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德育新模式“模拟家庭”显成效

2020-10-21 17:48余巧燕
神州·下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施家庭教育探索

余巧燕

摘要: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代表人物马克思·范梅南在《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首次阐述了教师“替代父母关系”的新理念。在此理念的引领下,我校大胆实践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构建模拟家庭。本文从“构建模拟家庭”的概念、意义、案例和实施来进行研究探讨,阐述这一德育新模式对“问题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模拟家庭;实施;探索

“构建模拟家庭”并非完全让老师顶替父母的角色,而是对于孩子在父母身上缺失的情感进行找寻和弥补,即是给孩子进行定向情感补给。一些人眼里的“问题孩子”其实并非孩子自身问题,而是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出现了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完全改变孩子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种自然的模式,把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情感弥补回来,这就是我们“构建模拟家庭”的初心。

一、“模拟家庭”的构建

“模拟家庭”是由学校牵头成立“问题孩子”辅导员队伍,队伍由专职心理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持有心理健康教育证书的科任教师和社工组成,安排每2-3位教师带2-4名学生,模拟现实中父母带小孩的情景,与“问题孩子”组建模拟家庭。

在模拟家庭中,老师担任“父母、兄长”的角色,通过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交流,深入了解“问题孩子”的原生家庭,从中找出问题根源,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对其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或进行个别心理疏导,或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家庭”的关爱与温馨,填补“问题孩子”家庭教育的缺位和亲情缺失。

二、“构建模拟家庭”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学生往往把老师看做父母的化身,有时还把教师视为知己或朋友,表现出明显的向师性,对教师言听计从,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赞识。因此,我们构建模拟家庭,让“问题孩子”在校园生活中体验到来自教师的信任、理解与关爱,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模拟家庭”中感受爱、享受爱,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

特殊学生的家长对小孩教育显得迟钝和无知,特别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隔代教育、农民工这类家庭,他们对青春期少年心理特点知之甚少,对有效教育孩子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因疏于管教而荒废学业或心理发展不健全。构建模拟家庭通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在结对子的“模拟家庭”中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模拟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

学校实施“模拟家庭”教育一段时间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下面的案例分析,我们共同探索“模拟家庭”德育新模式的开展模式。

案例呈现:有两个五年级小男孩,他们学习成绩很差,在课堂上会发脾气,扰乱教学秩序,违反纪律。

问题根源:两人都由祖父母带大,学习上缺乏督促与辅导,导致学习成绩差,基础没打好导致跟不上,孩子就自暴自弃,厌恶学习。在他们心里父亲才是权威的象征,其他约束只要没达到父亲的管教力则可轻视。他们父亲的教育方式都是简单粗暴——施以拳头或者棍棒威吓。

应对策略:模拟家庭每天在“聚会”上聊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生活或学习上的问题。模拟家庭设计“换位思考”活动环节,让孩子用同理心正视自身的缺点。在一次“聚会”上,两小男孩因言语不合出现口角,我们没有立刻阻止,反而看得“津津有味”。他们的外现行为很相像,让他们组成一对可以让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适当地让他们表现出缺点,能让他们在他人面前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

教育效果:在一次“聚会”时,我们每个人都手拿一张写“( )是一个( )的人”的纸,提议大家把句子補充完整,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从中挖掘闪光点,然后再与孩子聊这样的人可以怎么做到,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获益匪浅,重拾自信,慢慢地追求进步。经过一年多“模拟家庭”教育,这两个男孩从乱发脾气到控制情绪,从不爱学习到主动学习,从无纪律性到遵守规章制度,从理所当然地接受一切到感恩他人。

面对不同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我们会采取不同策略来组建“模拟家庭”开展思想教育。通过不断地实践,“模拟家庭”这种德育模式在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它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行的。

四、“构建模拟家庭”的实施方式

1.面向全体学生,分群体教育。根据教师专业、性格和“问题孩子”的个性,将有共性问题的孩子分在同一组,建起一个真诚和谐的“模拟家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做好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跟踪记录(在校表现和成绩等)、效果总结及反思等资料的收集。

3.优化特殊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孩子”的家长开设家庭教育知识培训课,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效力。

构建“模拟家庭”是我校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的新尝试,今后,我们将在德育工作中继续深入探索,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完善育人机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

[2]李国霖.提升家校合作的主体性[M].中国家庭教育.2004-1

[3]吴衍.一种新型教育关系:教师“替代父母关系[J].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4]王延强.谢长法.教师“替代父母制”:留守儿童德育新模式及路径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08)

猜你喜欢
实施家庭教育探索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