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之东泓炮台建筑特征及文物价值研究分析

2020-10-21 11:03郑洋坤
人文天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炮台坑道甲午战争

郑洋坤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距威海市区2.1海里,北陡南缓,东西长4.1公里,南北最宽1.5公里,最窄0.06公里,海岸线长14.9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53.5米。刘公岛历来是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与辽东半岛尖端的旅顺,形同京津门户,共扼渤海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诞生地。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是清朝政府北洋海军提督署的所在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此地成为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先后建设了铁码头、炮台、北洋海军提督署等军事设施。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清北洋海军在此抗击日本侵略者,力战不敌,全军覆没,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等亦殉国于此。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丁汝昌寓所、铁码头、工程局、屯煤所、日岛炮台等二十八处甲午战争遗迹组成,东泓炮台便是其中一处。

东泓炮台坐落在刘公岛最东端大泓的西侧,东临威海湾南北出口交汇处,南面威海湾南口航路,南口中央有日岛炮台,隔岸与威海湾南岸的皂埠嘴炮台遥相呼应。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北洋海军修建东泓炮台,由北洋海军顾问德国工程师汉纳根设计,第二年建成,包括兵舍、坑道、炮台、火药库、炮弹库等。东泓炮台设240毫米和120毫米口径平射炮各2门,75毫米口径行营炮6门,速射炮4门,共计14门火炮。其中240毫米口径大炮,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炮身长达840厘米,有效射程达到6000米,抛开最大仰角为22度,俯角5度,炮火可及刘公岛东部海面及南北两口,主要与日岛炮台、南帮炮台封锁威海湾南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东泓炮台数曾次击退敌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一日,东泓炮台被日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击中,两门24厘米口径克虏伯大炮被毁,守军撤出炮台,二月十六日,日军占领东泓炮台,并将大炮拆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占领了刘公岛,期间曾对东泓炮台地下坑道进行改造,增设通风发电机房、锅炉房等设施并驻有守军。新中国成立后,海军北海舰队某部海岸炮连进驻东泓炮台,增建兵舍东、西厢房和碉堡、瞭望暗堡等设施。1988年,东泓炮台与北洋海军提督署等甲午战争遗迹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由兵舍及其东、西厢房、坑道、火药库、炮弹库、提弹孔室、通风发电机房及锅炉房、碉堡、瞭望暗堡、通风口、炮位等部分组成,建筑面积1400余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是刘公岛规模最大的炮台之一。

一、建筑特征

(一)总體布局

为便于炮台坑道区分和统一描述,根据坑道进入顺序对其进行编号,坑道分区编号图。

兵舍总体座北朝南,兵舍东、西厢房位于兵舍南侧两端,对称布置。兵舍共11间,各间互相连通,其中明间东、西两间兵舍北墙分别设券洞连通①、②号坑道,两坑道向北前行10米转折向中间汇合到达③号坑道,③号坑道往北即为④号坑道。④号坑道南北走向,长4.95米,沿④号坑道可达⑤号坑道,⑤号坑道东西布置,东西长13.23米,南北宽3.8米,北侧偏西建有火药库,偏东建有炮弹库,中间有通道分隔,⑤号坑道东南角设有输送提升弹药的斜井和提弹室。炮弹库东侧设有⑥号坑道,坑道向东延伸10.78米后转折向南延伸4.58米,并在坑道端部设有通风口。火药库西侧设有楼梯拾阶而上,楼梯平面呈“┌”形,向西6.23米后转折向南。

楼梯出口,坑道东西向分支,往东为⑦号坑道,往西为⑨号坑道。⑦号坑道向东3米后偏东北前行5米,而后向东直行14米,坑道成弧形扭转后向北,北端接12厘米口径炮位,东侧接⑧号坑道,并设有掩体。⑨号坑道向西5米和11米处北侧分别设有1号锅炉房及通风发电机房,发电机房上部接新中国成立初期驻守部队增建碉堡和瞭望暗堡,坑道再向西17米为⑩号坑道,⑩号坑道转折向西南延伸100米,经过四次弧形扭转后为{11}号坑道,东西走向,向西50米到达坑道西出口,坑道中间南侧设有2号锅炉房,北侧设有2号通风发电机房。

(二)建筑形制及构造

1.兵舍

兵舍座北朝南,面阔十一间,通面阔57.26米,进深一间,通进深7.3米,建筑面积417.99平方米,红色花岗岩块石砌筑,水泥砂浆地面。正中为明间,设大门两侧开小窗,明间两侧各五间分别开三门两窗,门、窗为木质隔间而置,皆为拱券式。正面各间以通高的柱垛为区分,外墙设有凸起的腰线,檐部置压顶石,檐高4.53米。除明间和东、西端部两间外其余各间外墙均设有外伸的排水槽舌。兵舍内部为拱券顶,券顶距北墙0.7米处设有圆形通风口,各间立墙高均为2.53米,明间和东、西端部两间券顶高4.12米,其余各间券顶高3.54米。兵舍每间设有石砌隔墙,墙厚0.63米,隔墙南端开拱券门洞,各间互相贯通。

2.兵舍东、西厢房

新中国成立初期驻守部队增建。东、西厢房对称布置,面阔六间,通面阔17.62米,进深一间,通进深5.8米,檐口高3.04米,建筑面积204.4平方米。现浇钢筋混凝土梁和屋面板,平屋顶,坡度3%,毛石砌筑墙体,室内水泥地面。屋顶设有两个青砖砌筑烟囱,檐部屋顶四周设有围堰,堰内覆土植草。前檐墙体设四门两窗,后檐设六窗,门窗均为木质,外加铁门,刷红色油饰,室内墙面刷白灰浆,红色踢脚。

二、文物价值

(一)历史价值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新一轮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开始。甲午战争中以丁汝昌、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以惨痛的失败为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东泓炮台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洋海军成军至甲午战争战败这段沉重历史的重要见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海军北海舰队某部海岸炮连进驻东泓炮台,在建国初期海岸边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见证了现代中国人民解放军岸基防御的发展历程。东泓炮台坑道内部墙体上至今还保留着文化大革命时期粉刷的标语,承载着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东泓炮台本身存在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较多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二)科学价值

东泓炮台选址科学,是刘公岛最东端的炮台,位于东端制高点,它东临威海湾南北出口交汇处,南面威海湾南口航路,位置十分显要,炮火火力可及刘公岛东部海面与南北两海口,与日岛炮台、南岸炮台组成严密的立体交叉防御体系共同封锁南口,同时又可以对北口和东部海面实施炮击,是刘公岛东端最重要的防御要塞;东泓炮台借山体之势掘崖而建,用花岗岩砌筑而成,隐蔽而又坚固,内部设有完好的通风透气设备;集炮位、兵舍、炮弹库三位一体,炮位、兵舍、炮弹库通过地下坑道相互连通,坑道出口极其隐蔽,防御生存及逃生能力大为提高,将炮台的防御性、耐用性、隐蔽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东泓炮台的选址、平面布局、构造特征和砌筑材料是研究清末海防军事设施的重要实例,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

(三)社会价值

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六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全国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对东泓炮台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

猜你喜欢
炮台坑道甲午战争
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
战时指挥所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