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作业 系统的创新设计

2020-10-21 03:54朱于国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教学法

摘 要:作业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本语文教材是一套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教材。这其中,作业系统的创新设计功不可没。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统编本语文教材作业设计兼具助读性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富于系统性,利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文;具有教学法的功能,便于教师展开教学;富有思维深度,利于引导学生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教师在一线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这些创新点,分析编者的设计意图,并有效转化运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统编本教材,使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作业系统;助读;深度阅读;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2-0013-04

一套语文教材一般由目标体系、选文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等构成。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教材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内容,近年来又突出了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又增加了一个活动系统。但严格来说,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侧重实践性,指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作业,因而也可以归入作业系统。考察一套语文教材的品质,我们往往从五个方面切入:其一,目标体系是否清晰合宜;其二,选文是否文质兼美;其三,作业设计是否丰富灵活,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其四,助读系统能否有效提供学习辅助;其五,编者语言是否精细考究。实际上,目标体系受课程标准制约,各套教材有一定的趋同性;编者往往重视经典文本,各套教材选文有一定的重合度;助读系统、编者语言要依托其他系统存在,虽然也很重要,毕竟非教材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作业系统,从大的方面说体现出教材编写的原则和理念,从小的方面说凸显出编者的单元设计理念和对课文的理解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套教材的个性品格,因而最受研究者关注。

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的编写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为根本理念,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吸收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包括教科书编写),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大胆创新,[1]经过二十多轮严格审查,终于完成。2016年秋季,起始年级统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投入使用,2019年我国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统编本语文教材全覆盖。从一线教学反馈来看,教师普遍认同教材的编写理念,认为该套教材目标合宜,体系严谨,选文得当,亮点突出,是一套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有特色、让广大师生满意的新教材。这其中,作业系统的创新设计功不可没。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各单元课文分“教读”和“自读”两种类型,为凸显课型的不同,教材设计了不同的作业类型。教读课文的作业设计翔实完备、类型丰富、逻辑清晰,课前有“预习”,课后设置了“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侧重教师引导下的学习,重点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要点;自读课文的作业设计融入助读系统中,灵活多样、富于启发性,旨在引导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课文,实践并巩固教读课所学的阅读策略。本文拟以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就新教材作业系统的创新设计做一些论述,以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设计理念。

一、作业设计兼具助读性质,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不同于练习册,作业系统也不同于教辅练习题。除了共同具有的巩固、诊断、检测和反馈功能,教材的学本性质决定了作业系统应同时具有学习支架的功能,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资料支撑和策略支持,也即兼具助读性质。

语文教材作业的设计往往指向课文的重难点,或者是课文的独特写法,或者是值得品析的语言,题干的表述简洁,往往对学生的阅读起到提示作用。比如,课文《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题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提示学生关注课文中感人的细节;课文《散步》“积累拓展”题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提示课文语言上的特异之处……尤其是自读课文的旁批,也设置了一些问题,但与传统的作业不同,这些问题的首要功能不是提问和作答,而是提示和指点,因为设置旁批的地方往往是文章的肯綮处,指向的是文本的关键点。比如,课文《金色花》的旁批——“‘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思考“我”变成金色花的目的,更是引导学生思考并把握散文詩中这一特异情节对于理解文章主旨的意义,因而又具有阅读策略提示的价值。

教材中的作业,往往要求学生完成一些“动作”,如“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比较阅读”等,这是完成作业的手段和方式,它们往往不是随意设置的,其中蕴含着阅读策略的提示,教师在教学时要予以重视。比如,课文《秋天的怀念》“积累拓展”题五“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第1段的对话,“我”还在暴怒和自暴自弃中,母亲试图转移我的视线,“我”深陷痛苦不能自拔,母亲感同身受,心里也在滴血。第3段的对话,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折磨,“我”内心已经疲累,痛苦的内心有了松动,母亲同样的提议得到了不同的答复,这自然让母亲喜出望外。她的坐卧不安,她的“絮絮叨叨”,她对往事的回忆,以及话语的戛然而止,透露出母亲内心的惊喜和谨慎。对这两段文字的学习,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实际就是进入情境,代入人物,体会人物的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在对话中不同的心情。这两个阅读策略,在题目中都有提示。

