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艳冰
摘 要:德育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正是人生理想与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而有效地德育教育工作都能够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扎实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对此,文章围绕新世纪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班级管理;策略
自从进入新的教育教学阶段以来,相关教育工作者随之面临着新的工作挑战。其中德育教育工作就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落实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当提升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使该时期有效的德育教育为学生今后打下良好基础。而当前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将德育教育真正落实,班主任将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知识文化的教学上,学生无法得到实质性的德育培养。对此,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最亲近的人之一,有必要真正落实德育教育工作。
一、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学生的熏陶
班级作为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则对教师实施德育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小学班主任要认识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构建对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同时,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创设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班主任对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考量,对“环境”这一词有一个准确认知。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对影响德育教育环境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的布置与设计,不错过任何一个能够影响学生的环境条件,从而全方位构建有效的德育教育环境,真正发挥教育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例如,班主任为了培养与提升学生在班级里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实施民主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指导之下,班主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对与班级体利益相关的问题、工作,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对班级管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与空间,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条例的制定,从而构建班级民主和谐的氛围。其次,班主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满意的班干部团体,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开展独立的班级管理工作。再次,班主任也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成为学生品德与道德学习的榜样,实现言传身教。最后,班主任要善于抓住空余的时间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影片资料,同时设立班级专区展示优秀的文化作品,让学生在闲暇之余也能够获得优秀文化与思想的感染与影响,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沟通技巧,促进观念行为引导
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应当是从心出发,深入学生心中并对其内在产生影响的教育。小学班主任应当以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为依据,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情况的基础上用正确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班主任要认识到交流的过程就是走进学生内心的过程,通过交流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正向引导,从而辅助德育教育的顺利进行。
例如,说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创造方式,也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种。小学班主任想要真正提升说教的教育效果,就要优化自己的沟通方式,联合使用直接与间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班主任在与学生共同的过程中要耐心并关心,随时关注小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交流,避免过于正经严肃的教育批评口气。同时,班主任要善于利用激励等积极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也是与学生用心沟通的一种方式。小学班主任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精心雕琢,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不断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开展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教育内化
有效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和引导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与体悟德育教育。对此,小学班主任需要更新和丰富自己的德育教育方式,能够灵活利用好时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的活动参与中将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体验,从而促进德育知识与理论的内化与升华。
例如,小学班主任可以利用好班会开展德育教育实践。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每一次班会主题的设计,可以是与爱国教育、诚信守法、安全健康、卫生习惯、宽容友善等主题相关的,同时将这些主题以各种个样的游戏或活动展现出来,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小品剧本的创作与表演、演讲与辩论等等,加深学生对这些主题的理解与感知,此外,班主任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孤寡老人的慰问、环保知識的宣传、博物馆与科技馆的参观等,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实质性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要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运用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提升教育有效性,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思想与价值观念的良好培养,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好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郝本信.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方法[J].教育观察,2017,6(24):99-100.
[2] 杨倩.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1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