市镜像是指“人们特别是城市以外的农村人,在其大脑中呈现的关于城市的理解与表象,它是农村人逃离传统乡村生活及其文化的各种意识与言行的力量”[10]。在一定程度上,不少学生都将分数视为自己鲤鱼跳龙门的手段之一,因此在学习中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现象时有发生。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力军,教学生求“真”“善”与求“美”都是教育的应有之意。真善美的统一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成就完美的人格,这体现了德、智、体、美、劳教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相互交融的教育,即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统一的教育[11],乡村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将内在美的意识外化于行为,并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打造隐性课程以教学生求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人格,使其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的外貌、行为和心灵,进而更正学生认识上的偏颇,从而塑造学生真、善、美和谐统一发展的完美人格。

三、乡村教师价值引领的路径选择

“老师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有的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折、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出问题,怎么能担当立德树人的责任呢?”[12]因此,广大乡村教师应先修身,再以崇高的学识、道德、精神等引领学生把握好人生的方向。

(一)点燃指路明灯:理想信念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3]理想信念直接支配着一个人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效果,人一旦有了理想就如同鸟儿有了翅膀,就有了不断前行的动力。乡村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只有点燃理想信念之灯,乡村教师的生活与工作才有目标与方向,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一些乡村学生出现的“读书无用论”、功利化倾向等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是其理想信念缺失导致的结果,因此乡村教师需强化自身的理想信念,再通过其行为传递给学生。首先,乡村教师应强化社会理想。乡村教师要坚信共产主义,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信党的正确领导,并将此融入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积极育“新人”,筑“新魂”。其次,乡村教师应强化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理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充分肯定了教师的职业价值。乡村教师应坚持以奉献为提前,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做学生获取知识的钥匙,做塑造生命的源泉。针对一些学生心中的“读书无用论”和功利化倾向等错误思想,乡村教师应以知识为基础,引领学生进行价值分析,提升他们判断、选择的能力,帮助他们塑造真、善、美和谐发展的人格。此外,乡村教师应具有积极的生活理想。只有充满正气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乐观、向上的学生。积极的生活理想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热爱生活方能热爱工作,才能将万丈光辉洒向大地,既照亮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最后,乡村教师还应树立崇高的个人理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改革创新意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三尺讲台上用自身魅力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前进。

(二)筑牢思想之基:道德修养

在古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现代,好教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从古至今,具备崇高的教师道德修养都是一名好教师的标准之一。当学生接受教育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学习模仿的对象[14],教师的道德修养无不以巨大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新时代是青年人的时代,只有青年人道德崇高,才能彰显一个国家的素养,突出民族的灵魂。因此,乡村教师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才能起到“其身正才能不令而从”的教育影响。那么,乡村教师应如何筑牢思想之基呢?第一,乡村教师应强化社会道德,坚持潜心问道与关心社会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乡村教师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意识指挥行动,用行动感染学生。第二,乡村教师应提高职业道德。好教师应当淡泊名利,坚守人格底线,弘扬传统美德,执着于教书育人。[15]乡村教师要抵御金钱的诱惑,踏踏实实地建设乡村教育,铭记育人的使命,用甘為人梯、甘当铺路石的信念引领学生发展,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为乡村学生的成长奉献力量。

(三)建好学识之城:扎实学识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技能、勤勉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扎实的知识包括教师从教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智慧。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增多,教师垄断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文化的反哺正成为一种趋势,这迫使乡村教师要不断提升学识去维护自己“引路人”的角色。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的知识鱼龙混杂,这也促使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首先,乡村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不断阅读与学习,拓宽和加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自己不仅能够胜任所教学科,而且能对其他学科兼容并包,成为懂多学科知识的“杂家”。其次,乡村教师要树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将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和改善不足之处,提升教学技能。针对乡村教育中的问题,乡村教师应积极建言献策,用教育理论去解决教育问题,推动乡村教育的完善,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如针对留守儿童的厌学、弃学问题,乡村教师应用专业的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并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新思维以及爱国之心,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最后,乡村教师还应该加强反思与研究,促进自身专业成长。马克斯·范南梅认为“当我们对自身的经历作反思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认识这些经历的意义和机会”,反思是促进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反思,通过反思—实践—反思的过程在自我批判总结中实现自我超越。

(四)锤炼精神之魂:仁爱之心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中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因此,好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包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16]因仁而爱、而互爱,只有教师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爱知识、爱自己、爱社会以及爱国家。乡村教师的仁爱之心可从强化实践与理论做起,以理论引导实践,以实践去践行理论,并通过内外兼修成为一位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以己之爱,惠泽众生。乡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居多,他们从小缺乏父爱、母爱,当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往往会把教师看作自己的父母,这时,乡村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是学生精神上的父母。因此,乡村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大到他们的理想信念,小到生活上的细枝末节,通过这些关心和爱来弥补学生心灵上的缺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次,尊重与包容学生。乡村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如果教师能在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最后,信任每一个学生。皮革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如果教师信任学生,学生是有可能超出教师的预期的。因此,乡村教师应对学生多一分信任,将目光聚焦在每一位学生身上,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等的爱,从而推动学生奋进。除此之外,乡村教师还应该针对乡村教育的特殊性,强化学习相应的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提升对乡村教育中所出现的教育问题的认识能力,做到能游刃有余地處理问题,成为既有真材实料又有精神灵魂的“经师”。

(吕珍 赵永勤 郎妍,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谈谈校长的价值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07(7):4-6.

[2] 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J].人民教育,2016(18):6-9.

[3] 赵永勤,郎妍.习近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8):70-75.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2014(10):6-9.

[5] 蒋承,刘霄,戴君华,等.当前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瓶颈与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56-60.

[6][9] 彬彬.教师引路人角色的实践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4):34-36.

[7][16] 于漪.痛批:小学生赠言多是“祝你成富婆、总裁”,教育该给学生什么?[EB/OL].https://www.sohu.com/a/286946706_100928,2019-01-05.

[8] 蓝天.用“三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六盘水日报.2019-10-29.

[10] 杨明刚,唐松林.乡村教师发展的现代性透析——超越城市镜像、机械主义与绩效思维[J].教育发展研究,2018(20):43-48.

[11] 庞学光.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10-13.

[1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13]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2013-05-04.

[14] 张森年.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养成——习近平的师德思想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12-18,107.

[15] 蒲应秋,王萍.构建新时代好教师的评价标准——论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内涵[J].教育文化论坛,2018(6):12-18.

(责任编辑:徐 璐)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乡村教师真善美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浅谈义务教育乡村教师流失的原因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试论引领乡村教师走向自觉阅读的方略
20世纪乡村教师在文化历史沿革中与乡村生活疏离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