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娜
摘 要:本文从课前精编专题练习、课内精准解惑、课后跟踪训练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有效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效率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提高 高三生物 复习课
复习不仅是一个回忆和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对于已经经历了第一次生物选考,距离生物第二次选考日子越来越近的现在,怎样提高生物复习课的效率,复习什么、怎么复习是每个生物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一轮复习的基本步骤是知识梳理→习题巩固→习题讲解→强化检测,如果二轮复习仍然按照这个模式,学生感觉所有知识点自己应该都知道,课堂上可能容易走神,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如果一味地做题,有时候往往会只关注到点,而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容易产生知识漏洞。复习课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要精编专题练习,课内要精准解惑,课后要跟踪训练。
一、课前精编专题练习
各地的模拟提、信息题,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事先要做好筛选,要精编难度适宜、题目正确、考点覆盖面全的专题练习,偏题、怪题坚决不做,重点训练核心知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很多学生第一次选考失利后总结,失分的点在基础题,所以不要一味地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多看书,回归教材,认真阅读课本。
生物教师要紧紧围绕着考试大纲,对着考纲内容和对应的要求进行选题,同时要认真研究历年来的选考真题,这是我们选题最重要的依据。经常会有学生反映,选考完会感觉平时做的题目和正式考试完全不一样,这说明平时的练习偏离的比较严重。仔细对比历年来的考试真题,可以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命题特点,可以清晰地发现哪些知识点考察频率高,可以找到每年真题的“共性”。比如对于“生物界在模式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个知识点,2015、2016、2017浙江生选考真题依次从分子、生物体、细胞层次上进行了考察;比如多年连续考查了有丝分裂各个时期尤其是间期的细胞分裂的特点,但是我们又发现了近几年不局限于单纯的记忆,对知识点进行了延伸,比如G1期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可以拓展为G1期需合成RNA聚合酶,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融会贯通。
二、课内精准解惑
课前搜集学生的问题,结合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精心准备课堂教学。复习课不能是单纯的习题分析课,也不能把知识点完整地再现一次,要精准地呈现学生的易错点和迷惑点,让学生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才是有吸引力的。比如生物可遗传的变异这个知识点,是学生普遍比较薄弱的地方,概念比较多,易混淆,尤其对于基因重组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本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如下的总结:1.比较明显的染色体畸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可以观察到的,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异常红细胞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2.基因突变、基因重組、染色体畸变都是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但是只有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3.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畸变,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4.细菌等原核生物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使R型转变为S型菌,变异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生物学上还有很多相似的概念需要辨析,比如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基因库和基因文库、核糖核酸和核糖核苷酸等。浙科版教材说有些语言需要生物教师最精准的说明,比如免疫这节内容有这么一句话: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生物教师要帮助学生解读这句话:“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是指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都是靶细胞,它们表面嵌有抗原—MHC复合体,“消灭之”的之代表的是细胞,细胞免疫没有直接作用于抗原。
三、课后跟踪训练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暴露出他们的知识盲区,这是提高分数的突破点。对学生课前专题练习中错误率高的知识点进行变式练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改编成判断题,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编题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多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全面回顾,使得学生牢固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样的复习方式无疑是新颖的,这样的复习结果无疑是高效的。
崔允漷指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效益可测性或量化,需要老师具备反思意识。” 课前精心设计练习,通过“课前自测”反馈的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课堂上对于学生存在的疑难点进行重点讲解,让每一节课都发挥最大的效益。生物课堂是动态的,生物问题是变化的,如何有效提高高三生物复习课的效率,需要生物教师不断研究,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又相对高效的生物复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