二、作业设计富于系统性,利于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文

着眼于深度阅读课文,构建完整阅读策略的目的,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作业题的设计上,强化系统性、层级性和精细化,避免零散性、平面化和粗疏化。教材的课后作业部分从“思考探究”到“积累拓展”,题目按照由表层到深层、由整体到局部、由文本细读到课外拓展的顺序安排,编者旨在努力构建循序渐进、前后勾连、层次清晰的作业系统。在这方面,《秋天的怀念》的课后作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题二至题四的设计,分别对应课文的三层意蕴,体现出由表层到深层的设计顺序。

《秋天的怀念》一文,首先是一篇赞颂母爱的文章,这是我们初读课文就能直观感受到的方面。题为“怀念”,怀念的正是“我”的母亲。文章主体部分描绘了诸多感人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在儿子面临困境时的艰难与痛苦,凸显出一位不仅“会疼爱儿子”而且“懂得理解儿子”(语见史铁生《我与地坛》第二节)的母亲形象。“思考探究”题二就是引导学生提取这些细节,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体会母爱的伟大。

其次,这是一篇思考生命的文章。对生命的思考,是史铁生作品的核心主题,独特的境遇赋予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气质。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一关键话语,提示我们应关注作品的这一层意蕴。“我”瘫痪以后,陷入心理困境无可解脱,“我可活什么劲儿”是作者当时的心境,母亲给出的答案很凄凉:“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朴实的话语,实际蕴含着母亲最朴素的愿望:不管什么境地,活下去而且好好儿活才是最重要的。当“我”走出自我的封闭,愿意尝试出去看看,母亲却“出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她的一生“艰难的生活”,与病魔独自抗争的勇气,那临终前的牵挂,都诠释着“好好儿活”的真谛。秋天到了,菊花“泼泼洒洒”地开放着,象征着生命的刚强与不屈,“我”最终打开了心扉,明白了母亲临终的嘱托,作品的主旨最终获得升华。“思考探究”题三的设计,就是从文中的特异点——反复出现的话语切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层意蕴。

最后,这是一篇关于感恩与忏悔的文章。这一层意蕴并不明显,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不宜觉察,却是文本中最让人值得珍视的一种情感。“我”陷入困境,只知道发泄自己的情绪,从来没有也不知道考虑母亲的感受——“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同时也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也“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甚至当“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的时候,也没有一丝一毫替她考虑,甚至“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在这些话语中,作者用了一些副词,像“一直”“再”“也”“绝”“竟”,表现出对自己一直以来对母亲冷漠的无可挽回的痛悔。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说道:“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段话可与本文互相佐证。这一层意蕴往往为读者所忽视,教材在两处做出提示。在“预习”中,教材引导学生:“反思一下:沐浴在亲情中,我们是否只知接受,不会感动,也不懂回报?”实际在提示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不要只看到亲情,还要看到作者对亲情的反馈——这往往是许多描写亲情的文章均具有的两个方面,比如《背影》,并从阅读中反观自身,学会感恩和回报亲情。在“积累拓展”题四中,教材则将涉及这一层意蕴的语句拎出来,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需要说明的是,这道题设置在“积累拓展”栏目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某些词类的情感表现力。句中加点的词都是副词,属于虚词。我们都知道,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思,在句中起结构上或语气上的作用,但虚词不“虚”,在表情达意上也有着实词所没有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删除法,引导学生对比删除加点词前后的语句,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删除之后,语句的情感力量会削弱很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去游戏厅了”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陈述的是他干什么去了这个事实。如果加一个词——“他又去游戏厅了”,一个“又”字就包含着情感,也许是无奈,也许是气愤,总之不再是单纯的陈述了。文中的这些语句也可作如是观。

三、作业设计具有教学法的功能,便于教师展开教学

苏联教育学家祖耶夫在《关于加强现代学校教科书的教学法功能问题》一文中指出:“教科书包含着全部教学法功能……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这是对教材功能的阐述,也从一个侧面指出了教材应具备的品质。教材,是学本,同时也是教本,在性质上具有双重性。因而,作业系统的设计既要照顾学生学习的需求,同时要照顾教师教学的需要,尤其是教读课这类需要教师较多介入的课型,如果教材在作业设计中融入教学法的功能,无疑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种种便利,也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性。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作业设计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和努力。

