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媛麟
摘要:本文主要就“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展开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并通过实践发现: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类比、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师应合理引导、敢于放手,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关键词: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类比推理;教学设计
1 教学背景
1.1 教材分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的第四章第一节。在前三章基因的发现、位置、本质的基础上,继续展开对基因功能的研究,本章与前三章共同构成关于核心概念“基因”的逻辑体系。至此,学生对基因能有概况性认识。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大板块:转录和翻译。在“转录”部分,通过三种RNA结构与功能的介绍及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图解,使学生明确转录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为下一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打下知识基础。
1.2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基因正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但基因具体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另外,DNA的复制和转录存在相似性,在已熟知DNA复制过程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推理、设想转录的过程,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2 教学目标
(1)能阐述三种RNA的结构与功能,并简单分析其结构和功能之间的适应关系;描述转录的具体过程,包括模板、原料、场所等
(2)提高分析实验并设计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类比推理能力;能通过视频、图片等获取信息;能进行合作探究并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充分体会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并体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美”
3 教学过程
3.1 构建框架、激发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三章的内容,构建一条关于基因研究的时间脉络,回顾主要科学家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图片: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猫的折耳和立耳、喝酒脸红的人和千杯不醉的人,提问: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性状呢?它们受到谁的控制?学生很容易回答到基因,教师再问: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提示学生联想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物的性状,教师再问:那基因如何指导蛋白质的合成?通过连续设问,建立前后知识关联并引入本节。
3.2 环环相扣、落实知识
①提出猜想:此过程中可能有“使者”存在
引导学生复习:基因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而蛋白质的合成完成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提问:细胞核中的基因如何指导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教师补充资料:基因的分子直径是2nm,核糖体直径约23nm,细胞核的核孔只有0.9nm。学生提出猜想:可能有中间物质充当“使者”。
②分析实验:RNA是“使者”
补充资料:1955年布拉舍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为材料进行的实验:用核糖核酸酶分解细胞中核糖核酸,蛋白质的合成就停止;若再加入抽提出的RNA,蛋白质的合成就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到结论:RNA应该是此过程的“使者”[1]。
③分析并设计实验:RNA合成于细胞核而后转移至细胞质
补充资料:A组将变形虫置于15N的尿嘧啶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核中首先出现了标记,接着细胞质中也出现标记;B组将变形虫置于14N的尿嘧啶核苷酸培养液中培养,细胞核细胞质中均未检测到标记。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到结论并进行第三组实验设计以增强说服力,提示学生联想必修一细胞核的功能中实验的设计思路:取A组的细胞核核和B组的细胞质构建重组变形虫,在14N环境中培养,结果发现一段时间后细胞质中也可检测到标记[2]。
④复习讨论:RNA适合充当“使者”的原因
教师提问:为什么RNA适合作为“使者”?引导学生根据“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先进行RNA结构特点的回顾,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的填寫(包括其中文名称、基本单位、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和碱基类型,并和DNA进行对比)。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种类型的RNA,指导学生根据教材RNA结构示意图,猜想:哪种RNA是刚刚一直在探讨的“使者”?学生答:mRNA,因为它和DNA结构类似,都具有一定的碱基排序,其上也可以携带遗传信息。教师在肯定学生推理的基础上,介绍三种RNA的中文名称和功能。
最后,学生总结mRNA充当使者的原因:能储存遗传信息;单链、较短,可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
⑤类比推理:DNA如何将遗传信息传给RNA?
此处先进行小组讨论,根据DNA复制的过程,类比、猜想转录是如何进行的,学生表述后,教师再展示转录过程的分步视频,并层层设问,解决该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如下:
视频一(解旋):转录的第一步是什么?解旋需要破坏什么结构?DNA复制时,氢键是如何破坏的?转录时也需要解旋酶吗?
视频二(配对和连接):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哪些化学键?氢键和磷酸二酯键分别是怎样形成的?此过程与DNA的复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视频三(释放):该过程中整个DNA全部解旋后开始转录吗?
最后,学生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的填空,包括转录的:场所、模板、原料、原则、条件、产物、特点等,并用自己的语言尝试给转录下定义。
3.3 归纳总结、巩固提升
引导学生填写比较复制、转录过程差异的表格,明确转录和复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提高其类比分析的思维能力。
4 教学反思
本节设计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是一个亮点,不管是:应有“使者”→谁是“使者”→如何充当“使者”→为什么适合作为“使者”的严密逻辑过程,还是学生关于三种RNA中哪种是“使者”和转录具体过程的猜想,都体现出:高中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放手课堂。另外,转录的过程由于比较微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本节利用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将微观放大、虚拟具象化,巧妙化解重难点。最后,也比较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不足的地方是补充资料略多,应进行精简,把控好课堂时间。
参考文献:
[1]:牛燕.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教学,2017:45-47
[2]:白建秀.“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的备课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