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课例分析

2020-10-21 06:26薛莹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比较法课例语文教学

薛莹

【摘 要】教师应教会学生在比较中学,使其形成自求同和求异思维,能对具有可比性的文本进行多类型、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进而归拢零散知识点,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丰富和拓宽语文学习的思维量。本文从案例分析出发,对比较教学法的运用模式和效果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比较法;课例;语文教学

将比较法运用于语文教学,是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问题,也涉及教学思想的把握、教材使用的整合、教学内容的挖掘等方面。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意识和求同辨异的比较习惯,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开拓思维。

一、同中求异:温故而知新

【案例】

教师在《六国论》落实文言字词的过程中出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侵之愈急,要求学生抓住“攻”与“侵”的异同作比较学习。学生展开讨论,“攻,击也”,用于诸侯间的征战,属于中性词。“侵”表示不公开进攻,潜师掠境称“侵”,苏洵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分析】

上述案例从比较方式看属于横向比较;从比较类型看属于求异比较;从比较教学法运用的途径看属于设问比较。教师在辨析同义词时,运用比较法,抓住“攻”与“侵”,引导学生区分文言同义字词的细微差别,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字词。

比较教学的实质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功能,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提高教学效率。比较教学法涉及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涉及对学生现有经验的正确认识和评估,需要教师对比较点做纵深挖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训练重点。案例中教师仅让学生阐述“攻”与“侵”的区别,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列举“攻”“侵”外,其他相似字,譬如“征”“讨”“伐”“袭”,那么這一知识点的学习视野和探索空间将更为开阔,更好得实现“温故知新”,同中“辨异”。

二、异中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案例】

某教师在新授《错误》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以体味诗歌情感,运用比较法提升鉴赏感受。

师:类似的“美丽的错误”在前人的诗词中也有所表现。我们来分析以下两首词中的“美而的错误”。“过尽千帆皆不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两处都是写“美丽的错误”的。齐读诗歌,注意体味思妇等待丈夫归来的痴情和落寞。

师:外出远游的丈夫思念妻子时所写的诗歌,文学史上称之为 “游子谣”。

师:孟郊《游子吟》是一首游子谣。再如《天净沙 秋思》也是如此。

师:《错误》写了闺怨的思妇,也反写了苦旅的游子。是思妇词,也是游子谣。思妇闺怨是果,游子羁旅是因。这两个题材往往被揉合在同一篇作品中使诗歌更有韵味。

【分析】

上述案例从比较方式看属于纵向比较;从比较类型看属于求同比较;从比较教学法运用的途径看属于新旧联系比较。比较阅读的教学本身就是鉴赏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同一话题的不同诗作体味游子与思妇的幽思愁绪,把握思妇词和游子谣,从而感悟《错误》的古典美,破译新诗与古典诗词的传承密码。在古今作品比较中,尊重情感的“通感”规律,“打通”游子羁旅之苦、思妇幽闺之怨的话题,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找准文本鉴赏的切口。比较教学法的运用立足文本、缘于文本,高于文本、广于文本。

三、求同求异:他山之石以攻玉

【案例】

师: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中国名胜词典》。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在词典的127页。

师:快速浏览课文,把条目里介绍的内容和文章的段落对应起来。[手势:两掌相对合拢]比如,第一句“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看看与文章的第几段对应?

生:第1段。

师:对,与第1自然段对应起来。在旁边写个“1”。好,现在很快地把这5句对一对,看有没有对不起来的地方。看谁对得准,对得快,要有速度。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综合起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理解:就内容来讲,课文比较全面,词典比较简洁。就说明方法来讲,词典上主要是说明。文章主要是说明、描写。这是从表达方法来讲。这篇文章能给我们美的享受。词典语言比较平实,这篇文章优美生动。说明顺序也不一样,词典上采取什么结构方式?

生:横式结构。

师:对!是并列式的,课文则先总后分。因此,词典介绍的晋祠跟我们今天读的这篇课文,就内容、表达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上都有不同。

【分析】

上述案例从比较方式看兼具横向、纵向比较;从比较类型看兼具求同、求异比较;从比较教学法运用的途径看属于连环比较法。

案例中教师运用连环比较法,就课文《晋祠》与《中国名胜词典》条目“晋祠”相互为用,引导学生从一般的比较延伸到定向的比较,在说明对象、方法、语言、顺序、结构形式等前提下,互为比较对象,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形式,锻炼和拓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这比单纯求同或求异的比较要广泛得多,案例中使用比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比较、质疑、析疑、释疑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学生既是问题的发现者,又是困惑的解决者。学习是学生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学不好的。案例中学生学习说明文时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既完成学习目标,又达到说明文知识和技能相互迁移的效果,一箭双雕,将阅读教学转变成听说读写思同步的思维训练场。

参考文献:

[1]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陈时见.比较教学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比较法课例语文教学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应用比较法 培养物理知识迁移能力
怎样引导学生证明不等式
课例
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