首先,栏目的设计力求符合教学的流程。教读课文前后的四个栏目,围绕课文阅读和单元目标落实,精心设计题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預习”在于引导学生做好学习铺垫和准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思考探究”侧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精细阅读;“积累拓展”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文笔精华,另一方面向课外拓展延伸,[2]或延伸阅读,或拓展写作,或开展活动;“读读写写”侧重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的基础训练。四个栏目的排布,体现出教学的一般顺序,即先预习,再细读课文,最后拓展延伸知识内容和进行知识巩固。这种设计可给教师设计教学流程提供借鉴。

其次,题目的具体设计上突出活动性。过去教材的作业设计往往以问题为主,比较平面化,形式较为单一,教师教学时需要将其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统编本教材的作业设计则突出活动性,转变切入方式,增加操作性,许多题目可以直接作为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运用。比如,课文《散步》“思考探究”题一,围绕课文标题设计问题,表面上是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实际指向的却是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主旨的把握。该题目有两项,第一项“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是平面化的问答题,与过去的设计没有区别,但这个问题只是铺垫;第二项才是整个题目的重心所在——“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说你的理由”。文章标题的拟制,有不同的方式,有概括主旨式,有抽取核心式,还有关键词式,仅概括主旨式,也会因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同而有不同的取题,因而,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活动,涉及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一节课的主活动或主任务,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课文基础上,发散思维,拟制各种不同的标题。事实上,我们看过很多的观摩课,其中不乏名家的,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这样做的,而学生的反馈也是积极的。例如,有学生取题为“三代”或“世界”,这是从课文所展示的中国人的伦理观角度取的题目;有学生取题为“生命”“初春”,这是从课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中抽取出来的,体现了他们对文中展示的生命传承和美好人伦情感的认识;还有的学生取题为“分歧”“大路和小路”,与文章正题“散步”一样,是从课文的核心情节角度拟制的,体现出学生对文中主要事件的把握……学生的思维越开放,也就说明这道题的设计越成功。

四、作业设计富有思维深度,利于引导学生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了四个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凸显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思维发展的理念。思维,包括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前者如直觉、想象和联想,后者如分析、概括、综合、抽象、比较以及审辨性思维等。统编本语文教材除了通过单元设计(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专门设计“联想与想象”主题单元,选取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综合性学习(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训练分析、概括、综合能力)的实施,落实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外,更多地通过设计富有思维深度的作业,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表达交流中主动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比如,课文《散步》“思考探究”题四,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运用的对称的句子,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课文中类似的语句很多,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精心营构的结果。这样的语句,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富于对称之美,且相互映衬,很有情趣,但既然是作者精心营构,且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作者自然不是考虑纯粹的形式,而是有表意的目的。作者有意识将前后两代母子并列来说,表现了生命的传承不息,也体现了代际之间不同的选择;而将三代人对举,凸显出“我”在中国式的家庭伦理中的中轴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年人家庭责任的理解。这样的句式运用,无疑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语句揣摩品味题,学生有时会过于关注形式,而忽略形式与内容的适配性,这道题的设计可以说给学生思考和品味语言提供了一个范例。

再如,课文《〈世说新语〉二则》“思考探究”题二,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作审辨性思考。对于“白雪纷纷何所似”这一问题,胡儿和谢道韫做出了不同风格的描述,“撒盐空中”粗犷,“柳絮因风起”优美,从境界来说,后者无疑更富有诗意,也与一般情况下白雪的飘飞状态更相符合。文中“公大笑乐”含蓄地点明了谢安的评价倾向,后人将谢道韫誉为“咏絮才”也是因为更认可她的才慧。教材的设问“你有不同看法吗”,并非为求异而求异,实际教学中的确有学生认可胡儿的描述,也给出了合理的理由。如果我们读过鲁迅的《雪》,看到鲁迅对朔方的雪的描绘——“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能够看到他的描述与“撒盐空中”异曲同工,描写了特定情境中雪的特殊形貌,因而胡儿的回答也并非完全不可取。题目的设计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对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有帮助的。

除此之外,统编本教材的作业设计还有一些亮点,比如设置“1+X”拓展阅读篇目,使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利于打破纸本教材的“围墙”,再如题目的设计紧扣单元学习重点,能有效支撑教材的目标体系,等等,篇幅的原因,不做赘述。综上,作业系统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编者的价值追求和語文教育理念。教师在一线教学中,要善于把握这些创新点,分析编者的设计意图,并有效转化运用,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统编本教材,使新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朱于国,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1][2]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主要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6(26):7-10.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教学法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探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戴着镣铐起舞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与实践
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